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媒介融合對傳媒行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與之相應的傳媒教育領域也應積極調整以適應傳媒生態的變革。高校新聞院系可通過樹立學生的媒介融合觀念、構建復合型與融合型相結合的教學結構體系、重視新聞業務實操的教學和實踐等環節,積極培養融合型新型新聞傳播人才。
關鍵詞:媒介融合;新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1-0045-01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7年廣西教育廳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媒介融合背景下財經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7JGA293
一、媒介融合與傳媒生態環境變革
媒體融合是指信息傳輸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業模式,是把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手機數字媒體等傳播介質有效結合起來,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再通過各種平臺傳播給受眾與用戶。[1]
當今全球傳媒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正由傳統媒體逐步向網絡、手機等新媒體轉化,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在傳播內容、形式、載體等方面正在進行全方位融合,媒體形態的界限正在被逐步瓦解與消融,這種融合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了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戰略部署。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于2014年8月18日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會議時強調,要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2019年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著眼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深刻分析全媒體時代的挑戰和機遇,科學把握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和規律,明確提出了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重大要求。[2]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信息傳播的特征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無論是傳媒行業還是新聞信息的傳播特征都發生了重要的轉變:一是新聞信息實現了多平臺同步傳播。同一條新聞在被媒體人員采集后,根據不同傳播平臺的特征以及各類用戶的需求,進行多平臺的同步傳播與分發;二是新聞信息在采集方式上實現了“融合”。新聞工作者必須掌握多種信息采集能力,成為采、寫、編(包括平面媒體與視頻編輯)、播于一體的復合型人才。
我國媒體要想在傳媒行業的國際化競爭中占有重要地位,爭取國際傳播話語權,更有效地向全球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對外傳播話語體系,需要從傳播理念、內容、方法、技術等層面進行融合,同時對高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新要求:我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必須轉型,以培養全媒化、復合型人才為培養目標。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型新聞傳播人才能力與素質的要求
(一)適應多媒體平臺信息發布的實務操作技能
媒介融合要求新聞院校培養熟悉多種媒體信息傳播特征、能熟練運用多種媒介工具綜合處理信息的人才,具體來說,新聞事實和現象出現之后,新聞工作者要能獨立運用文字、圖片、圖像等多種表達方式,開展新聞的采訪、寫作、編輯、評論、現場直播等,采集與制作適合各類媒體平臺的內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媒介融合就是新聞工作者綜合能力的融合,這些能力包含平面媒體的采訪、寫作能力,廣播電視媒體的攝影、攝像、現場直播、非線性編輯能力,以及互聯網媒體的網頁制作、超文本寫作、信息可視化呈現、“兩微一端”熟練運用的能力。
(二)具備復合型知識結構體系
媒介融合對新聞從業者提出了適應多媒體技術運用的復合型能力要求,尤其是身處信息技術變革時代,大數據、云技術、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對傳媒行業的沖擊尤為明顯,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在掌握傳統的新聞信息傳播能力的同時,也要對網絡媒體、移動媒體、大數據信息發掘等數字信息技術知識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同時,新聞學教育早已不僅僅是為媒體培養后備力量,更多的畢業生的就業去向選擇了與信息傳播相關的企業、公司等從事經營、管理的組織機構,因此,在掌握新聞傳播學專業知識的同時,學生也應該學習經濟學、管理學、市場營銷、公共關系學、社會學等相關課程與知識,將自己打造成“一專多能”的具有復合型知識結構的人才。
四、新型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路徑
(一)樹立媒介融合觀念
為適應當今媒介融合的傳媒發展趨勢,目前國內不少新聞院校首先從人才培養理念上加深了學生對媒介融合的理解。在入學之初的新聞學專業導論課程教學方面,教師可將傳媒行業發展現狀與新聞學專業學生必備的知識技能相融合,使學生在接受專業理論課程之初就樹立媒介融合的觀念,從理性層面認識新型傳播時代下多媒體融合的傳播特征,樹立全息媒介觀,而不是局限于將媒介劃分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兩種類型。
(二)構建復合型與融合型相結合的教學結構體系
針對媒介融合時代下新聞人才應該具備的能力和素質,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結構體系要有相應的變革,除了要打造復合型人才之外,更應該強調融合型人才的打造。一是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應考慮原有一些課程名稱的提法,如報紙編輯、網絡新聞學、電視攝像,這些課程從名稱上反映的是以往的媒介分割的觀念,類似的課程可替換為體現了媒介融合理念的名稱,如平面編輯、融合新聞學、新聞攝像等。二是要添加一些大數據、云計算、數據基礎處理、移動電子信息技術等與信息自動化相關的課程,未來的新聞從業者對信息技術的基礎性掌握變得比以往更為必要。三是整合傳統的新聞采訪、寫作、編輯、制作、拍攝等課程(尤其是實訓課程),用一兩門課程統攝,讓學生將采、寫、編、播、攝作為一個整體來學習,以盡早進入媒介融合的媒體業界工作狀態。
(三)重視新聞業務實操教學和實踐
無論傳媒行業的現實環境如何變遷,新聞傳播學永遠都是一門強調實踐的學科。媒介融合雖然增加了新聞信息傳播的廣度和空間,但同時也增加了新聞實踐工作的難度,對新聞從業者的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新聞專業教學應更加強調和重視實踐教學環節,有機融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打通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爭取使新聞專業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拿得起,用得上”,盡可能使教學有效銜接實際工作。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傳播專業教學更強調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從“知識傳入”轉變為“能力輸出”。因此,實踐教學過程更宜采用項目式教學法。教師針對實踐主題布置任務,資料收集、方案設計、項目實施都由學生分小組獨立完成。項目式教學法的核心就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在教學中更多是起指導和把關作用。
學生的媒體實踐環節可嘗試采用浸入式實踐教學模式,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或寒暑假共同參與媒體的具體新聞業務,主要任務由學生在媒體從業人員的指導下完成,校內教師可從旁輔助,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真正實現“做中學”“學中做”,學生在媒體實踐中的成果與表現應作為校內相應課程成績的組成部分。
五、結語
在傳統媒體逐步向數字媒體轉化、單一媒體逐步向媒介融合轉化之際,新聞學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高校新聞傳播院系需要從理念轉換、課程體系更新等方面,全方位、立體化打造教學培養體系,培養新型新聞傳播人才,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新聞傳播趨勢。
參考文獻:
[1] 宮承波.媒介融合概論[M].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6:45.
[2] 人民日報評論員:推動媒體深度融合,做大做強主流輿論[DB/OL].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2019-01/25/c_1210047714.htm,2019-01-25.
作者簡介:廖俊玉(1978—),女,廣西桂林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經濟信息傳播,對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