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玉琴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創業越來越成為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和“新常態”發展的重要動力,也進一步促進了就業。創新創業在近幾年也不斷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被納入國家的重要議程。2015年,李克強總理更是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但創新創業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創業政策對創業的動機、技能、機會,甚至創業的成敗都有重要影響。因此,創業政策就得到了學術界的關注。
關鍵詞:創新創業;經濟改革
本文基于中國知網(CNKI)期刊全文數據庫,以1998年至2020年為時間跨度,檢索時間為2020年12月25日,關鍵詞=大學生創業政策為檢索式,得到的檢索結果經過刪除通訊、書評等無效數據,最終獲取1158篇文章。
從數據可知,關于大學生創業政策的研究整體呈上升狀態,其中在2016、2017年達到了一個巔峰,這與國家提出“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有關。
通過對CNKI 上的1000多篇文獻進行整理,得出這些文獻所涉及的關鍵如上圖所示。除卻與大學生創業政策相關的關鍵詞,我們可以發現這些文獻研究的內容包含創業環境、對策、創業意愿和影響因素,這說明創業政策在實施過程中遇到諸多問題。
1.我國大學生創業政策的演變
1998年清華大學發起的首屆“清華大學創業計劃大賽” 以及由此為載體進行的、從校園走向市場的大學生創業活動,標志著我國大學生創業的開始。國內學者普遍將大學生創業政策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99——2002年。在這一階段,大學生創業政策尚處于探索階段,呈現出以下特點:1、創業政策配合著國家“科教興國”戰略而提出,鼓勵大學結合自己的學科、專業優勢,進行創業;2、作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的一部分;3、由教育部發布高校推動實施;4、政策相對籠統,缺乏具體可操作的配套措施。
2.我國大學生創業政策面臨的問題
盡管當前我國大學生創業的規模不斷擴大,經濟社會效益都不斷增加,但是我國的創業政策運行還是有不盡人意的地方。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大學生參與創業的比例要低得多,而且創業成功率也遠遠不及,國際學生可到達20%,而我國平均水平只有2%。此外,我國的大學生創業領域局限于產業鏈的下端,高科技含量較少,這與國家所期許的“創新型國家”相去甚遠。這與創業政策在實施過程中遭遇的諸多波折不無關系。
2.1創業政策制定主體層次不清、權責錯位
按照政策制定主體分類,總政策的制定主體應該是國務院,其他部委和地方政府承擔基本政策和具體政策的制定任務。但在現實中,我國大學生創業政策制定主體的層次性不夠清晰,相關政府機構的職責分工不甚明確,有時甚至出現權責錯位的現象。
2.2政策內容偏重失衡、不規范且缺乏針對性
第一,大學生創業政策存在突出財政金融支持,忽視創業指導和技能培育等問題。我國大學生相關金融優惠扶持措施缺乏法律保障和有效實施;針對大學生的創業基地孵化、創業政策咨詢、創業公共平臺建設以及創業服務機制還沒完善建立,政策分散且可操作性不夠。第二,由于對“大學生”這個獨特創業群體的特點重視不夠,使大學生創業政策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大學生創業政策的扶植范圍僅限于小型、低科技創新、簡單化的個體經營,惠及面較窄,且針對大學生創業項目的定位較低,把創業政策作為就業政策來認識和執行。
2.3政策實施的保障機制不健全
一是政策傳播機制不完善,政策宣傳不到位。當前,我國大學生創業政策相對單一,而且新聞媒體、報刊雜志和網絡對大學生創業政策的系統宣傳也不夠充分,大學生創業者對創業政策了解不足,對政府優惠政策的精神解讀不到位。二是政策實施的監督機制不健全。大學生創業政策在制定之后,實施的過程中能夠卻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也沒有相關的監督機構,這容易使得大學生創業政策偏離預期的目標。
3.大學生創業政策的優化路徑
3.1加強頂層設計構建大學生創業政策支持體系
建立專門的創業政策制定與實施的組織機構,如創業機構,創業法律法規的制定、政策的頒布、實施、監督以及創業社會團體的指導管理都有專門的部門、人員負責。另外,各級政府需要從整體角度對大學生創業政策及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系統梳理和規范,以構建相互協調的統一的創業政策體系。
3.2增強政策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在創業教育政策方面,應轉變教育觀念,讓創業教育回歸教育的本質,加強對大學生創業觀念和創業技能的培育。加大創業資金扶持力度,改善貸款條件和審批手續。此外,政府也可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利用民間資金來參與學生創業活動,減輕政府財政壓力的同時,盤活社會閑置資金解決大學生創業資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