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要切實轉變人才培養觀念,立足于社會需求,聚合高校智慧資源優勢,堅持真題真做,增強服務意識,探索政校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養路徑,通過搭建作品轉化平臺和渠道,有助于推動高校踐行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的目標,驅動創作與市場二元共生機制的形成,為河南高校影視制作專業的實踐教學改革提供重要的范本與模式。
關鍵詞:政校合作;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科普創作;實踐教學;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3-0020-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紡織服裝院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7BKJGLX051
當前,媒介融合發展與變革推動著信息生產與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科普創作傳播空間廣闊。長期以來,政府部門肩負著科普傳播的重任,民間力量的參與度不夠,高校智慧力量更是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科普傳播力量的發展,這就為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和人才輸出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地方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根據傳媒類實踐教學的特點和目前該專業的行業優勢,確立‘應用即實戰’的教學理念,匯聚社會各類資源,促進產校融合、校企合作,努力構建產學合作教學新體系”。[1]因此,加強高校與地方政府部門協同合作,推動實施政校合作共建,推動高校服務地方能力建設,為地方發展注入動力,推動影視制作專業和科普創作傳播的良性發展,促進科普創作與科普作品轉化,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研究背景
2017年1月,河南省科協、省財政廳決定在全省聯合實施“河南省科普信息化工程”,為扎實推進科普創作傳播實施,省科協專門設立河南省全媒體科普傳播中心,負責對接中國科協、河南省科協與河南地方高??破談撟髁α?,通過在全省遴選16家“河南省全媒體科普傳播中心創作基地”開展科普創作。每家基地每年向河南省科協提供50部科普短片用于農村戶外大屏播出和今日頭條上播出,省科協為每個基地每年撥付10萬元經費用于學生的創作。
2017年以來,中原工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科普創作基地按照協議內容,不斷加大對科普節目內容的投入力度,發動教師的優勢力量,開展自主創作和協同創作,效果明顯。目前已累計完成作品240余部內容活潑、形式接地氣的作品,內容涵蓋了電影混剪、生活服務系列、反詐騙系列、日常揭秘、河南歷史文化宣傳和公益視頻等,其中部分作品在今日頭條上點擊量突破110萬,有1000多名學生直接參與了科普創作。這些學生不僅是科普創作者,更是科普傳播者,延伸了科普創作的觸角,推動著廣播電視編導實踐教學改革深入發展。
二、研究目標
結合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特點,聚焦于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現實訴求,推動高校創作、作品轉化共生機制的形成。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有著強烈的創作訴求和強大的創作力量,課程結課創作和畢業創作每年產生龐大的作品體量,編導專業師生深諳作品創作技巧和消費審美情趣,可有效把握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和生活化要求,保障作品創作質量。此外,高校集納了不同學科、院系,可有效實現優勢互補,借力發揮,把高校的資源優勢轉化為服務經濟發展的手段和創作選題,驅動學生創作的市場化轉化,增強專業認同感和專業自信,進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著力構筑新型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路徑。
(一)加強高校創作與市場需求互動關系研究
河南高校開設影視制作類專業多達幾十所,每年創作了大量的視頻作品。由于缺乏市場推動力,創作與媒體、行業和社會需求結合度不夠,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意識不強,創作的功能和使命單一使得高校創作一直呈現散漫發展狀態,每年大量的優秀作品參賽之后就被封存起來,作品轉化產品能力亟待提升。
(二)探索人才培養新路徑
隨著媒介技術和融媒體傳播技術的發展,終端市場需要大量的作品,對于高校的來說,這是一個重要機遇,貼合市場,滿足公眾的文化消費需求,人才培養目標才能更好落地。當前,政企合作成為高校開門辦學的重要體現,但不少只停留在框架協議層面,缺乏有效開展合作的物質基礎。而基于科普創作傳播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實實在在的落地保障,省科協每年年初撥付當年度的合作經費,高校師生在后續創作中有了強有力的經費保障,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因保障不足而造成粗制濫造情況的出現。在實踐教學環節中貫徹面向市場、真題真做,“將橫向合作實踐項目引進課堂,既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并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以促進教學,又能樹立本專業品牌形象以擴展學生就業渠道和就業面”。[2]通過搭建仿真的實踐環境,縮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
三、政校合作模式下地方高??破談撟鱾鞑ト瞬排囵B路徑探索
政校合作模式下的地方高??破談撟魅瞬排囵B路徑,一方面為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物質保障,推動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落地;另一方面為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作品出口提供了重要渠道,解決了以往作品商品化的難題。把作品創作和課程考核、畢業創作結合起來,堅持命題導向和行業標準,把學生的創作推向市場,引入競爭機制,堅持作品優勝劣汰。通過兩年的實踐,已然形成了良好的科普創作傳播生態。
(一)發揮高校資源優勢,構建新型科普傳播創作生態
第一,創新創作基地工作方案,開放實驗室設備資源,為科普節目創作提供設備保障。打通系部,橫向勾連,聯合相關學院共同創作。發揮影視藝術中心、電臺播控中心、電視臺演播廳、影視拍攝制作基地優勢,將學界、業界、企業界的優秀代表請到教室,與學生面對面溝通,為科普節目創作答疑釋惑;與傳媒單位協作,積極引進雙師型教師,提升學生的興趣,保證科普節目創作質量。積極利用校內資源,與藝術學院的攝影專業、動畫專業結合,利用其相關師資和學生資源聯合創作,為攝影攝像和后期的動畫特效提供優質的創作力量;與計算機學院聯合,利用其在輿情分析方面的技術優勢,準確定位科普節目新熱點,提升創意策劃的接受度;與服裝學院合作,借助紡織服裝學科優勢,開展服裝面料生產與加工、服裝的設計與制作、服裝選購等內容的科普節目內容。集院系之長,共同做好科普內容的生產。
第二,積極探索生成人才培養與科普作品創作互動機制,拓展科普作品創作新內容。積極探索創作興趣與受眾需求結合的科普作品創作模式,改變傳統節目“單向灌輸式”的行為模式,向平等互動、公眾參與式的科普行為模式轉變,從方式單調、呆板的表達形態向內容更加豐富、形式生動的科普表達形態轉變,強化科普與藝術、人文融合,充分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充分運用形象化、人格化、故事化、情感化等創作方法,增強廣播科普作品的吸引力??破談撟骶o緊圍繞科普作品“進村、入戶、到人”的服務導向,創作向生活下沉,結合受眾特點和實際需求,向受眾細分、精準推送創作模式轉變,圍繞服務“三農”、衛生健康、低碳生活、應急避險、生態環境、反對愚昧迷信等,制作系列廣播科普作品,大力普及科學知識,擴展學生的創作視野。
(二)基于工作室情境開展聯合創作,打造科普創作綜合體
積極發揮工作室優勢,有效帶動創作的積極性,著力提升創作質量?!肮ぷ魇易裱氖莻鹘y的師徒教授模式,教師作為指導者以影視項目為模塊鍛煉學生,學生的影視制作能力得到加強?!盵3]搭建工作室教學環境,實施項目制,堅持貼身指導,推進聯合作品創作,把學生考核與創作基地建設結合起來。目前,中原工學院編導專業根據現有專業及方向設置實際,成立了4個專業工作室,涵蓋紀錄片創作、微電影創作、廣告創作和類型節目創作,根據學生的個人興趣及方向選擇,所有的科普創作環節均需在工作室完成。工作室直接面向科普創作,積極推動科普創作與現實需求無縫對接,實現一種“作業變作品”“作品變賽品”“賽品變產品”“產品變商品”的制作流程,講求團隊合作,以分組方式布置專業任務,培養學生的分工協作團隊精神;以專業策劃、調查和集體拍攝制作全面鍛煉學生,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技能。
打破課程之間的壁壘,打通專業和年級間隔,跨專業、跨年級采取小組合作的模式,將同年級幾門課程融合在一起,或者相同教師講授的幾個不同班級或年級結合起來,授課教師根據基地創作的具體要求,發布創作任務、組建創作團隊,注重過程精細化管理,指導學生協作創作。這樣既能有效地減輕學生的負擔,也能實現基地創作常態化,保證穩定的節目來源,有效提升節目創作的數量和質量。
(三)構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相關專業為補充的創作格局,著力實現人才培養和科普教育有機融合
第一,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將教師考核與科普節目制作掛鉤,激發教師的參與熱情。發揮教師的專業特長,整合教師資源,把教師的教學、科研與科普創作傳播結合起來,通過項目扶持、績效獎勵和科研考核三位一體的激勵機制,引導教師投入科普創作和傳播中,為學生的科普創作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和業務支持。根據教師授課專長和個人意愿,將教師劃分為前期創意、中期攝制、后期剪輯等小組,為節目生產提供扎實的創意指導和技術支持,推動科普節目高效、良性運行。發揮廣播電視學、播音與主持藝術以及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專業優勢,形成科普節目在受眾互動、渠道開發等方面的重要補充,實現專業間的聯動效應。
積極推進畢業設計選題與科普節目選題結合,設立創作基金,鼓勵編導專業畢業設計選題與科普節目選題結合起來。把市場作為畢業環節的重要檢驗主體,真正實現創作和社會現實需求相結合,提升學生創作的成熟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踐行面向社會需求的辦學理念,鼓勵優秀選題積極申報創作基金,為節目創作提供基礎的物質保障。
補充創作力量,積極吸納服裝學院表演專業的學生參與。中原工學院服裝學院表演專業學生相較于其他專業有更好的鏡頭表現能力,因此,在科普創作中,推動與服裝學院課程互認,學分打通,科普創作所需演員從服裝學院挑選,把人才培養從協議層面落實到創作實踐中。
第二,開展科普教育與科普創作進校園、進課堂,作為拓展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教育的重要手段。將科普創作融入人才培養過程中,突出立足地方、服務地方的使命。將科普教育和創作引進校園、課堂,并作為拓展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手段。組織科普視頻進課堂,精選中國科普網高清視頻,組織公共選修課教師播放講解。在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課程中融入科普內容,既有助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科普學習和創作興趣,也能有效豐富學生的科普知識,提升學生的科普素養,提高對社會的認知水平。圍繞全國科普日活動主題“創新引領時代,智慧點亮生活”,結合中原工學院工科高校的實際,在校園舉辦了全國科普日活動。組織科普創作力量在學校人流量大的廣場舉辦科普宣傳活動,展播科普作品,展示科普創作人才培養效果,在傳遞科普知識的同時,提高科普創作興趣,促進創作與傳播協同發展。
四、結語
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走過了高速發展的十年,從曾經的熱門專業到因就業率而被預警,折射了人才培養必須與地方高校資源優勢、社會需求和媒介變革緊密貼合,因時而動,借力而為,探索符合本校實際的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路徑。
參考文獻:
[1] 周夢影.融媒時代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9(3):177.
[2] 雷盛廷.地方藝術院校廣播電視編導人才培養目標與專業建設理念探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7(8):187.
[3] 唐崇維.廣播電視編導融合型人才培養實踐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9(6):20.
作者簡介:唐永勇(1984—),男,河南光山人,研究生,講師,從事電影理論與電視欄目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