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是國家總體安全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博弈的主戰場。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正面臨碎片化、娛樂化、開放化、去中心化、圈層化的沖擊和挑戰。高校應從頂層設計、陣地建設、隊伍建設、內容建設四個維度入手,把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主動權,構建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格局。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2-0045-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南通科技職業學院2020年度黨建暨思政研究項目“大變革下高職院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研究”成果,項目編號:TKY202017;2020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微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網絡思政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例”成果,項目編號:2020SJB0840
當前,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文化多元化進程不斷推進,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復雜的生態格局。如何開展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與建設,如何推動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從決策層面向執行層面轉化,成為高校迫在眉睫的課題。
一、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的意義
網絡意識形態是指國家及各級管理部門基于多元互聯網平臺進行文化生產、思想教育、價值傳播、輿論引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總稱[1]。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是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陣地,是國家總體安全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應然:高校教育的使命之需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關乎旗幟、道路和國家政治安全。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高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時代使命,必須建設好、維護好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這關系到堅持高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關系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關系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心聚力。
(二)實然:現實境況的必然之選
“00后”高校學生是移動互聯網原住民,崇尚自我,敢于追求自我表達,不輕易接受主流意識形態的灌輸,更傾向自我體認。同時,媒體格局重新洗牌,互聯網全方位滲透社會。然而網絡信息質量參差不齊,涉世未深的學生缺乏政治敏銳性和判斷力,易受不良信息影響,容易感到迷茫,給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帶來挑戰。
二、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風險
目前,高校的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五化(碎片化、娛樂化、開放化、去中心化、圈層化)”的沖擊和挑戰。
(一)碎片化分散了對意識形態安全的關注
快節奏的社會狀態、巨大的壓力使現代人的時間與信息獲取方式碎片化,缺乏靜心思考的條件和耐心,需要短平快式的信息補給獲取信息和撫平焦慮。在短視頻、標題黨等的包圍下,人們容易滿足于淺閱讀及其帶來的短暫感官刺激,而不愿意選擇意識形態這種宏大厚重的深閱讀內容。
(二)娛樂化稀釋了對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視
在流量變現甚至政治目的的驅使下,一些自媒體違背事實,罔顧道德,甚至不惜挑戰法律,以“萬物皆可娛”的姿態,輸出一些虛假惡俗的產品,走上“娛樂至死”的不歸路。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在網上死灰復燃,惡搞英雄人物這種對紅色資源的戕害,不僅淡化了人們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意識,而且威脅到我國的政治安全。
(三)開放化加劇了西方社會思潮的滲透
長期以來,西方敵對勢力從未停止對我國意識形態的滲透,高校一直是他們爭搶地盤的主陣地。他們抓住我國的矛盾凸顯期,加大滲透力度,或直接發聲或培植代理人發聲,在網絡上傳播威脅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內容;否定我國優秀傳統價值觀,推崇西方不健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等,導致學生思想混亂,甚至價值觀異化。
(四)去中心化挑戰了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
麥克風時代,傳統媒體規則遭到挑戰,自媒體聚合效應不斷凸顯,“話題搶奪”橫行網絡,搶奪的是話題背后的流量,是議題設置的優先權,也是互聯網意識形態的話語權[2]。各方勢力競相角逐較量,各種思潮交匯碰撞。在雜音四起的互聯網中,主流聲音弱化、主流價值淡化,甚至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受到挑戰。
(五)圈層化阻礙了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開展
圈層化指學生在網絡生活中,由于信息獲取定制化、個人社交圈子化、交互關系層級化而形成的一種只在自己的特定圈層中進行信息交互的現象和趨勢[3]。圈層化已成為眼下高校學生的行為模式,它如同一道壁壘,將教育主體隔絕在外,也切斷了包括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在內的教育途徑。
此外,目前網絡監管技術不成熟導致監督不力;部分高校為圖方便選擇網絡服務外包,導致網絡監管不當;部分高校相關人員能力不足等因素,導致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面臨風險。
三、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的策略
構建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格局,可以從頂層設計、陣地建設、隊伍建設、內容建設四個維度入手。
(一)強化頂層設計,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
強化頂層設計為把牢工作領導權提供了體制機制保障。一是落實網絡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建立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通報制、定期報告制、內審內巡工作制、專題督查制等[2],按照“誰主管(辦)、誰負責”的原則,將其考核納入部門考核和干部考核。二是健全完善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機制,織好“三張網”。第一,織好網絡輿情工作網。建立網絡輿情監管常態化機制,明確部門分工和工作職責,健全信息溝通制度與發布制度,加強培訓演練,提高校園網絡輿情協同工作能力[4];第二,織好網絡輿情預警研判網,加強校園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校園網安全性能,配備專業的輿情監測技術人員,將“智慧校園”系統、網絡輿情數據、社交媒體數據、運營商數據等提供的行為數據導入模型,建立預警研判的模型[5],形成“技術+人工”雙監控,進行實時監測、管理和研判;第三,織好網絡輿情應急處置網,制定網絡輿情應急處理預案,增強涉事部門的責任意識,同時加強校內外相關部門的合作溝通,第一時間處理好網絡輿情危機。
(二)強化陣地建設,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管理權
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是一項戰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要有計劃、分層次地將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納入教育教學。一是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推進課堂改革,創新教育方法,將網絡意識形態內容納入思政理論課,并嵌入其他教學課堂,形成協同效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師生進行合法理性的網絡表達,自覺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開設推廣媒介素養教育,提升學生的網絡信息鑒別能力。二是抓好社團和課外活動,創新活動載體,如舉辦知識競賽、召開主題團課班會、策劃舉辦圈層活動等,通過線上線下溝通互動,擴大覆蓋面和影響力。三是管好網絡陣地,發揮校內“兩微一端一屛一站”新媒體矩陣的合力,嚴格執行審查報批制,做強做大主流輿論。各平臺陣地共同發力,筑牢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防火墻。
(三)強化隊伍建設,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話語權
網絡意識形態之爭就是話語權之爭,這需要一支又紅又專的隊伍。一是科學組建隊伍,在校內以宣傳部等為主體,吸納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專業教師以及優秀學生骨干加入,做好網絡平臺的建設、傳播、輿情監控等工作。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建立媒體專家庫,使隊伍發聲“上接天線,下接地氣”。二是加強隊伍培養,建立分階段、分類別的培養機制,除了對所有教師開展相關入職培訓外,按照“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要求,對意識形態工作隊伍定期開展專題講座等培訓,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專題培訓,選派教師到電視臺、報社等相關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有效提升“四力”。三是建立合理考核激勵機制,將優秀網絡文化作品納入學校科研成果統計和職稱評聘范疇,對于在報刊、網絡等媒體上發表了優秀作品的師生,給予表彰或獎勵,激發隊伍的工作熱情。
(四)強化內容建設,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動權
在“內容為王”的新媒體時代,必須換位思考,形成用戶思維,通過內容建設變被動回應為主動引領。一是加強理論創新,努力提高理論的“供給力”和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解釋力”[6]。對于網絡中偏激甚至錯誤的社會思潮,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及時糾正、有力回擊。二是把牢議題設置,抓好特殊時間節點和社會熱點,結合校情,主動設置內嵌符合我國主流價值的宣傳議題,積極提供優質產出,滿足學生的心理預期,拓展議題的傳播渠道,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互動。三是轉變話語體系,傳統的主流意識形態嚴肅固化的傳播路徑和宏大的話語體系已經不再適用,必須主動改變“灌輸式”的宣傳方式,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話語表達,用更接地氣的傳播方式使學生產生共鳴。四是豐富創新傳播方式,發揮新興傳播媒介的優勢,借用流行的H5(第五代超文本標記語言)、AR(增強現實)與VR(虛擬現實)等技術,運用圖文并茂的形式,以更生動立體的方式闡釋、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內容。
四、結語
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是一個不能退也退不起、不能輸也輸不起的戰場。打好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組合拳”必須多管齊下,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涵養風清氣正的校園氛圍,積蓄強有力的輿論支持和精神動力,使網絡這個最大變量成為推動高校內涵式發展、促進高校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參考文獻:
[1] 李懷杰,吳滿意,夏虎.大數據時代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5):75-79.
[2] 李靜妍,張恒.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體系構建與管理[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9(10):60-63.
[3] 陳志勇.“圈層化”困境: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戰[J].思想教育研究,2016(5):70-74.
[4] 沈梁燕.高校網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的現狀分析與建設路徑[J].高教論壇,2019(2):9-12.
[5] 苗竹青.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創新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0):52-54.
[6] 劉秉印.新形勢下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對策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2):69-74.
作者簡介:趙艷(1981—),女,江蘇南通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