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媒介形式的種類也層出不窮,在此情況之下,本論文針對新聞的傳播來探討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差異,并簡要的概述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不同特點。
關鍵詞:傳統媒體;新媒體;采編形式
前言:新媒體的發展速度已經勢不可擋,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傳播平臺的影響力逐漸的擴大,已經漸漸的超過了傳統的四大媒體,所以在這個時代背景之下,認清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差異是非常重要的。
一、新媒體的特點
新媒體的誕生是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運用一系列的電子技術手段將新聞信息根據用戶的喜好有針對性的推送到用戶的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上。新媒體相比較傳統的媒體在在時間與空間方面沒有受到過多的限制,同時信息的傳播渠道相對于傳統媒體來講也豐富了很多,在進行一些相同的內容的呈現上面也更加具有自己獨特的傳播特點,即每一家自媒體平臺都有屬于自己的新聞信息傳播特點,在內容的呈現形式上也比較可以突出自己的個性化特點。相比較于傳統的新聞媒體,用戶被動接受信息的傳遞,新媒體的新聞信息的傳遞可供用戶自行去進行選擇,新媒體平臺的后期推廣部門會根據大數據的算法推薦給用戶平時比較喜愛的內容,個性化程度更高。同時在新聞信息進行傳遞的過程中傳遞信息的方向是雙向的,用戶可以和新媒體平臺進行實時的互動交流,用戶掌握了一定發聲的權利。
二、傳統媒體的特點
傳統媒體一般情況下是指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為首的在過去我們所熟知的新聞信息傳播方式,它們每一種傳播的方式都有自己的特點。首先對于報紙來說,這種信息的傳播方式從民國時期就已經開始盛行一直流傳至今,報紙是一種要求人們對于新聞信息進行自主的閱讀,人們可以對其想要閱讀的內容進行選擇,同時它也是一種靜態的閱讀形式、采用的是一種靜態的媒體傳播方式。雜志與報紙類似都是屬于一種靜態的新聞信息傳播讀物,但是與報紙不同的是雜志擁有相比較固定的閱讀群體,可以說雜志是傳統四種新聞傳播媒體中生命力最為頑強的新聞媒體,直到今天還有很多的雜志的銷量依舊是一筆可觀的數目。廣播媒體屬于一種使用聲音來傳遞新聞信息的媒體,它主要面向的群體是廣大的聽眾朋友,以聲音進行新聞消息的傳播更能夠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在同一的新聞信息的報道之中,廣播媒體有著更強的感染力,拉近與聽眾之間的距離,比傳統的紙質媒體更加富有吸引力,可以傳遞更加豐富的信息。電視又與廣播有著共同的特點也有比較相似的屬性元素,但是與廣播相比較,電視將聲音和畫面結合起來,以此來傳遞給觀眾新聞信息,信息傳遞的方式更加生動形象,并且在這四種傳統的媒體中,電視更加有利于廣告的投放,因此也就會有更多來自于廣告資金的收入,來發展自己的新聞媒體,雖然互聯網已經在中國境內進行了大規模的普及,但是電視還是在人們的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學習中占有著極具重要的位置。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對于四大傳統的媒體的關注程度雖然不在像之前那樣重,但是依舊不可否認的是傳統的四大媒體的優勢作用并沒有因為時代的改變而消失,它們依舊會對我們的生活形成很大的影響作用。
三、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差異化對比
(一)新聞的時效性和內容可信度角度
從新聞時效性的角度來講,傳統的新聞采編流程可以說是及其復雜的,相關的新聞采編人員要先對要編排成新聞的事件進行篩選,在選出的事件中提取有用的新聞線索,之后派遣欄目組的外勤記者,對新聞當事人或案發地點進行現場訪問以及對相關新聞信息的實地取證,將其帶回后進行統一的整理與歸納,最后將所有有用的新聞信息由相關的負責人進行排版、審核,最后發行或是向觀眾放映。整個流程極為繁瑣復雜,所花費的時間成本也是非常高的,新聞之所以稱之為新聞,最主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在于它的新鮮度,而傳統的新聞媒體經過一系列的操作過程,使原本新鮮的新聞不再能帶給觀眾新鮮感,甚至于有一些新聞信息,觀眾已經事先通過互聯網已經知曉,對新聞媒體所報道的內容不再有期待,這種情況的出現嚴重的損害了新聞信息報道的時效性。然而與傳統媒體新聞采編流程恰恰相反的是新媒體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隨時隨地的發布信息,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上面的制約,人們僅僅可以通過一部手機就可以對身邊所發生的事情實時的傳遞到網絡上面,在第一時間內讓更多的人能夠看見,所有人都可以成為新聞信息的提供者,同時受眾不可能在身上實時攜帶著報紙、雜志、收音機和電視機等設備,所以即便傳統的四種媒體在第一時間內報道了新聞信息,受眾也不可能在第一時間內就進行觀看,但是在現階段人們基本上是手機不離手,隨時隨地都會攜帶手機,新媒體通過各大網絡平臺,用戶可以隨時隨地接受通過手機設備而接收到的新聞信息[1]。
(二)新聞信息的傳播方向和互動性角度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在于信息的傳遞方向上,在傳統的新聞媒體中,不管是紙質傳媒還是電視廣播傳媒,都會受到版面或者是節目時長的限制,要在固定的時間發行或是播出,同時信息單向傳播,受眾在整個的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幾乎沒有話語權,很難與廣大的受眾形成互動與交流。類似于近幾年比較火爆的娛樂類綜藝節目《奔跑吧》、《極限挑戰》、《密室大逃脫》這些節目,大多都是提前一個月或者是兩個月就已經錄制好的,在網絡上有一些網友會提前發布劇透,而且在后期制作的過程中為了保證節目的播出不超時,會對這些節目提前進行剪輯操作。這就導致觀眾對于節目的反饋不是實時的,對于播出后的節目雖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受限于節目已經制作完或是節目整個錄制已經結束,觀眾提出的意見沒有辦法在節目中得以顯現,很難與觀眾進行真正的互動與交流,同時欄目組也很難得到觀眾對于節目播出后的真實感受,無法對反饋到的信息做出有效的回應,進而無法對節目進行合理的優化[2]。而新媒體的傳播則是采用與用戶雙向交流的機制,為用戶提供一個信息反饋交流的平臺,扭轉受眾在傳統媒體傳播方式中的被動局面,在新媒體的傳播背景之下,受眾更加具有主導性的地位,造成這種現象的產生也和新媒體自身的特性有很大的關聯,新媒體的產生就是依賴于受眾,大部分的新媒體都會使用大數據的算法尋找到受眾感興趣的話題進行相關信息的推送,信息傳遞的首要目標是滿足受眾的需求。
(三)新聞信息的語言風格和內容的可信度角度
傳統的媒體與新媒體之間在信息傳遞的語言風格方面上面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傳統媒體的信息語言風格一般來講都是比較嚴謹的,具有規范性,一般采用的都是官方性質的語言形式,類似的媒體比如有,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它們的任務主要是向社會傳遞主流的價值觀。而新媒體的語言風格就比較自由了,它們所使用的新聞標題更加吸引人,闡述新聞內容時所使用的語言更接近口語。這種語言風格的不同也就進而導致了傳統媒體所報道的新聞信息更加具有可信度,這也是傳統媒體對比與新媒體最大的優勢。
結論:綜上所述,通過對于整篇文章對于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差異進行的探討,認清了兩種不同媒體形式各自的特點,以便于日后兩種媒體進行融合。
參考文獻:
[1]路蕙聰.新媒體視閾下國際品牌廣告的本土化創作——以蘋果手機春節微電影廣告為例[J].今傳媒,2020,28(03):97-98.
[2]劉軍,代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編輯經驗的文化差異和深層契合[J].編輯之友,2020(01):58-62.
作者簡介:
馬曉萌(1989-) 女 漢 北京 最高學歷:本科;目前職稱:初級;研究方向:新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