黃海英
摘要:小學教學過程中的提問環節對于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有著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而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高年級階段的教師如何在數學課堂中提高提問的有效性,已經成為現如今同行都在探究和討論的重要問題。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和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于小學階段數學學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本文將在課堂提問方面做出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年級課堂;課堂提問;有效性
前言:
在現代教學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會遇到上課提問遇冷的難題,本文以小學六年級的數學課堂教學為例,探討如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進行更加積極有效的課堂提問。在現代小學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表達興趣,引導學生自我表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進行有效性提問。
一、嘗試多樣提問方式,推行時代角度的提問
隨著信息科技的不斷發展,現代小學生已經成為了信息技術影響下的新一代兒童。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都習慣用比較傳統,比較簡單的提問方式來進行基礎型的課堂問答。但是這樣的提問方式對于現如今的兒童來說已經不具備吸引力,很多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遇到傳統的課堂問題,往往表現出興趣不足,回答欲望不夠的心態。即便在教師的引導下,很多學生的表達欲望也無法很好地被帶動起來。在這種背景下,教師就需要就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做出反思,及時調整教學思路,改變提問方法。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正比例和反比例》這節課時,由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關知識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難度,很多同學對于這一單元的知識原本就抱有一種比較恐懼的心理。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時也常常會遇到提問困境,不知道如何在課堂之上進行有效提問,也無法很好地調動起學生的表達欲望。在此情況下,教師就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提問方式,盡可能用多的花樣進行變式提問。
比如在正式講課過程中,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這兩種量的變化情況,以及兩種量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教師可以采用較為創新的提問方式,使用比較生動鮮活的語言:“同學們,經過了上節課的學習呢,我們已經了解到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基本概念,上節課學習過程中,老師發現很多同學表現都非常積極,原本以為這節課的知識有點難,大家可能學起來有難度,沒想到這么難的知識大家掌握起來還是這么輕松,看來咱們班的同學都非常聰明呢,那老師這里還有一個問題想要問問大家,不知道有沒有誰能夠幫老師回答一下呢?”在進行提問時,先用正向激勵的方法調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六年級的同學心智發育情況正處于期待得到老師和家長認同的階段,很多同學在聽到老師的正向表揚之后,往往會表達出比較積極的回答問題的興趣。在此情況下,教師就可以針對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關知識進行應用題的設問,引導學生進一步回答問題。從而使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對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關知識進行下一步思考,在回顧問題的同時思考基礎知識,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
嘗試運用多種多樣的提問方式,也可以與時代角度相結合,根據時代的特點,進行時代的提問,例如在教學這節課時,教師也可以引入一些比較流行的內容:“同學們,最近網上比較流行一種小零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吃過呢?沒有吃過也沒有關系,老師根據這種小零食在某網站上的銷售記錄進行了一個小統計,發現這種零食的成本和售價是成正比例的,那么接下來老師就有一些應用題想要考靠各位同學了。”在進行多樣提問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特地引入最近比較時興的網絡符號,圍繞這些網絡服務號進行數學問題的構建,引導學生回答也能夠很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起到有效性提問的作用。
二、借助提問組織探究活動,確保利用提問讓學生深入探索
在小學六年級數學課堂進行有效性提問,需要充分調動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在學生愿意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才有可能使這個問題成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再進行課堂提問時,應當注意提問策略,為了充分調動每位同學在回答問題時的積極思考,教師可以將個人提問轉變為群體問答,把一個人回答問題的責任擴大到多個人,從而使每一位同學在回答問題時都必須多多思考。運用這種方法,可以確保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深入探索思考數學問題,培養數學思維。
例如:在進行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正比例和反比例》這一節課時的學習時,剛才已經提過,這一節課的知識本身具有一定難度,很多同學在進行思考時,常常會陷入思維困境。而由于問題本身存在解答方面的困難,也有不少同學會疲于思考。為了幫助學生擺脫懶惰心理,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教師也需要轉變教學策略,在提問過程中,可以將全班同學分為幾個小組,由小組討論一起得出答案。在正式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對學生進行問題的引導:“同學們,接下來老師要為大家設置幾個難題了,可能有同學在解答這幾個問題時,會遇到一些小困難,但是不要擔心,接下來的任務是小組合作,大家同桌前后位四人組進行共同討論,每人負責一道題,在討論結束之后,老師會隨機抽取幾名同學進行答案分享,到時候可不要讓老師失望哦!給大家五分鐘,現在開始討論吧!”
在課堂提問過程開始之前,可以先給學生留出五分鐘討論和思考的時間,當學生普遍得出答案之后進行提問,此時學生給出的答案往往就會比較成熟,而提問的有效性也能夠得到比較好的體現。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靈活調整思考時間,對于一些較難的問題,可以多給學生留出一些空間思考;而對于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教師也可以直接提問。利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就能確保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深入探索問題,從而提高數學的學習能力。
總結:
借助提問組織探究活動,確保利用提問讓學生深入探索數學問題,積極進行數學學習活動,提升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將這一教學方法融入到小學階段的教學工作中,不僅有利于學生思維的創新培養,更加為現代小學的創意型教學提供了范本,值得借鑒和學習。
參考文獻:
[1]劉家蘭. 淺談小學數學有效性提問[J]. 數學大世界(小學一二年級版), 2018, 000(012):57.
[2]龐璐. 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問[J]. 文淵(中學版), 2019, 000(006):120.
義烏青口小學 ?浙江 ?義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