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媒體時代對高職院校統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對高職院校統戰工作面臨的問題、融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統戰工作路徑等問題進行系統分析探討,提出增強責任意識和“融思維”引領探索的建議,從了解新興文化,拓寬工作內容;使用多樣媒介,更新工作方法;優化工作隊伍,打造專屬平臺對工作路徑進行探索,為高職院校統戰工作創新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融媒體;統戰工作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8-0227-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統一戰線是黨的事業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必須長期堅持”。第二次全國高校統戰工作會議強調,“高校黨外知識分子集中,是統戰工作的戰略要地。做好新形勢下的高校統戰工作,不僅對于推進高校改革發展、鞏固壯大統一戰線,而且對于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都具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作為高校重要組成部分,是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也肩負著統戰工作的重要責任。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融媒體成為新時代信息傳播的重要工具和途徑,使信息獲取極度便捷,但隨之而來的各方思潮使得高職院校黨外各方知識分子及青年學生的思想多元化,高職院校的統戰工作日漸復雜。充分利用融媒體,有效開展統戰工作,是這個時代對高職院校統戰工作的客觀需求,這也為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一、高職院校統戰工作面臨的問題
(一)工作對象規模不斷擴大
統戰工作的本質要求是大團結大聯合,解決的就是人心和力量問題[1]。這里的“大”指的是團結、聯合的面要大、人數要多、程度要深。統戰工作既要保證基本力量的穩固,又要將新出現的社會階層和群體納入工作范疇中,消解負面力量,激發群體正能量。高職院校統戰工作對象基礎規模龐大且已出現不斷擴大的趨勢,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近年來高職院校不斷擴招,師資隊伍規模迅速壯大,大量高水平的黨外知識分子和留學人員涌入高校,這給高職院校統戰工作帶來了巨大壓力。第二,由于辦學條件不斷優化,高職院校教職工參與國內外培訓和出國深造的機會越來越多,敵對勢力企圖在學習交流過程和內容中滲透其思想,這極大地增加了高職院校統戰工作的工作量。第三,為不斷深化產教合作,提高學生應用技術能力,高職院校不斷擴大聘請企業管理技術人員擔任學生實踐導師的規模,校外導師不少是黨外人士,他們與青年學生接觸密切,影響力強,因此,如何做好這部分人的統戰工作是高職院校面臨的迫切問題。第四,《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將新媒體從業人員作為“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并單列為統戰工作對象,這一群體的主要組成部分就是青年學生,如何做好引導工作是高職院校面臨的新挑戰。
(二)對統戰工作重視程度不夠
在中國知網以“統戰”“高職院校”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僅有63條搜索結果,近5年僅發表研究成果43篇,明顯少于相關專業研究成果數量(以“產教融合”“高職院校”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有3457條搜索結果),清楚地反映出目前高職院校對統戰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對相關工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
(三)統戰工作保障機制不到位
一些高職院校對統戰工作重視程度不夠,相關的人、財、物保障機制也不健全,具體表現在沒有專門的部門負責統戰工作;或設有統戰部門但與其他業務部門合署辦公,沒有專職人員負責統戰工作,業務人員職責不清;或單獨設有統戰部門且有專職人員但較少開展工作,與其他職能部門聯系不強,影響力弱。而且一般高職院校對統戰工作的經費保障較少,規范化程度有待提高。
青年學生的統戰工作主要依賴輔導員,但一些輔導員未接受全面的統戰工作培訓,且出于崗位性質,事務煩瑣,往往對中央統戰工作領會不深,對學生中出現的意識形態、民族宗教問題反應不敏感,無法滿足青年學生的統戰工作需要。
二、融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統戰工作路徑
新的社會階層和群體不斷出現,需要高職院校統戰工作應時而變,順勢而為。
(一)增強責任意識
在工作意識方面,要從根本上對統戰工作重視起來。2010年前后,全國高職院校進入高速發展期,在基礎建設、教學設備、師資隊伍方面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相對于本科高校而言,高職院校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仍然處于弱勢,民主黨派人士、黨外人士更是稀少,極少有民主黨派建立支部。因此在這一時期,高職院校的統戰工作一般由黨務部門工作人員兼任,統戰工作對象也相對集中,管理服務只針對小部分人進行。2015年前后,隨著本科院校師資隊伍的飽和,越來越多的高水平人才和海外留學人員選擇到高職院校任職,形成了數量龐大的統戰工作對象。據統計,我國目前1430所高職院校中,黨外知識分子的統戰人數占教師總人數的比例接近50%,很多民主黨派在高職院校建立了支部[2]。這一群體思想活躍,受西方文化和市場經濟影響大,在青年學生中容易形成榜樣效應,這其中的大多數思想態度端正,但也有極少一部分人不愿進行理論學習,集體主義觀念薄弱,大局意識不強,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堅定立場,是網絡輿論問題高發區。因此,高職院校必須重視統戰工作,增強責任意識。
(二)“融思維”引領探索
這里的“融思維”是指以“互聯網思維”為基礎衍生而來的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傳播思維,倡導從價值理念、方式方法、平臺渠道上提升信息引導能力和水平。
1.了解新興文化,拓寬工作內容。融媒體的主要表現就是信息傳播渠道的多樣化,這使得信息接收者獲得信息的渠道不固定,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習慣選擇信息的來源。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有9.04億網民,其中99.3%使用手機接入互聯網[3]。網民年齡組成上,20~29歲占21.5%,30~39歲占20.8%,明顯高于其他年齡群體。在瀏覽內容上,即時通訊類APP的使用時間最長,網絡視頻(不含短視頻)、短視頻分居二、三位。通過這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20~40歲群體作為網民的中堅力量,對應高職院校統戰工作的主要對象,對即時、簡短、通俗的信息有偏好,受網絡快餐文化影響,對知識技能表現出求了解不求精通的傾向。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統戰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拓寬自己的涉獵范圍,在統戰工作基本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對社會時事、網絡流行熱點了然于心,掌握相關主題信息源發布規律,要對容易引發群體聲浪的熱點問題非常敏感,善于抓住熱點進行引導,通過多種渠道及時對負面言論進行干預。
2.使用多樣媒介,更新工作方法。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為高職院校工作模式改革帶來了機遇。疫情期間,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都從線下轉到了線上。教師利用騰訊課堂、微信群視頻等軟件進行直播授課,有經驗豐富順利上車的“老司機”也有時時“翻車”的新手;學生管理從面對面點名到釘釘打卡,某購物網站一款“自動打卡”軟件插件一度熱銷……無論成功與否,這種嶄新的嘗試都為高職院校統戰工作提供了一個新的突破口,將傳統工作內容植入公眾號、H5、短視頻、直播甚至游戲等新媒體手段,將“硬輸出”變成“軟接受”,比較容易形成受眾廣、可跨媒介傳播的立體化的工作效果。更多使用視頻形式,配合表情包、網絡語言等素材,投放至受眾面廣的抖音、快手、嗶哩嗶哩等網民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區和視頻平臺,擴大受眾面。
3.優化工作隊伍,打造專屬平臺。做好高職院校統戰工作,建立一支綜合素質高的工作隊伍是關鍵。在選拔統戰干部時,要始終堅持“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過硬”的標準,在工作對象規模逐漸擴大、工作標準不斷提升的現狀下,要保證專職統戰干部的數量和素質。同時,要注重發展一支在青年學生和黨外知識分子中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隊伍。他們作為傳播中介產生的過濾作用會對信息傳播方向和效果產生決定性影響[4]。高職院校師生中不乏活躍在網絡社交媒體的“大V”,他們看待問題的視角獨特、社會影響力強,可以影響網絡輿論方向。目前高職院校統戰工作普遍沒有挖掘這一群體的潛力,如果能將他們組織起來,在重要事件或重要時間節點集體發聲,形成正面聲浪,將極大地提升統戰工作效果。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建有新媒體工作室或融媒體中心作為新聞宣傳工作平臺,綜合官網、微信、微博、抖音等媒介對新聞進行統一采編,形成全渠道高效立體化的傳播,收效顯著。統戰工作可以借鑒這類成功經驗,或在本校成熟的新聞宣傳平臺上開辟統戰專欄,定期推送相關內容;或聘請理論水平高、媒體素養好的工作人員牽頭搭建統戰工作的新平臺,采取模塊化的建設方式,利用“微平臺”實現統戰工作建在網上、統戰理論送到掌上、統戰活動做到心上。
三、結語
融媒體時代高職院校統戰工作創新勢在必行。高職院校要正視統戰工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深入開展統戰對象特點和規律研究,創新研究方法和途徑,努力將統戰工作融入社會媒體發展進程,利用好媒體,講好中國故事,畫好統戰同心圓。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23-135.
[2] 汪明峰.新時代高校黨外知識分子統戰工作的創新邏輯與實踐建構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8):20-21.
[3] 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網信網,2020.
[4] 拉扎斯菲爾德.人民的選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70-71.
作者簡介:程巍(1965—),女,山東青島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黨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