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引進版圖書在我國圖書市場中,日趨占據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品種繁多,也不乏高質量名著,極大地豐富了國內圖書市場,促進了出版的發展,但盲目引進、內容低劣、譯文質量堪憂等問題較為突出。增強甄別能力,加強管控,引導圖書市場健康發展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
關鍵詞:引進版圖書;歷史類;現狀;成因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2-0172-02
近年來,引進版圖書成為我國圖書市場的一大亮點。越來越多的國外圖書被翻譯成中文出版,品種繁多,幾乎涉及各個學科,而且逐漸形成系列的圖書品牌,令人目不暇接,甚至有眼花繚亂之感。以往,只有少數出版機構從事引進版圖書出版的圖書市場工作,而今,引進版圖書被越來越多的出版機構所占據。一方面,引進版圖書繁榮了國內圖書市場,開闊了讀者的視野,給讀者帶來了新穎的閱讀體驗,從而也有力推動了原創圖書的創作和出版。另一方面,目前的引進版圖書存在盲目引進的現象,出現了一些知識含量不高、內容低俗、翻譯質量堪憂的圖書,一定程度上擾亂了圖書市場。本文擬以引進版歷史類圖書為例,分析目前引進版圖書的現狀、成因及其應該采取的對策。
一、品種繁多,品牌優勢凸顯
在引進版圖書市場,歷史類圖書堪稱火爆,有井噴式發展之勢。2017年,澎湃新聞刊發專文《嚴肅出版“黑馬”:世界史圖書的井噴》,明確指出,在2017年,“世界史圖書的出版幾乎呈井噴之勢,更不用說還有許多因故推遲出版的重磅圖書”,對當年的歷史類圖書出版進行了詳盡盤點。隨后幾年,這種趨勢絲毫未見停止,反而是更多的出版機構卷入進來,更多的國外圖書被引進出版。
以出版引進版圖書見長的老牌出版社不甘落后,繼續發揮傳統優勢,并不斷加大力度,始終保持領頭羊地位。如影響最大的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迄今已經出版了700余種,已“匯涓為流,蔚為大觀”。其涵蓋了哲學、政治、法律、經濟和歷史等各個學科,歷史類達到150余種,力圖囊括人類歷史上自古至今所有的里程碑著作,經過數代人的努力,充分展現“人類達到過的最高思想境界”。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已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這套叢書的出版和大量外國學術名著的引進,使一大批外國學術經典變成中國學術和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它持續數10年的出版正體現了改革開放的態度和精神。”[1]江蘇人民出版社的“海外中國研究”系列叢書,是目前國內在海外中國研究領域出版數量最多、水準最高的品牌叢書。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歷史人類學譯叢”等系列引進版圖書,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內歷史學界的研究旨趣的轉向。上海三聯書店的“人文經典文庫”,立項時間不長,但已經出版了100多種經典名著,在學術出版領域不可小覷。
除了以引進版圖書為重要選題方向的傳統出版機構之外,近年來涌現出了一批后起之秀。新近加入進來,知名度越來越高的當是社科文獻出版社推出的冠以“甲骨文”名稱的輕學術系列叢書。其選題方向主要瞄準國外較新的面向大眾讀者的歷史普及類圖書,一經問世,便引起了轟動效應,很快擁有了自己的固定受眾群。最近,其又推出了“索恩”“思想會”等系列叢書,風頭正勁。中信出版社推出的“見識城邦”系列叢書,則是選取了不同于一般歷史著作的大歷史圖書,如已成為超級暢銷書的《人類簡史》。民營出版機構很早也把觸角伸到了引進版圖書領域。如“理想國”系列圖書,其中大部分是歷史類,“汗青堂”系列圖書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有些出版機構雖然尚未形成自己的品牌或者規模,但不時推出一些重量級的圖書。縱觀這幾年各類圖書排行榜,各大出版社年終好書評選,引進版圖書均是榜單“常客”。可以說,就國內世界史圖書市場而言,引進版圖書的份額已經占據絕大部分。
目前,引進版圖書的“火爆”不是偶然的,分析起來大致有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改革開放的國策,打開了中國與世界交往的大門。文化交流是國家間互通往來的重要的一部分,圖書版權的輸入和輸出不斷增多也在情理之中。“翻譯出版外國圖書,引進外國先進的科學文化成果,曾對我國的改革開放起到了促進作用。”[2]第二,當今全球化、一體化的發展,使得世界各地的人們需要彼此了解對方,懂得對方的性格特征、民族心理、風俗人情等;互聯網的發展,又為這種了解提供了可能性。但除了網上交流,獲取一些碎片化知識和信息外,圖書最能反映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圖書中所蘊含的思想和理論非一般媒介可比,因而圖書便成為重要的交往中介。第三,學術交流的需要。國內學者需要了解國外最前沿的學術動態、研究成果,學習和借鑒最新的理論和方法。事實上,就歷史學科的學術研究而言,國外最近幾十年來的理論和方法,如文化記憶理論、新文化史、全球史觀、公眾史學,對國內學術界不斷產生影響。國內近些年出版的“歷史人類學譯叢”“新文化史譯叢”“新史學譯叢”系列圖書,不僅開闊了學者的視野,更為重要的是拓展了其研究領域。去年熱銷的《炮哥》的研究路數很難說沒有受到國外文化人類學、微觀史學等方法的啟示。
二、參差不齊,內容質量堪憂
國外優秀圖書的引進,的確活躍了國內圖書市場。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這種井噴式發展,引進版圖書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問題。不認真分析對待這些問題,就會影響到國內圖書市場的健康發展,進而影響到我們的文化建設大業。
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相比以往的引進版圖書多依賴于專家學者的推薦、圖書館藏書等,現在獲取國外圖書的渠道豐富多了。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中外交流的擴大和增多,國外圖書排行榜最新的學術前沿成果,都成為國內出版界關注的對象,甚至有些圖書可以同時出版外文版和中文版。相對來說,專家學者的推薦可以確保引進版圖書的內容質量,尤其對于學術類圖書,至少可以保證它的學術性和思想性,即使不能保證所有圖書均是高品質。其他渠道獲得的圖書,內容更難把握,僅僅依賴出版人具有高水準的判斷能力,既考慮圖書的內容,又要考慮圖書的銷量,是無法做到的。據了解,引進版圖書大部分并未達到預期銷量,這與盲目引進,不重視內容質量有很大關系。有些引進版圖書書名頗有噱頭,但內容泛泛,引不起讀者多少興趣。有些學術類圖書觀點陳舊,所用史料多為新史料替代,在國外圖書市場早已被淘汰,但或者是因為已經過了版權保護期,或者為了應一時之興,還是被引進出版,如去年國內某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史系列圖書。
重復出版嚴重。一般來說,重大歷史節點、重大歷史事件,會對歷史進程產生重要影響,甚至改變歷史進程,因而更容易引起研究者的關注,引起更多人的興趣。這方面的成果自然首先被引進出版。國內引進版圖書中有關這方面的歷史類圖書數量最多,但很多圖書內容重疊,給人以反復論述之嫌。比如有關法國大革命的圖書,單冊出版的就有幾十種,更有系列的“法國大革命史譯叢”,其中不乏高質量的名著,但質量平平的也不在少數。重復出版的另一表現就是跟風、重譯。一本書有多個中文譯本的也不少見。如《論美國的民主》突然暢銷后,迅速出現十幾個譯本。《沉思錄》《菊與刀》等屬于現象級的代表。重復出版浪費了大量出版資源,也不利于推動國內學術研究的發展,實無必要推廣。
翻譯質量堪憂。翻譯質量在引進版圖書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引進版圖書的翻譯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讀者對一個品牌、一家出版單位的信任度。”[3]而目前翻譯質量低下卻是引進版圖書最為嚴重的問題。從事翻譯工作的人都知道,翻譯有3個層次要求:信、達、雅。然而,目前不少翻譯類圖書,就是基本的“信”也無法達到,更不用說“雅”和“達”了。前不久,有網友列出了十幾種被翻譯毀掉的經典好書,指出了其中許多翻譯問題:按照外文邏輯翻譯過來的歐式句太多,完全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的生硬譯法;對原文理解錯誤的錯譯,對無法理解的原文故意漏譯;專業術語的譯法五花八門,不合乎學術規范,譯名前后不統一等等。
翻譯質量的下降有諸多原因,從譯者方面講,有譯者的翻譯水平問題,也有態度問題。近年來的歷史類圖書翻譯者,專門從事歷史研究的或者史學專業畢業的人數逐漸減少,翻譯類成果在考核中不算學術成果,導致相當多的歷史專業研究者不愿意從事翻譯工作。很多譯者是沒有受過專業學術訓練的歷史愛好者,他們遇到一些專業詞匯往往拿捏不準,這是歷史類圖書翻譯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此外還有譯者外文水平不夠、中文功底差等。主觀方面,很多譯者圖省事,借助翻譯軟件,然后稍作加工,這樣的翻譯怎么能保證質量呢?從出版者方面來看,其經濟方面的壓力,出書品種的增多,要求投入資金盡快回籠,不斷縮短出版周期。過去需要翻譯1~2年的圖書,有些出版社要求2~3個月必須交稿,個別圖書甚至達到了國外當年出版,國內當年也出版的極端地步。責任編輯幾乎不看原文,只審核譯文,對漏譯、錯譯及理解不準確等問題并不關注,把注意力放在了譯文的文字、語法、體例等方面,即使文字錯誤,也經常利用文字處理軟件,而不再逐字去編輯加工。他們往往認為,只要文字合格,內容沒有導向問題,一本書就可以正式出版了。這樣沒有責任心的工作態度必然導致圖書質量的低下。
三、結語
引進版圖書是一把“雙刃劍”,要求我們必須采取得力措施,加強對引進版圖書的管理,嚴格版權審批手續,堅持“三審三校”制度,不放松出版流程的任何一個環節,將其控制在適度范圍內,發揮其正面的積極作用,防止其負面效應。在圖書質量檢查中,組成各個學科的專家團隊,加大對引進版圖書的翻譯質量的檢查力度。改革專業人才的考核機制,將翻譯成果納入研究者的成果考核范圍,增強他們從事翻譯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編輯人員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水平,培養他們在圖書引進過程中“慧眼識珠”的能力。改變出版機構獎勵分配機制,將社會效益置于首位,注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增強他們的責任心,認真對待每一部譯稿。不僅僅以出書數量、盈利多少等經濟指標作為考核編輯的標準,除了要保量,更重要的是保質,出版經得住時間考驗的傳世之作。
參考文獻:
[1]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已出版十七輯750種[DB/ OL].人民網,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9/0423/ c1013-31044772.html,2019-04-23.
[2] 李景端.做引進版圖書要增強三大意識[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9-06-10.
[3] 李婧璇,王坤寧.有價值的引進版圖書該怎么引?[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9-06-10.
作者簡介:杜廷廣(1969—),男,北京人,博士,副編審,研究方向:史學理論及史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