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茜
摘 要:新媒體賦權帶來的話語權下放,沖擊傳統新聞傳播,并且在個人隱私問題上,新聞倫理失范險象迭生。本文根據2019年“埃航浙江女大學生遇難”事件在微博平臺上對個人隱私權侵犯的呈現,概括其侵犯的表現并分析成因,總結規避新聞倫理失范的途徑,促進新媒體賦權下新聞報道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賦權;個人隱私泄露;成因;規避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1-0093-02
一、研究背景
縱觀媒介發展,媒介技術的更迭帶來新的信息傳播方式,直接影響人類的信息環境。近些年來,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并迅猛發展,為新聞業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新平臺,改變了以往的新聞生產和傳播方式,帶來了無與倫比的新聞傳播體驗。但過度夸大技術本身的力量是有失偏頗的。
(一)從技術賦權到新媒體賦權
過去“傳者本位”的觀念歸根結底是因傳統媒體決定話語權,媒體擁有強大的輻射能力,受眾淪為“沉默的大多數”。當技術賦權,個人媒體化導致架構重組、資源重配,傳統媒體地位下降且有削弱權利的境況。
而新媒體賦權實質上就是技術賦權的傳媒新時代特征,是指新媒體通過傳播活動使精英主義壟斷被打破,話語權重新分配這一現象。在某種意義上,新媒體技術內嵌著自由、平等、民主等價值取向,使受眾無須倚靠政治、經濟力量便可發聲。
(二)新媒體賦權下個人隱私面臨挑戰
本文對隱私權的定義參考中國人民大學法學教授張新寶先生的定義,認為隱私權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