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靜
摘要:心理學自發展以來也有多年的歷史,從單調的心理談話治療劃分出了多種多樣治療心理疾病的措施,其中積極心理學最具正能量,在治療心理疾病方面有很好的建樹,但在高職心理健康教育中還是新發展的科目。積極心理學更適用于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它具有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擁有的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也更容易被高職生所接受,但是積極心理學教育在高職院校還沒有具體的開展方式,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探討。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及方法
前言
心理學有很多的分支,在開展之初是以消極角度研究心理科學學科,在20世紀末,心理學教育有了一個新的轉折點——積極心理學。和以往心理學不同的是,積極心理學是以積極角度研究心理的學科,主要探討的是人類對于積極生活向往的生活態度,通過努力提升人類生活幸福值的方式來打造健康心理,比消極心理學的效果更加顯著。高職院校是以為國家打造一流人才為宗旨的院校,因此學生大多會有心理壓力,急需心理學科進行自我調節。
一、現代心理學的發展以及積極心理學的內容概括
心理學在開展之初提倡的是消極心理學,在發展過程中也曾開創積極心理學,但是戰爭的爆發導致很多人家破人亡,在那個時代,人類大多持有一種消極的生活態度,以至于心理學家遺忘了積極心理學,重新開展消極心理學的研究。隨著戰爭的結束,人民生活越來越美好,人類都生活在一個具有積極向上的生活環境中,因此在20世紀末,心理學又重新開展了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現代人類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研究表明,人類幸福值正在逐步降低,因此在現如今的心理學中,消極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共同發展。高職院校中都是正在學習的青少年,在父母的寵愛中成長,很少接觸現實的挫折,他們的壓力一般都來自于學習,俗話說:有壓力才有動力,因此適當的壓力有助于他們的成長。但是有的學生無法進行自我調節,心理壓力過重,會逐漸發展成為心理疾病,這需要家長和學校共同的重視。隨著高職院校有心理壓力的學生人數持續上升,引起了政府的重視,要求院校必須開展心理教育學。青少年正處于對社會有強烈向往感,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年紀,因此積極心理學更適合他們。
二、積極心理學取向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相對于消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更適合運用于高職院校學生的教育。積極心理學的本質便是研究普通人活力和美德的科學,這正是高職院校學生所需要的品質,學生在學習積極心理學課程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汲取心理學自我開解的方法,還可以汲取其中的正能量,使學生自身充滿真善美,在學習的過程中完善自身。高職院校是培養一流專業人才的地方,學生自身的壓力自然也會比較高,如果學生不會自我調節,那么在時間的沉積和壓力的增長下,學生性格會慢慢變得內向,輕者學習效率降低,嚴重者會有輕生的想法。學校的心理老師只能起到短時效開解和安慰的作用,學生無法自我調控情緒,依然會慢慢加重病情。而積極心理學教育的開展可以改變這種現狀,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育中也是如此。具有心理疾病的學生只有了解什么是心理學才能打開心房,不再諱病忌醫,而且積極心理學教育的開展教育可以讓不愿意找心理老師的學生在學習中慢慢地從根本上自我調節心理問題,而且這比老師盲目開解更加高效。
三、打造積極心理學取向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積極熱鬧的心理教育課堂氛圍
在進行積極心理學教育的第一步便是開展積極熱鬧的心理學教育課堂,只有學生愿意參與課堂,才能更好的進行學習。老師授課期間,可以對與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多表達自己的想法,老師在進行點評和總結,這樣有利于增加學生對課堂的關注度,也可以加深學生對課堂的認識。授課期間也可以組織學生做些小游戲,仔細觀察學生的神態和動作,可以讓老師更加了解學生,也可以讓課堂更熱鬧,拉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二)讓學生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網
有心理疾病的學生大多比較內向,處于一種自卑心理,這樣不利于學生的學習,也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增加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在課下組織學生交談會,這種方式有利于學生敞開心扉,而且積極的生活環境可以更好的感染學生的心理,讓他們多交朋友的同時也有效的改善了他們的心理問題。
(三)適當的運動
科學研究表明,心理疾病和運動量有負相關的關系,堅持運動人很少有得心理疾病的幾率,所以高職院校心理教育課程可以和體育課相結合,讓學生先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再開展心理教育課程。適當的運動有利于學生大腦的清醒,也就更有利于學生對于心理教育知識的汲取和吸收。心理壓力的累積會加重心理問題的嚴重性,需要進行適當的發泄,而運動就是最好的宣泄方式,可以有效的消耗學生的精力,給予學生清醒的頭腦。
結束語
高職院校的學生更適合于積極心理教育傾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因為積極心理學的本質更適合于學生,還因為積極心理學可以讓學生學習心里調節方式的同時,增加學生自身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積極心理學的學習模式也更適合與學生。
參考文獻:
[1]楊新惠. 積極心理學取向的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初探[J]. 大學教育, 2017, 000(010):25-26.
[2]王筱枚. 積極心理學取向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新智慧, 2018, 000(006):70-71.
[3]沈晶. 淺談積極心理學取向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J]. 現代職業教育, 2016, 000(034):185-185.
作者單位: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