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燕
摘要:成功的音樂教育不是創造出一鳴驚人的物質財富,而是“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功用。中國音樂有民歌、歌舞、說唱、戲曲、民族器樂五類分法和民間音樂、宮廷音樂、文人音樂、宗教祭祀音樂的四類分法,前者屬于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后者屬于中國傳統音樂。大學非音樂專業開設民族音樂課,可以引導學生親身感受和體驗民族民間音樂不同風格的音韻之美,了解和體會各地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之魂,弘揚中國民族音樂。
關鍵詞:高校;中國民族音樂;文化自信
近年來,在大力弘揚中華文化的大潮中,對中國民族音樂這一中華文化的瑰寶關照不力,甚至一些“文化西來者們”還振振有詞地倡導“西方音樂先進,中國音樂落后”的悖論。這不僅是文化多元化及與國際接軌形勢下的盲目崇拜,更是文化不自信的懦弱心理。在“文化自信”的內涵中,不僅僅是歷史有多么悠久、哲學思想有多么深遠,亦或是在世界各地興辦多少所孔子學院,應該是在宏觀指導下,把中華文化的每一個門類予以全面關照,使各個門類的藝術整體化。
成功的音樂教育不是創造出一鳴驚人的物質財富,而是“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功用。給予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情感體驗是人格培養的重大責任,而承載這一責任的最佳載體應當是音樂。音樂教育不僅僅是音樂知識的傳授,更是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孔子在確定“六藝”時,把“樂”排在第二位,就是體現音樂的社會功能,達到為社會管理服務的目的。
中國音樂自三黃五帝時期就形成了詩、樂、舞三位一體的局面,黃帝時期的《云門大卷》不僅有崇拜天神的功能,也是華夏先民們的精神圖騰,還體現了先民的情感表達和娛樂境界。在歷朝歷代的音樂發展長河中,都體現出中國音樂詩樂舞融合的特征。明清時期,中國音樂已形成民歌、歌舞、說唱、戲曲、民族器樂五類極具特征的樂種。因此,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1964年3月第一版)一書,就是按這五類劃分編寫的,并在高等院校音樂專業作為“中國民族音樂”必修課的教材,使用達半個世紀之久。雖然,二十世紀90年代后,在學界出現了“中國傳統音樂”的學科名稱及四類分法(民間音樂、宮廷音樂、文人音樂、宗教祭祀音樂),但《民族音樂概論》中的五類劃分,既有先入為主的優勢,又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而深入人心。對于非音樂專業的大學生進行中國音樂的教學,應以五類分法為主。本文所指的高校開設“中國民族音樂”選修課是針對非音樂專業的各學科領域。
民族民間音樂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不僅體現各地各民族的精神,且凝聚著濃厚的審美積淀。大學非音樂專業開設民族音樂課,可以引導學生親身感受和體驗民族民間音樂不同風格的音韻之美,了解和體會各地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之魂,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此,本文圍繞音樂的基本要素和表現要素,提出“聽、念、唱、析、記、練、創”的教學模式,讓國之棟梁的大學生感受民族音樂的特點,品味音樂的意境,尋覓音樂的地域、語言和民族風格,從中了解民族及地域的風土人情,達到提高興趣、培養能力、縱深弘揚國學的目的。
一、聽
“聽”是音樂學習的前提和基礎。通過聽而品味中國音樂的旋律及韻味。中國音樂以單旋律曲調的線性為主,無論是民歌、歌舞、說唱、戲曲還是器樂,都是以五聲音階為基礎,演變出豐富多彩的調式色彩,從而形成各地各民族不同的音樂風格。通過聽其典型節奏及典型旋律,對其形成深刻印象,以便在眾多的音樂風格中分別具體地域或民族的音樂或樂種。
“聽”講究對音樂意境的追求。民族音樂中包含了音響之外的內涵,滲透著民族的精神和特征,通過聽使人產生想象和聯想。如民歌中歌詞運用許多修辭手法(如比興),不僅體現深刻的生活哲理,同時給人以無盡的美好遐想和詩情畫意。再如博大精深的中國戲曲,不僅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淀,在再現歷史事件的同時,給人分辨真善美和假惡丑的審美標準。
“聽”可以體會中國音樂語言“南柔北剛”的風格特征。通過聽可以引導學生先大致分辨音樂的片區,積累中國民族音樂的經驗。無論是西方的古典、浪漫、民族、印象、現代等音樂流派的風格把握,還是中國各地各民族各樂種的辨析,音樂經驗的積累是音樂學習環節中的重中之重。通過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課教學的引導,讓學生會聽、愛聽。
“聽”不僅用于課堂教學,還可深入到學校各類活動之中,如設置上下課鈴聲,廣播站開始曲、結束曲、背景音樂,集會活動的開始曲、結束曲,學校辦公區的輕音樂背景(游覽過故宮的人應該有所體會)……這些環節都選用中國民族器樂作品,不僅是對民族音樂的重視,而且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
二、念
“念”是把握中國音樂韻味的重要環節。中國民歌、說唱音樂、戲曲及器樂鑼鼓譜都要通過念而領會內容,感受其韻味。民歌中的歌詞、說唱音樂及戲曲中的念白和唱詞不僅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而且依據漢字的四聲而富有韻味。其語言的精煉生動、詩一般唱詞、格律化的語法邏輯、規律性、哲理性和豐富性是世界上任何語言都無法比擬的。帶有聲樂性的“念詞”賦予了中國文化獨特的藝術魅力。大學里的老師講課、學生的各類社團活動等等,既離不開音樂,更離不開聲樂性的念詞。因此,“念”在弘揚國學的過程中尤為重要。
三、唱
“唱”是學習中國民族音樂的必然過程。唱不僅是唱會某首民歌或戲曲曲藝的某一唱段,重在品其韻,唱其味,韻味是通過“依字行腔”而獲得的,每個演唱者只有字正才能腔圓。
中國民歌、戲曲、說唱音樂中的唱都將追求一定的演唱技巧,無論是真聲還是假聲,大嗓還是小嗓,在作品的表達和韻味的把握方面,都要依據漢字的四聲音調及作品風格(主要是地域和民族之別)的理解而混合運用。因為人類各種民族精神的重心與生存依托密切相關。從遠古時期,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生存依托到今天科技大發展下的生存依托都是千差萬別的發展,其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一個逐漸潛移默化的過程。所以,中國音樂具有了風格上的巨大差異性,如沿海、內陸、草原、高原、農耕、游牧等差異。又因為各地方言的千差萬別,甚至有些民族只有語言而無文字,所以,把握各地各民族的音樂韻味是唱的關鍵。非音樂專業的大學生不一定有很好的演唱技能技巧,但通過唱卻能體會各地各民族音樂韻味。
無論是東方或是西方,音樂這種時間藝術,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其他藝術無法替代的特殊地位,它對人的感染是無法抗拒的,能夠深入人心。中國人把音樂看成是宇宙的精髓,音樂的流動與天地之氣相諧相伴,即“樂者天地之和”,“大樂與天地同和”(《樂記》)。
大學生學習歌唱之發聲,還有利于訓練發聲器官和呼吸器官,以便在將來的講臺上增強講課的藝術性,同時預防發聲器官病變而影響本質工作。戲曲中的“吊嗓”、聲樂中的“發聲練習”、說唱藝術中的“說學逗唱”,都是歌唱發聲的最佳途徑,又是弘揚中國民族音樂的最好方式。
四、析
“析”是引導學生唱出各種不同風格音樂韻味的良好途徑。通過聆聽、學唱,再進行音樂分析,既可品味音樂,又可培養學生各種音樂能力,認識民族音樂的價值所在,懂得欣賞和演唱民族音樂的相關知識和技能。
中國音樂經歷了數千年自然而漫長的發展,形成了中國音樂的美學原則,蘊含著豐富的哲學、美學思想。通過分析中國音樂的音樂結構、旋律形成與發展、調式調性特征、特殊節奏及特性音的運用、音樂的表現形式等等要素,使學生認識民族音樂的審美價值、文化價值和傳承價值。
在分析中國民族音樂的過程中,使用多媒體播放各地各民族的原生態音樂可以增強學生的直觀感,但筆者更強調教師的范唱、范奏,或請民間藝人進課堂,增強現場感。分析音樂就要分析具體音樂的民族文化特征,如語言文字、生活習俗、宗教信仰、婚姻習俗、生產方式等等,這些因素與音樂風格的形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音樂的美感體現在曲調、唱腔和表現形式諸多方面。在聆聽和學唱的基礎上,分析音樂的旋律、音色、唱詞、韻味,感受和體驗音樂各要素及音樂整體的美感和特征。民族音樂文化中蘊含著優秀的精神品質,凝聚著道德價值觀和審美意識。高校開設“中國民族音樂”課,是把學生帶入民族文化的藝術殿堂,去熟悉、理解、解讀本民族藝術的審美歷程,從而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哲學觀。也是傳承我們的祖先用勤勞的雙手和偉大的智慧創造出來的優秀音樂文化的必由之路。
五、記
“記”是學習音樂不可或缺的。包含“背”和“記錄”兩個方面。“背”是熟記音樂主題、戲曲、說唱音樂片段,從而辨別不同音樂風格;“記錄”包括筆記和錄音錄像。筆記是要學會記譜,記錄具體音樂的背景、歷史、作者、表現內容、表現方式等常識性的知識,以幫助理解音樂。錄音錄像是后期學習和研究的資料。
音樂學習以記為本,聽、念、唱、析都是為記而夯實基礎,記是結果。假如記得不牢靠,不僅會出現“文不對題”的尷尬局面,還達不到領會民族音樂的精神層面。那種嘩眾取寵的“面子工程”是極不可取的。
六、練
“練”是音樂學習的必由之路。所謂“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及“千錘百煉”就是一個“練”字。音樂教學重在課后的練,課堂是教師講授知識點和技巧理論,只有在課后的練習中把課堂的知識點和方法技能運用到練習實踐中,并不斷鞏固、不斷感悟,才能掌握要領,逐漸提高技能,最終才能準確地表達作品。
現代大學生時間充足,豐富多彩的社團組織是學習和普及音樂的極好平臺。用音樂把學生從玩游戲等諸多網絡活動中吸引過來,學習中國民族音樂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甘肅會寧會師中學就是用音樂做“殺毒軟件”(在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各種信息讓好奇的初中學生應接不暇,網絡世界讓他們不能自拔,從2G網絡到4G網絡,不良信息、網絡垃圾無孔不入,學生嚴重缺乏辨識能力。會師中學用音樂作為“殺毒軟件”,以音樂規則培養學生包容、樂觀、豁達的情懷和親如兄弟、團結拼搏的精神。通過音樂學習和舞臺表演獲得成就感,擺脫不良因素的影響)。①
七、創
“創”是學生音樂學習能力的體現。音樂教育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為目標,在大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聽、念、唱、析、記”等過程的學習,應該達到能夠進行音樂創編的能力。他們在音樂創作、表演、編排等實踐活動中,運用中國民族音樂素材,創編各類音樂作品、創新表演方式,是開設本課的目標。當學生在自己專業知識的有力支撐下,能夠進行音樂創編,那才是全面發展的人才。
大學生的音樂創編活動可以直接體現在校園各類活動當中,不僅豐富校園文化生活,而且他們會獲得專業領域之外的成就感。當中國民族音樂元素深入他們的創編活動中時,弘揚國學、弘揚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目的就達到了。
新時代的音樂教育有著觀念的不斷轉變、教學內容的不斷更新、教育技術與手段的不斷創新等客觀現象,教育者需要以理性的思維和研究手段去探究感性的中國民族音樂的藝術語境,將音樂教育深入心理機制的自律層面。音樂教育已成為各學科教育實現“快樂教育、幸福教育”的催化劑。“藝術與科學的親密碰撞,將使音樂教育、音樂心理學(也包括音樂治療)的學術研究與科學研究方法的結合更加密切與融洽”。② 用本民族的音樂為自信的民族精神插上翅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注釋:
①李德隆:《音樂賦予中學教學的“快樂教育”理念——甘肅會寧會師中學藝術教育現象探析》,《中國音樂教育》2017年第5期。
②周世斌:《音樂教育學與心理研究方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