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多數校企合作僅僅局限于學生去企業頂崗實習或者簡單建設一些校外實習基地,甚至所謂的訂單培養,產教融合的深度不足,形式也不多。本論文擬就這幾個方面提出自己的幾個觀點,以供大家探討,以更好促進高職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立德樹人;課證融通;因材施教
0 ?引言
曾經有位學者說過,“學生越差,對老師的要求越高”。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方法上就要下狠功夫,高職教師不防要求降低一些,與其滿堂灌,不如先讓他們三分懂,要讓學生看到一些效果,保證教學的有效。 “老帶新”、“傳幫帶”這些我們都可以完全實踐,在實際應用中找到最適合當前國情、教情、學情的措施。實施完全有效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
1 ?堅持立德樹人
無論何種先進制造技術,最終都要由高技能人才生產出來。職業教育也不是簡單的技能教育和就業教育,還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素養,包括創新、誠信、敬業、協作、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以及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 ?貫徹落實校企合作工作方針
在當前先進智能制造技術的支持下,制造業的智能化發展也在日新月異。高職院校學生所學知識技能如果沒有企業的先進技術和理念的大力支持,學校的教育教學理念也沒有及時的更新換代,現代學徒制就不可能更好落實下去。“現代學徒制”下,校企合作的良好開展是基礎,同時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部分。
在“現代學徒制”下的校企合作環節中,企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學生走向社會與工作崗位所需要的先進的生產理念和專業知識,都需要企業向職業院校提供真實的實踐機會,“現代學徒制”要健康發展離不開企業的大力支持。機械制造業中,大多數企業都有著扎實的技術基礎和先進的制造設備。但是高職院校卻不同,他們自身所擁有的設備不足以與大型制造裝備企業抗衡,同時學生本身素質能力不太足,很多大型裝備制造類企業不愿意將這些機會留給動腦能力不足而且動手能力欠缺的學生,這是校企之間信任關系不太好形成的一個主要原因,同時也影響“現代學徒制”能否更好樹立落實。
在立德樹人的總體指導觀念提出后,當前整個社會以及高職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道德問題。在“現代學徒制”模式下,如果制造類企業,在人才培養上投入了大量資源、設備,然而學生卻由于不遵守相關的操作規范和規章制度,致使企業遭受了較大損失……作為校方應該深刻反思自己的人才培養模式,因為企業的根本的目的是希望在未來獲取更多的預期收益,所以才和學校達成現代學徒制的協議,因此,加強學生誠信意識、吃苦耐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培養力度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了。
3 ?擴大教師規模,優化內部人員組成
我們的人才培養制度怎樣才能科學、有效的落實下去呢?教師所起到的作用是最大的。教學環節中,教師作為“引路人、明燈、航向”,在學生學習知識及實踐的整個過程中都有著比較重要的作用。
首先,加強教師團隊的優化建設。高職院校要不斷地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在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學生學習和生活參照的主要標準就是老師,所以,教師職業技能及師德規范應不斷提高。
其次,對教師定期進行專業化培訓。每學期一次或兩次聘請行業內研究成果豐富的專家或企業內優秀技術骨干人才到學院或者進企業開展教師技能培訓工作。這樣,制造業領域最新的行業制度及行業規范,教師在培訓學習過程中就可以習得。
最后,加強教師本身自我提高的意識,并為其提供動力支持。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任何的知識和技能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可以積極地去企業進行專、兼職實習,增長見識,開闊視野,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技能儲備。而相關部門也要對于教師的各種知識技能的提升提供各種支持。只有這樣才能夠在課堂上給學生最明確,最有效率的指導[4]。
4 ?采取崗位與證書相結合的模式
傳統高職教育,學校教務處統一指揮,統一選取教材等等。授課內容都是緊緊圍繞著教材制定,并加以延伸的。這種授課方式的弊端是非常明顯的。很難跟得上教材版本的更新速度,同時純理論的知識的授課,對于高職的學生又太過于枯燥乏味。當前形勢下,高職教育正在推行 “1+X”證書制度。在人才培養制度制定時可以采取“參照崗位制定課程”的教學模式,同時將證書與課程、課堂相融合,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
首先,可以成立制造業方面的課題調研、研究小組,積極和有關企業溝通,了解他們的人才要求,分析近年來京津冀制造業發展的行業動態,然后根據實際的崗位需求去制定相關人才培養課程,將企業的用人標準,作為我們人才培養的標準。讓學生在學校學到的內容是有價值的,而且一走向社會就能充分利用。
其次,注重課程的有效性。將人才培養體系的內容與考證內容相融通,現在大部分制造業的職業技能證書所考取的內容都是選取企業真實生產項目。學生如在校期間就能將這些技能學會,后續走向工作崗位也不會脫節。所以盡快建立崗證融通、課證融通人才培養體系,推進“1+X”證書制度更好的在高職院校推行,都可以提高我們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
5 ?加強學校監管力度
要想更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落實現代學徒制的管理制度,使得“現代學徒制”這個詞真正成為廣大師生接受、認可的一個詞。相關部門及高職院校應該加強監督管理力度,將現代學徒管理制度落實到日常的教育教學管理、課程考核等項目中。加強管理并不等同于嚴苛管理。應在充分滿足學生學習規律的前提下,引進企業的先進生產及管理模式,注重企業文化的注入與培養。另一方面,由于高職院校學情的特殊性,部分學生的思想中消極因素、負能量情緒比較嚴重,學校應該加強對這些學生的監督管理。當然還應該時刻和企業保持聯系,根據產品的特點制定適合學生的生產方式和作息時間[4]。
6 ?更新合作意識,構建產教融合平臺
這就需要行業、企業積極投身其中,高職院校也要積極主動與產業對接,形成利益共同體,深化產教融合,促進共同發展。可以借鑒德國職業教育“二元化”體制。學生在學校主要學習理論知識,而相關技能到企業中去學習,企業可以開到院校,但應該是真正的生產線,而不是簡單的模擬訓練系統或是被淘汰的設備。保證學生所學技能不與社會脫鉤。同時,對于學生進行“分類教學”,因材施教。比如,操作工、技術員、銷售人員等就要針對性不同。
參考文獻:
[1]謝俊華.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職教論壇,2013(16):24-26.
[2]許玉妙.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J].課外語文·下,2015(04).
[3]李慶川.高職機電一體化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02):172.
[4]王佳慶,沈侃.“四方四核多元共贏”的機電一體化技術實訓平臺建設研究[J].機械職業教育,2018(11):42-45.
[5]羅會.基于現代學徒制的高職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9(10):146-147.
[6]張曜瑋.產教融合背景下自動線安裝與調試教學改革[J].內燃機與配件,2019(09):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