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江是中華民族延續千年榮光依然光芒耀世的源泉所在、血脈所存、根基所系,其漲落枯榮代表著我國文明“興起—衰落—興起”的歷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深入民心,這是長江沿岸人對江的認識,也是對記者“四力”建設的深入認知。
關鍵詞:新時代;長江之歌;大江奔流;“四力”建設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5-0152-02
黨報新聞工作者是守護長江的記錄者,亦是倡導者和監督者。對于記者而言,“大江奔流”采訪既是一次由中宣部組織的大型采訪活動,又是一次記者參與治國理政、推進實際工作的社會實踐活動,更是檢驗記者“四力”的考場。讓我們攜起手來,萬眾一心,通過提升記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合力唱響新時代的“長江之歌”[1]。
一、在“大江奔流”活動中增強記者的“腳力”
2018年7月20日至8月16日,由中宣部組織的“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主題采訪活動吸引了中央媒體和沿江11個省級黨報近200名記者參加。這次大型主題采訪活動是新聞戰線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戰略思想的一項重要舉措,是新聞輿論工作服務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一次實際行動,同時也是加強記者“四力”建設的一次體檢。在歷時28天的采訪活動中,采訪活動行程8000多公里,記者們通過對220個采訪點深入采訪,用手中的筆、鏡頭推出了一大批“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作品。這次采訪活動彰顯的長江文化的各種魅力,象征著長江長盛不衰的生命力,唱響了新時代的“長江之歌”。
從云南省麗江市“長江第一灣”出發,到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經云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浙江等地,記者們親身感受“長江第一港”云南水富港的勃勃生機,看到四川嚴格的生態保護倒逼產業轉型帶來的變化、上海綠色引領高質量發展、浙江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在這一路上的采訪過程中,有干部為長江的建設和保護的殷殷期盼,有群眾為長江長盛不衰的默默奉獻,感動著每一個記者,慰藉著每個人的心靈。
新聞是用腳走出來的,是用心寫出來的。在全程親身參與長江大保護的采訪中,筆者強烈感受到參與采訪活動的“各顯神通”,無論是新聞人物還是新聞故事都繪聲繪色,就連報道的方式也讓筆者長了不少見識,記者們在這次采訪中的創意、深度讓人大開眼界,可謂“百花齊放”。筆者所在的云南日報報業集團也在報紙、網絡、客戶端開設了“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專欄,每天在專欄上推出特派記者沿途采寫的文章、拍攝的圖片。《麗江:長江經濟帶上的綠色明珠》《貴州強力推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湖北在行動》《安徽:全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唱響新時代的長江之歌——記一場特別的詩歌吟誦會》等一大批有思想、有溫度、有力度的文章通過云南日報全媒體刊發,在社會上達成了強烈的共識:長江是每個中華兒女的胎床,我們要共同致力于長江生態保護、綠色發展。
眾多記者深入一線實地采訪,腳踏長江沿岸的各個城市,這次采訪報道中增強了記者的“腳力”。只有邁進長江沿岸地區民眾的大門,才能在此次活動中走進民眾的心坎。例如,在此次“大江奔流”采訪活動中,我們看到長江經濟帶發展遠超我們的想象,云南省昭通市綏江縣官田村利用地理條件優勢種植“半邊紅”李子,提升植被覆蓋率、保持水土的同時帶動農民增收,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四川省宜賓市改變發展策略,重點攻堅智能終端、軌道發展等新興產業,將以往發展重心中的白酒和煤炭轉變為發展戰略中的副業。
二、在“大江奔流”活動中錘煉記者的“眼力”
千百年來,長江流域以水流為紐帶和橋梁聯系著長江上、中、下游城市,形成了龐大且意義重大的長江經濟帶,它是厚德載物的體現,是我國的“黃金水道”,所以,在時代發展的洪流中,要求我們的“眼力”必須深邃且直擊事例背后的種種情感。
以一則關于記者在“大江奔流”采訪報道中的故事為例。在云南省昭通市向家壩水電站前,一名記者通過“眼力”,發現了向家壩水電站的意義,為了解除心中的困惑,也更好地向受眾如實報道,便與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了高質量的交流對話,比如,在建設水電站的過程中需要克服的難題有哪些、在建設水電站過程中有沒有什么讓人感動的個人事例,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名記者提到的“關于水電站帶給民眾的利益以及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有哪些”。雖然這些問題沒有準確的答案,但能從側面了解水電站的作用以及能夠為人們、為長江生態保護帶來的積極意義,通過專業人士的講解,它更是能源轉換、防止洪流的措施。這樣的思維碰撞讓筆者意識到了記者應帶著情感和情懷去感知每一個故事,正是這名記者的特殊“眼力”,才讓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宏偉圖景更加真實地呈現在了受眾面前。
三、在“大江奔流”活動中開拓記者的“腦力”
在“大江奔流”采訪活動中,要求記者具備政治思想、專業技術等方面的能力,這就是記者“腦力”的體現,能夠把握時代發展的巨變,記錄時代的精彩。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將大幅度提升我國的經濟實力,長江流域的各個省市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劃。
例如,位于長江經濟帶的上海,不僅是“一帶一路”的核心建設城市之一,也是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之一。上海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在建設力度上更應該起到帶頭作用。事實上,上海確實起到了龍頭作用,堅持生態優先,綠色引領,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上海寶山區建成100公里綠色步道,并形成市級、區級、街鎮級三級綠道網絡體系。
再如云南,金沙江、瀾滄江、長江三江并流。而金沙江在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的石鼓鎮更是形成了“U”字形大轉彎,不僅是著名的世界奇觀,而且這里還矗立著一座宏偉壯麗的紅軍長征紀念碑。長期以來,麗江都在致力于“三江并流”生態環境的保護,構建起了金沙江這道綠色屏障。就目前而言,全市已建成生態產業基底面積473.4萬畝,森林覆蓋率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從1988年的39%變成了如今的68.48%。
“大江奔流”主題采訪活動中的時代基調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旨在通過構建發展綠色生態帶來經濟效益,從其他途徑打通經濟發展的命脈。以往的經濟發展對我國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巨大,但從時代發展中我們看到了生態保護對我國的重要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長江第一灣綠柳正成林》《一泓滇池清波蕩漾》《從賣木頭到賣風景》《湖北宜昌破解“化工圍江”用“加減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江西:打造長江最美岸線》《長江經濟帶重構高質量發展新版圖》等等報道,在記者的鏡頭和筆端既講述小人物在時代大潮中的個人命運,又宏觀反映生態文明理念在中華大地如何扎根,彰顯了記者的“腦力”。
四、在“大江奔流”采訪活動中提升記者的“筆力”
眾所周知,“筆力”是衡量一篇采訪報道的關鍵,它是記者闡述理論觀點、吸引讀者的核心。“筆力”不僅僅要求記者形象、客觀真實地將所見到的美好事物都記錄和表達出來,也要將所見之物拍攝出來,要學會做主持,要學會運用時代發展的便利工具,能夠和信息時代高度接軌。例如,在這次采訪活動中,一名記者視頻直播三峽大壩的報道方式,讓所有記者耳目一新,這名記者的舉措也讓筆者震撼,他的這種直播方式讓更多的人通過觀看視頻全方位地感受到了長江三峽大壩的魅力,這相較于以往的方式,更能帶給觀眾不一樣的、更好的傳播效果。他給筆者最大的啟示就是在新聞采訪報道中要創新傳播方式,緊跟時代的發展、民眾的需求。如今,隨著信息技術在我國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相機、手機就可以成為我們手中的“筆”,利用它們同樣可以在采訪報道中飽含情感。在當下,隨著信息技術在大眾之間的運用越來越廣泛,用新媒體亦可以將長江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匆匆行程,這一次“大江奔流”采訪活動讓筆者更加意識到了記者作為新聞的報道者,更應該在報道中與時代發展接軌,更應當與時俱進,當然也不能否定以往的記錄方式,而是在時代的基礎上,開拓更多的選擇,這是當下提升記者“筆力”的要求。
回首這段意義非凡的行程,跋山涉水,望大江奔騰向東,閱大江如畫如歌。這次行程,我們在11個省市留下了自己的腳印,我們和受訪群眾親密無間,我們放下紙筆和受訪領導共探長江建設之美,為講好長江故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這一趟行程,我們意識到了保護長江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我們在享受長江帶給我們便利的時候,也要敬畏長江,從而集全社會之力將長江的生態保護進行到底,讓其在時代的發展中永葆生機,孕育一代代人[2]。
五、結語
描繪長江新氣象、講述長江新故事、探尋長江新變,唱響新時代的“長江之歌”是我們華夏子民的職責和使命,是錘煉記者“四力”的有效印證。誠如“長江之歌”中所寫“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風采;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在“大江奔流”主題活動中,我們不僅要看到其帶給我們的經濟效益,也要重視長江生態保護,從而讓長江孕育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子民。而作為記者,我們的職責和使命就是將時代發展和長江生態保護高度聯系到一起,通過報道中的價值觀念、精神情懷影響一代代人,讓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成為人們心中一生的踐行。
參考文獻:
[1] 洪玉華.踐行“四力”寫有溫度的新聞[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9-01-16(004).
[2] 張濤甫.記錄新時代,主題報道當有新作為[J].新聞戰線,2018(05):66-68.
作者簡介:蔡侯友(1964—),男,云南昭通人,本科,主任編輯,主要研究方向:新聞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