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環境法治客觀條件與話語體系發生深刻變化,?環境法學研究須予以適時因應。環境法學的核心范疇、研究方法與基本話語廓清了新時代環境法學研究格局。作為環境法學研究邏輯起點和環境法律現象認知的中介概念——核心范疇及其建構須對新時代的轉型需求予以回應,從一元的權利或義務本位走向二元的“權利—義務”范疇。環境法治客觀條件的變化凸顯環境法律制度的體系化需求,這意味著環境法學研究方法須對環境法律制度體系化予以關照,環境法學方法本身也應走向科學化與層次化。中國環境法學研究要走出西方話語禁錮,實現話語自覺,建構中國學術話語權,必然需要回歸到中國環境法學話語的主體性特征,走向中國環境法治問題的田野,充分理解和利用中國環境法治資源,堅持開放并蓄的話語立場。
關鍵詞 新時代 環境法學研究 核心范疇 研究方法 基本話語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法治客觀條件、話語體系建設等方面 正發生著深刻變化,也決定了環境法學須在規范性與功能性之達成動態平衡,并予以革新。故中國環境法學研究亦需型構新時代的研究格局。格者,認知范圍內事物的認知程度,局者,認知范圍內所行之事及事之結果。格局不同,事物之認知范圍及結果亦不同。新時代環境法學研究格局型構必將面臨從理念到實踐的深刻轉型。
一、新時代中國環境法學研究格局型構需重點關注三大命題
只有正確認知當代環境法學研究的基本特征,梳理與揭示環境法學發展與法治需
求、法治背景之間的互動關系,才能深度把握環境法學發展的整體走向,才能更有的放矢地型構新時代環境法學研究格局。而環境法學核心范疇、研究方法、話語體系則是其中需予以重點關注的三大命題。
一)環境法學核心范疇選擇
首先須厘清環境法律制度建立與運行之前的價值起點是什么,當以何種核心價值范疇來推進與展開新時代中國環境法治?由此,有必要對環境法學的理論研究成果予以系統回顧。環境法學基礎理論研究涉及環境權利理論、環境義務理論、環境法益論、環境法權論、環境行為論等議題。上述理論及議題所集中探討的是環境法律制度建立運行之前的價值起點問題。而若將上述環境法學討論還原為一個傳統法理命題,即為環境法學的核心范疇。那么當前環境法學研究的核心范疇是什么?如何建構環境法學核心范疇理論?這在當下不容回避。就環境法學四十年發展的進程看,大致呈現著下述不同層面的回答:
權利理論、義務理論和法權理論等。
其一,就權利理論而言,在生態危機回應過程中,權利證成與救濟成為環境法正當性的來源。從環境權利價值到憲法環境權,再到環境私法權利與公法權利,環境權利理論已然描繪出一張宏偉精致的理想圖景。環境法要實現從無到有的飛躍,沒有比借助當代權利話語更好的途徑了。其二,就義務理論而言,伴隨 21 世紀后中國環境立法的進一步蓬勃發展,“應運而生”的環境義務論在法律規范層面得以進一步呈現。而在環境司法中,相應的以環境權救濟為訴求的司法裁判案件亦是寥寥?!耙詸嗬捳Z為依托的學術理論既缺乏描述性功能,又缺乏規范性功能——不僅對法律規范缺少解釋力,而且無力指導法律制度的設計?!?因此,義務論堅持只有將義務作為核心范疇,才能妥當解釋環境實定法法律現象,將為環境法理論與制度建設提供建構性支撐, 其三,作為新近產生的核心范疇理論,法權說跳出“權利—義務”的本位范式,以“權利—權力”為中心解釋環境法學。但法權理論難以解釋環境權在實體法中缺位的客觀事實,也難理清環境權力與環境權利的邊界。在環境法律權利缺位的前提下,“以權利制約權力”易墮入權
利泛化的自由主義趨向中,導致環境行政權力運作低效甚至無效。
可以說,上述三種關于核心范疇的認識,在特定領域有優勢解釋力,是特定環境法治背景下的優勢理論。而與此同時,也面臨一個難題——即當三者交匯于同一時空條件時,如何協調彼此在環境法學研究認識上的差異與分歧,以避免囿于不同研究起點、不同觀察路徑和結論,而可能帶來環境法學研究理論根基的破碎化及環境法律本質認識錯等境遇。因此“須對環境法學的核心范疇達成共識”。
(二)環境法學研究方法優化
當給定核心范疇與價值基礎時,如何將其落實到紛繁復雜的環境法律制度實踐中?
這就需要遵循一定研究方法予以展開研究。即借助類型化研究方法,圍繞核心范疇來建構環境法學體系。通過環境法律概念的規定、展開、改造、完善和轉化,促進法學研究深化,繼而形成具有體系性、一致性的環境法學研究體系?;仡櫘敶h境法律制度研究成果,無論是側重公益性的環境規制制度,還是側重私益性的環境救濟制度,抑或是公私交融的環境利益衡平制度,均是特定研究方法運用的產物。
蘇力教授曾將當代中國法學研究方法概括為:“浴火重生的政法法學,邊界模糊的教義法學,部門法學的社科法學轉向”。基于中國環境法學在研究方法表現、時間先后等方面所形成發展表征,可將當前環境法學研究方法歸納為——表淺化的社科法學、隱逸的法教義學與遲到的政法法學。
首先,社科法學方法在潛意識或不自覺中被大量應用,但又多僅停留于社會科學研究表層,尚未真正進入法學研究方法深層。在立法研究中多采用環境質量的定量描述以論證環境立法的必要性,同時采用管理制度借鑒展開比較法研究。而在執法研究中對執法的利益得失、執法效率進行評價,多采用傳統社會學的實證調查方法。然而上述研究
方法難稱真正的“社科法學”研究。其過度強調社會科學成果的引介,而忽視“法學”的轉譯功能。同時若對不同類型社科法學研究成果缺乏法教義學轉譯,易致使不同層次研究成果間缺乏法學意義上的邏輯關聯。而不同學科背景下的觀察,則因理論視角差異而導致無法求得共識,更無法聚焦法律的有效解釋與適用,從而陷入法律外部的價值紛爭,難深入至法學應用層面。
結 語
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生態文明體系的新時代,不僅為環境法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社會實踐場域,同時對中國特色的環境法學理論研究提出了迫切需求。新時代環境法學研究的三重轉型預示中國環境法學研究將擺脫先驗理論的束縛,走向中國特色的環境法治實踐;標志著中國環境法學研究將從淺層的經驗描述與現象觀察走向深層次、科學化的理論建構;意味著中國環境法學研究將走出西方話語禁錮,掌握中國環境法學話語權,逐漸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法治模式推向世界。
作者簡介:
馬佳? 性別:女,籍貫:河北省邯鄲市? 民族:回? 出生年月:1985.08,職稱:講師,學位:碩士,院校:河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