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新媒體的廣泛普及對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影響。運用新媒體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擁有突破時空限制、拓展教育渠道、有海量信息來源、創新教育方式的優勢,同時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應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合理運用線上社區平臺、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融合發揮新舊媒體作用。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1-0247-02
目前,“95后”“00后”已悄然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作為最有朝氣和夢想的一代年輕人,他們雖有較強的政治認同感和政治辨別力,但現代多元的信息和載體使思想觀念復雜化、功利化和現實化,這成為了他們的顯著特征。那么,通過合適的方式及載體,在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便成為了目前高校思政工作者的首要目標。在這一背景下,運用新媒體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了越來越多高校的選擇。
一、思想政治教育與新媒體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1]。
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工作并不完全相同,它是受政治制約的思想教育,也是側重于思想理論方面的政治教育。
(二)新媒體的內涵
新媒體是相對于報刊、戶外廣告、廣播、電視四大傳統媒體而言的“第五媒體”[2],以數字化、多媒體、實時性和交互性傳遞新聞信息的獨特優勢,成為了信息資源最豐富和相互交流最便捷的媒介。簡單來說,新媒體是基于計算機互聯網與現代數字通信技術,具備海量存儲功能、能夠制定個性化信息、能夠構建互動平臺,并擁有即時傳播信息等特征的新型媒體形態。在這些優勢特點的綜合作用下,新媒體具備很強的實效性。
當前,大學生作為思想最活躍、最先進,接受新生事物速度最快的群體之一,受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的影響十分顯著。
二、運用新媒體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與挑戰
(一)運用新媒體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
1.突破時空限制,拓展教育渠道。一方面,借由線上這一學生更熟悉的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學生獲得受教育過程中的主動言語權,通過自己的觀點表達來彰顯個性、增強滿足感;另一方面,教育者能夠更直觀地了解學生真實的一面,從而獲得與學生進行深層次溝通、平等交流的機會,依據了解到的學生現狀與需求,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該方式更加重視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由教師中心轉向學生中心,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易于被學生接受。
同時,新媒體傳播速度快、時效性高,思想政治教育者還能及時發現一些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對問題盡早積極采取應對辦法進行干預,將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2.海量信息來源,創新教育方式。傳統媒體環境中,教師多采用的是課堂一對多的面授式授課方式,形式較為單一枯燥。但在運用新媒體后,電腦、手機等多媒體設備都可作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媒介,其簡捷、個性化的特征,使大學生更容易接納所傳輸的教育內容,深受年輕群體的喜愛。
如今,在校大學生幾乎人手一部手機,微博、微信、短視頻軟件、班級群、QQ群等皆一應俱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這些形式多樣的新媒體平臺,更加便捷、直接、高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彌補面談這一教育形式的不足。同時,微信公眾號、微博長圖、H5、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形式在做到圖文并茂、信息量充足且用詞容易被青年人接受的同時,尊重了學生的私密性,讓學生可以通過匿名的形式在網絡這一平臺與教師進行交流溝通,使師生互動更為便捷,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開新的視界。
(二)運用新媒體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1.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是普遍接觸新媒體且接受新技術、新事物最快的群體,容易出現先于教育者掌握最新咨詢和新聞的情況,這容易對高校思政工作者造成消極影響,即教授的內容已被學生掌握、講解的內容已經過時或授課的方式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3]。
同時,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在建立過程中,而新媒體環境中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信息容易對其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教育者應具備能合理篩選出對大學生具有價值的信息、對焦點熱點問題有自己的思考,并能夠及時在網絡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中進行相應引導的能力。
2.造成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失衡與行為異化。首先,高校學生偏愛碎片化閱讀,而碎片化閱讀需要篇幅短且質量高的閱讀內容,具有注意力被分散、信息內化過程被電子產品取代等特點[4],使人們很難將注意力持續放到原本的學習任務中,出現“淺閱讀”現象。在這一情形中,雖然大學生看似在了解古今中外各類時事新聞,但他們缺乏實際的獨立思考,僅限于橫向全盤接受看到的內容,而未進行獨立、有深度的縱深性思考。
其次,面對網絡上泥沙俱下的各類信息,雖然大學生有基本的辨別能力,但缺乏足夠的社會閱歷和鑒別能力使他們可能無法作出正確和理性判斷,進而受到誤導、做出不合時宜甚至偏激的舉動。此外,新媒體的娛樂性也對廣大高校學生產生了較大影響,網絡游戲、明星八卦等消息動輒擁有幾百萬、上億的關注度,這種基于網絡的生活一旦過度,在很大程度上會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影響,出現沉迷網絡的情況,進而出現人際關系淡漠、所有的心理壓力只能借助虛擬網絡平臺發泄,最終陷入惡性循環,難以自拔。
三、運用新媒體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當前階段,伴隨著在校大學生成長過程的新媒體環境,決定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斷創新方式方法。一方面,可以利用專業網站、官方媒體等主旋律平臺中的優質新媒體作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5],如2020年1月,央視頻APP的《慢直播:與疫情賽跑的中國速度》[6],使超過5000萬人共同見證“中國速度”,形成了同頻共振的大型輿論場,為疫情期間不安的人們注入了一劑強心劑;另一方面,隨著教師與學生日常事務的增加,可將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由線下轉移到線上,用QQ、微信、手機短信等新媒體平臺,在線上接續對學生開展點對點、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時刻掌握信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吸收、融匯各類信息,提升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將新媒體資源化為己用。
要做到這一點,教育者必須首先了解當前大學生成長發展規律,靈活轉換思路,避免枯燥說教,如借擬人化稱謂“阿中哥”寄托對祖國的深厚情感,拉近青年人與祖國的心理距離。需要注意的是,在嘗試創新時教育者還應把握好尺度,切忌出現過度的泛娛樂化現象。
(三)合理運用線上社區平臺
隨著新媒體的深入發展,各類新興社交虛擬平臺層出不窮,QQ群、微信公眾號、微信群、微博“大V”、直播等,對高校學生的吸引力都十分巨大。在這一情況下,高校可通過建立虛擬社區,更高效地落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實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廣泛傳播。
(四)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
新形勢下,可靠、及時、強有力、高質量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正是高校需要的。
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課堂中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外,高校可成立由輔導員、班主任與學生組成的校級、院級和班級三級網絡評論員隊伍,以及突發公共事件輿情處置應急領導小組等,并積極參與各級各類培訓,在不斷學習中了解前沿資訊、掌握大學生現狀、接受專業指導,最大范圍地動員全校力量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施行“三全育人”,在廣大高校大學生群體中積極弘揚網絡主旋律與正能量。
(五)融合發揮新舊媒體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熟悉了解新舊媒體的優劣勢,有針對性地依據不同教育內容發揮新舊媒體各自的優勢,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相較于新媒體的即時性與互動性優勢,傳統媒體的權威性與公信力強[7]。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使用新媒體時需要基于傳統媒體,篩選把控所傳播教育內容的品質,堅持政治導向,注重教育內容的優化整合。此外,可加強校園官方媒體與學生自媒體的融合,打造理想信念“共同體”。
四、結語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將其融入思政課堂。教育者應牢牢把握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主動融入大學生的“新媒體圈”,借由科技進步之風,在廣大高校大學生群體中積極弘揚網絡主旋律與正能量,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人。
參考文獻:
[1] 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第2版)[M].人民出版社,2006:50.
[2] 刁輝均,莫玉音.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中的新媒體教育若干思考[J].韶關學院學報,2010(10):135-138.
[3] 陳艷麗.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創新研究[J].教育,2017(12):147.
[4] 賀逸群.當代大學生碎片化閱讀研究[D].河南大學,2019.
[5] 田光燦.新媒體影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33):36-37.
[6] 張文娟.互動生成中的傳播共振——以央視頻“火神山”“雷神山”慢直播為例[J].當代電視,2020(4)16-19.
[7] 王曼麗.媒體融合視閾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途徑研究[D].蘭州:蘭州理工大學,2020.
作者簡介:章晨茜(1991—),女,福建永安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