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涵蓋史料實證、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創設歷史情景能幫助教師簡化教學難度,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所學知識,提高歷史教學效率。
關鍵詞:中學歷史;情景教學;核心素養
隨著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核心素養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歷史作為一門人文性學科,教師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可借助情景優化教學,引導學生多思維思考歷史問題,增強史料實證能力,實現預期教育目標。
1.利用歷史故事,創設情景
歷史故事以揭露歷史發展歷程和規律為目的,具有顯著的生動形象和短小精悍特點。通過分析歷史中某事件和人物剖析發生背景和原因。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不同的歷史故事,教師選取的歷史故事應緊貼學生最近發展區,更要充分了解學生思維習慣和已有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歷史事件發展規律和本質。以《以秦統一中國》一課為例,由于學生對秦國時期歷史人物和事件并不陌生,再加上影視劇也相繼拍攝了很多和秦國有關的作品。歷史教師就可在此基礎上講述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以及中央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深化對所學知識理解和記憶,提高核心素養。歷史故事是學生了解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所選的歷史故事要具有推動課堂教學進程和促進學生思考作用,最重要能引起學生探究歷史知識興趣。以《以秦統一中國》一課為例,教師在講解到秦王統一六朝后治理天下采取的措施時就為學生講述以下故事:‘公元前221年某一天秦王微服出巡,他來到市場上看到以下一幕。商販王賀叫賣道:“山東海鹽便宜啦!買到就是賺到!”’王三:“老板!給我來一斤鹽!”王賀:“好的!一斤鹽三個刀幣!”于是伸手向王三要錢!王三:“老板,我現在只有兩個刀幣,那你收布幣還是鬼臉錢?”王賀:“這兩個我都不要,收圓形方孔錢,你可以用兩個圓形方孔錢當一個刀幣!”王三:“我們都是一個圓形方孔錢當一個刀幣,為何你不一樣?我只能給你一個!”王賀:‘不行!’于是二人發生爭吵,引來很多人圍觀。秦始皇看到這一幕十分不解并詢問旁人:“他們兩個為何爭吵?”此時教師再提出問題:‘如果你是秦始皇,看到這種情況該如何解決?’之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歷史知識,這種教學方式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知識欲望,提高教學效率。
2.創設問題情景,培養核心素養
當前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普遍存在教師講解,學生被動聽講,之后教師為學生歸納總結歷史事件意義,這種教學方式單一枯燥,不利于學生高效掌握知識,長期以往還會消磨學生學習興趣。相關研究指出,知識從感官開始,即直觀可將抽象性較強的知識形象化和具體化并幫助學生形成感性認識。雖然中學生年齡有所增長,但也極易接受新鮮事物,在娛樂、比賽、游戲中較易掌握新知識和技能。情景教學恰恰符合這一特征,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歷史教材每個單元中都有材料,教師可借此創設材料釋疑情景,便于學生理解。以《以秦統一中國》一課為例,教師先挑選幾名學生回答:“如果你是秦始皇,你有哪些鞏固統一措施?”根據學生回答適當點評。之后帶領學生學習秦始皇鞏固統一措施。在政治方面,先為學生出示一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結構圖并詢問學生:“秦始皇統一采取哪些措施?”學生可在教材中找到答案。歷史教師根據結構圖讓學生理解何為專制主義集權制度,從最上端皇帝可得知該地位權利無疑是最大的,充分體現專制主義和皇權至上特點。在經濟文化方面,借助現代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秦國商人去燕國做生意,但因兩國錢幣、文字、度量衡不同而導致生意失敗視頻,讓學生思考該如何解決。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教材材料知識回答出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文字,有效深化強化學生識圖能力和所學知識記憶。
3.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
相關心理學指出,學生直接感知且有較高相關性的事情往往能吸引注意力。如果歷史教師想要創設教學缺情境就需要和學生生活緊密結合,使學生認知和歷史知識點達成和諧統一,在歷史中感悟生活以及在生活中感知歷史。以《以秦統一中國》一課為例,由于教材中并沒有直接寫出六國統一現實性意義和長遠意義。對此,教師結合教材知識點和實際生活設計以下小游戲,即在班級上創設6個貿易市場,每個貿易市場會有不同貨幣,讓每個貿易市場之間開展國際貿易。此時學生表示,不同語言,不同貨幣,不同文字根本無法開展國際貿易,最后歷史教師再加以引導,使學生逐漸明白秦王掃六合的現實性和長遠意義。上述活動看似微小,卻將所學知識點和現實生活相結合,靈活化處理知識點,提高學生知識應用能力。
4.結語
總之,核心素養是當前教育領域和各個學科研究的熱點課題,在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歷史教師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創新情景教學,直面剖析重難點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歷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秀榮.試析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671(15):35-36.
[2]張展華.立足核心素養,優化中學歷史課堂教學[J].考試周刊,20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