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通
摘 要:宋元時期是中國繪畫史上的鼎盛時期,也是中國繪畫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這個時期的花鳥畫極具美學價值!宋朝文人用筆自由散漫,重視個人情感的表達,到了元代,受時局的影響,審美特色就逐漸顯出不同于宋時的變化。本文從各時代花鳥畫的技法傳承和變化進行分析,闡述了文人審美對花鳥畫畫法的影響,以供參考。
關鍵詞:藝術;宋朝;花鳥畫
一、宋朝花鳥畫的發展源流
自隋唐五代到北宋初年,美術教育思想繼承了南齊時代(6世紀初)謝赫主張“如實描摹,追求逼真”。繪畫對象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再如實描繪對象外部形態,追求畫面真實感,客觀反映對象。如五代末期至北宋初年的黃筌父子對飛鳥禽類細致到每一根羽毛的描繪,使畫面惟妙惟肖、寫實逼真。直至北宋末年宋徽宗時期皇家畫院依然沿襲這種寫實的審美趣味,對后世中國工筆繪畫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從形神兼備到以形寫神的宋朝花鳥畫
“以形寫神”,指通過事物外在形態描繪表現內在精神,一幅畫真正的價值在于神韻的表達,而不只是外形相似。早在東晉時期(公元4-5世紀)顧愷之就提出了這一觀點,但真正發揚光大是在五百多年后的宋朝。這時期繪畫審美開始從外部形象轉入內在精神的表達[1]。從此藝術追求進入了較高的層面,北宋以后,這種藝術觀念逐漸盛行。南宋李迪的花鳥作品準確地反映了這一時期繪畫審美理念。
三、文人畫審美對花鳥畫的影響
北宋中后期,以蘇軾為代表的文人畫家活躍在繪畫領域,以花鳥畫為起點,繪畫創作有了新的審美觀念和創作理念。從客觀再現逐漸轉為畫家主觀情感的表達,繪畫逐漸成為畫家情緒傾訴的載體。從而對后世中國繪畫藝術作品帶來重大影響。代表畫家有蘇軾、文同、李公麟等人。蘇軾有名言:畫得真實只是繪畫的初級階段,繪畫根本目的是畫家情感的傾訴、精神風貌的展現。其代表作有蘇軾《古木怪石圖》[2]。
四、元代花鳥畫的藝術形態
到了元代,繪畫更強調自我表現,隱士畫家倪云林強調繪畫不追求與客觀的絕對相似。他畫的竹不在乎形似,用筆簡略概括,風格平淡天真,力求自我情感盡情抒發。元代的文人畫理念在蘇軾的理論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在繪畫實踐中逐步完善了文人畫的理論內涵。
五、明清花鳥畫的藝術形態
明清時期,文人畫風格成為主流,追求繪畫藝術的思想內涵,強調畫家的綜合素養。崇尚詩詞、書法、繪畫、印章相結合。作為一個畫家,首先學習詩文,以提升藝術思想境界。詩與畫雖是不同的藝術形式,但有共同點。中國畫的審美追求與詩歌藝術境界相近,都強調意境感、借物言志(例如梅蘭竹菊四君子,歲寒三友松竹梅都代表中國文人的高尚品德),形式簡約概括精煉,藝術語言以少勝多[3]。
六、詩書畫印一體成為中國畫的重要特征
中國書法與繪畫同宗同源,可以相互借鑒,中國畫主要以點線為主來表現對象的結構。繪畫的用筆方式很多來自書法藝術,因此學習書法是學習中國畫技法的重要基礎。書法從象形文字(甲骨文)演變而來,是對客觀事物形象的高度概括。許多文人花鳥畫中,多借用書法自由靈活用筆方式概括繪畫中的形象。且畫面中的題字需要書法基本功訓練(也稱題款或落款,通常署上畫家姓名或稱號),畫面書法題跋形式也是中國畫構圖的重要手段。印章則是中國畫中為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可以補充完善構圖,豐富畫面,當今鑒定古人字畫印章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自明清后詩、書、畫、印齊備才稱為一幅完整理想的繪畫。
結語
詩書畫印相結合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粹之一,它們在畫面中有機結合,從而提升畫面意境,豐富藝術思想內涵,營造畫面情境自由抒發人的個性與情感,從而反映時代精神[4]。明清文人畫家藝術的主張與實踐,共同構成了明清時代文人畫的藝術思想。當今學術界著名美術史論家,教育家薛永年先生總結道:“詩文與印章在精神內涵和藝術形式上,都與繪畫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又互為補充,書法的點與線,詩文的想象力和繪畫的意境。充分發揮和調動畫家的才華去運用這些綜合手段,補充了視覺所不能及的方面,激發了人們的想象力[5]。
參考文獻:
[1]薛永年.中國的花鳥畫.驀然回首.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67.
[2]劉玉山.中國古代花鳥百圖,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p33-34.
[3]秦燕爽.詩與畫審美追求的同一性.中國畫學刊[J]2014(5):p146-147.
[4]薛永年.從五松圖看李鱓(shan)的生平與藝術,橫看成嶺側成峰.東大圖書公司1996:218.
[5]譚述樂吳照魁.學者翰墨知行合一——談薛永年詩書畫印.榮寶齋[J]2017(7):p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