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在新媒體背景下,在報道法治新聞的過程中,傳統的法治新聞報道方式進行了創新發展,多樣性、互動性以及傳播速度都得到了提升,有效實現了發展。本文分析在新媒體語境下優化和創新發展法治新聞報道的措施。
關鍵詞:新媒體;法治新聞報道;優化措施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0-0169-02
法治新聞在內容上,主要是對當下正在發生的一些與民主、法治生活相關的事實進行報道。在報道法治新聞的過程中,不同于金融、科技類的新聞內容,需要在新聞信息傳達過程中,體現出顯著性和反常性。通常情況下,新聞需要以故事的形式展開,受眾面比較廣泛。
一、新媒體對法治新聞報道的影響
現階段,隨著各種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新媒體產業借助互聯網的高速成長,在數量和規模上有明顯的增加,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專業性越來越高,同時與傳統的新聞報道有明顯的區別。新媒體的出現,對傳統的法治新聞報道造成了較大的沖擊。
(一)報道方式多樣化
在新媒體背景下,在報道法治新聞的過程中,在多樣化的報道方式下,內容更加豐富。傳統的紙媒傳播途徑逐漸轉變成現階段的“兩微一端”,例如出現了直播、H5形式的報道,在報道法治新聞的過程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聞傳播工具及方式。制作法治新聞,目的是對人們進行法律方面的知識宣傳,使人們通過具體的案例,對法律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新媒體語境下,記者可以通過互聯網,開展各種新聞事實的報道和采訪工作,優化新聞傳播的效果。法治新聞在報道中,有自身的獨特性,在報道方式上需要進行多樣化的發展和創新。不同的報道方式下,能夠在用戶了解新聞上起到不同的閱讀效果,為了使用戶更加具體地了解新聞事件以及所涉及的法律知識,就需要新聞工作者不斷進行研究和思考。在現階段較大的市場競爭壓力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發展的過程中都需要創新傳播方式。
(二)互動性強
與傳統的新聞報道形式不同,新媒體語境下的法治新聞,在報道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互動性,媒體與新聞用戶之間不再是簡單的傳播與受眾的關系[1]。當下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們隨時隨地都能成為新聞信息的傳播者和制造者,新聞用戶不再僅僅只是新聞內容的受眾,在閱讀新聞的過程中,還能夠積極進行互動,例如留言和討論,與新聞制作者產生一定的互動。在這樣的新聞傳播下,用戶具有一定的新聞監督權,促使法治新聞報道更加嚴謹和公正。
(三)途徑豐富
在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新聞傳播的速度更快,新媒體的高速發展使法治新聞在傳播的過程中,具有較高的效率[2]。在各種新聞軟件以及應用推出的當下,各種新聞案件能夠更加及時地進行傳播,人們在閱讀法治新聞的時候有了更多的途徑。
二、新媒體語境下法治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
(一)泛標簽化
通常情況下,在制作法治新聞的過程中,有兩種泛標簽化的表現形式[3]。一種是突出新聞中需要報道的人物,對其進行標簽化處理,通過這樣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突出人物的特征,進而吸引用戶關注。另一種形式主要是對內容及看法進行預先的設定,這樣可以潛移默化地對報道對象進行標簽化處理,以此使新聞用戶的認知產生偏差。在新媒體語境下,這樣的法治新聞在報道的過程中,產生的泛標簽化會對新聞本身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所謂標簽化處理,在本質上就是將報道內容以臉譜化或者符號化的形式呈現出來,以此滿足新聞用戶的需求,是在消費主義時代下產生的一種理念[4]。在“快餐消費”流行的當下,市場中的一些媒體開始進行標簽化的報道。
(二)報道深度不足
隨著快餐化的發展,不僅法治新聞報道,各種類型的新聞報道都逐漸出現缺乏報道深度的問題。甚至一些新媒體為了達到較高的點擊率,在報道的過程中嚴重忽視了新聞的本質。
三、新媒體語境下優化法治新聞報道的措施
(一)去標簽化
新聞工作者在報道法治新聞的過程中,需要極力避免出現標簽化的報道,使用去標簽化的報道形式,將社會效益始終放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重要位置,在進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提升自身政治敏銳度,不斷學習法律方面的知識,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在報道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平衡的報道視角制作新聞內容。對于法治新聞而言,需要在報道的過程中,使事件中的人物有公平的話語權,避免對事件人物身份的突出,從新聞調查的角度出發,進行有深度的新聞報道,對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進行分析和報道,避免在報道的過程中采用短消息的形式,構建出信息比較零碎的新聞內容,這樣不利于新聞用戶獲取和分析信息。在具體報道過程中,需要針對參與事件的人員,了解其真實情況,不能從單獨一方進行報道。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對于一些新聞事件而言,其中摻雜的人性以及事件本身的復雜程度,往往會突破人們的常有認知以及預設,其新聞內容結構以及事態的發展,會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對此,新聞工作人員在評判新聞事件起因的時候,需要保持嚴謹的態度,在報道這類新聞的過程中,避免從比較片面的角度以及具有主觀要素的角度進行事件報道,形成比較膚淺的法治新聞報道,失去新聞的真實性,降低新聞本身的價值。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深入挖掘新聞內容,從新聞的本質出發,不斷增加新聞報道的深度及價值,使法治新聞在傳播的過程中具有較高的權威性。
(二)提升記者的專業素質
法治新聞報道工作對新聞制作者的專業性有較高的要求,其只有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才可以有效地將新聞的社會效益與其帶來的經濟效益有機結合起來,使新聞報道具有合理性。在具體的報道過程中,首先需要規范法律術語的使用。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需要確保所使用的法律術語的準確性,從而進一步區分法律概念。例如被告與被告人、罪犯和罪犯嫌疑人等術語,明確其定義,從而進行準確的新聞報道,避免對新聞用戶傳遞不準確的新聞信息。同時,為了避免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一些重要的法律概念發生混淆,需要進一步提升新聞工作者的專業素質,以此提升對法律用語使用的準確性。
同時還需要對媒體進行準確的定位。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并不是作為事件的法官存在,在新聞事件還沒有得出準確的結論之前,不能對事件下定論,同時也不能對任何人員定下罪名。新聞記者在工作的過程中,除了要承擔起社會的監督責任,還需要被監督。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需要找準自身角色的定位。新聞報道的本質是對事件的真實報道,以此使新聞用戶了解到新聞的真實情況。新聞記者并不是新聞事件的裁定者,需要在報道的過程中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不能摻雜主觀情感和評判,以一種客觀的態度和心情進行新聞報道,特別是對法治新聞而言,更需要體現出記者的專業性和新聞事件的客觀性。
法治新聞報道中,需要意識到法治的重要性。社會上發生的任何事件,都需要依據法律的規定開展,因此報道中,可以從法律的視角,對社會各種現象進行分析。在這種報道模式下,需要記者具有較強的法律思維,并對法律知識有足夠的了解,具有較高的法律專業性,以此對新聞事件的發展,能夠從法律的角度進行分析,進而提升新聞報道的專業性和法律性。記者在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將這樣的法律思維變成一種慣用的思維定式,這樣的思維邏輯對記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需要在報道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法律素養。雖然對于法治新聞的報道,并不需要記者是專業的法律學出身,但是記者對一些法律知識的掌握也需要有較高的水平,不能與一些法律從業者有太大的差距。因此,新聞記者需要加強對法律知識的學習,并在對一些法律事件進行報道的過程中,積累經驗,提升自身的素養,同時從法律角度出發,使報道出來的新聞內容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使人們在了解新聞事件發展情況的同時,也能夠學習到一定的法律知識。
在新媒體環境下,在新聞領域的從業者不同于傳統形式下的新聞記者,需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例如利用互聯網學習和補充法律知識。在互聯網中,有大量的可用資源,在記者提升個人素質的過程中,能夠為其提供良好的幫助。
四、結語
在新媒體語境下,各行各業的發展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法治新聞報道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與新媒體的結合,例如需要對新媒體下的法治新聞報道進行多樣化和內容豐富化的創新發展,以此在報道的過程中,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 袁瑞君.案件報道標簽化現象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7.
[2] 莊紅.《新民晚報》法制報道研究[D].上海大學,2018.
[3] 王平.電視法制信息傳播與農民法律意識培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9.
[4] 夏雨.法治的傳播之維[D].武漢大學,2018.
作者簡介:馮振(1990—),男,河南南陽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法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