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玲
我從事京劇事業已經有26年,從8歲起就在河北省新樂市一個戲校練功,10歲時被河北省藝術職業學院教授選中拜在他門下學習京劇,行當“武生”。11歲時以全國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國戲曲學院附屬中等戲曲學校開始了7年漫長的學習生涯。行當“武旦”。2002年畢業后進入河北省京劇院工作。2004年以人才引進進入江西省京劇團工作。作為我國優秀文化重要組成與結晶,京劇在我國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劇種發展也較為成熟。經過幾百年發展,現今京劇無論是在流派、行當,還是在劇目等方面,都取得了十分喜人的發展。作為一名京劇工作者,我深深為京劇藝術的博大精深和那種震憾力而感動著。
俗話說“上臺先看一步走”,戲曲把臺步視為“百煉之祖”。圓場功是武旦演員一項很重要的基本功,演員一個出場便有英姿颯爽的豪氣,腳底下的功夫使美感油然而生。“圓場”時腳下輕捷,穩、快、飄,看似是腳在跑, 其實力卻運用于全身,上身應該挺拔,繼而用小碎步來跑。
戲曲表演是一種程式化、戲劇化的表演形式,是綜合唱、念、做、打多種表現手段,來創造舞臺形象的綜合藝術。京劇角色分類較為豐富,主要分為丑角、花臉、旦角、老生、武生、小生以及老旦等幾種,武旦多以勇武女性角色為主,像女俠或女將等。武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打出手與踩蹺。其中打出手極具觀賞性,極受廣大觀眾所認可。從觀眾角度而言,打出手既神秘又好看,會給他們帶來更加精彩的視覺享受。現代戲曲舞臺一直在對打出手進行著創新與調整,整體表演效果更加理想。當中武戲又是戲曲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京劇中“武旦”這一行當,對于演員的各方面素質要求也是很高的,首先要掌握一定的技術、技巧,這些技巧能幫助學習武旦行當的演員塑造人物,但并不代表掌握了嫻熟的技術、技巧就能塑造出一個生動豐滿的京劇人物形象來,當然演員的眼神也很重要,在舞臺表演中,無論動作多么賣力,如果眼神不對就很難引起觀眾的共鳴。武旦不只是演好武戲,不僅僅是靠掌握一些高難技巧、武打動作,就能把這個行當演好,還要武戲文唱,掌握一些文戲表演劇目來幫助塑造人物。這就需要借助青衣、花旦的個性特征來表現人物。那么,怎樣才能把戲演得更好,把劇中人物情感刻畫得更深刻,使武打能夠打出劇情、打出人物、打出神韻呢。在這里就以我學習過的一出《盜庫銀》來作個簡單的說一說。
京劇《盜庫銀》是全部《白蛇傳》中的一折。《盜庫銀》為武旦出手戲,有大刀、雙鞭出手等,高難驚險,舞蹈優美,開打火爆,著名武旦宋德珠、閻世善、李金鴻、班世超、冀韻蘭等的看家戲。京劇名家關肅霜先生把雙鞭改成雙劍。故事講的是:錢塘縣令搜刮民間金銀珠寶,貯于縣衙庫內,許仙開藥店缺本錢,白娘子派遣小青去盜銀造福于民,小青攜五鬼趁夜黑將庫銀全部盜出,縣令求急令庫神追索小青,小青與五鬼戰敗庫神,勝利而歸。現在常演的京劇《白蛇傳》是經田漢改編的,沒有“盜庫銀”一折常作折子戲單演。
通過扮演小青這個人物,使我體會到程式化的必然性和規范性的重要。做為一名武旦演員不僅要把技巧做對、做好、更要做美,所謂這個美包括動作的標準,技巧的力度,節奏的掌握和氣息的運用,這樣才會呈現出美的效果,也就更能體現出這個人物,除技巧以外,武旦還要有抄交和頂功等技藝。抄交,包括過包、轉包、背口袋、跨肩、捧提、穿心前撲、蹬加官等。頂功有空頂、左右汗水、左右順風旗、掐葫蘆等。頂又分兩種:一種是在臺上或幾張桌子上表演,另一種是由一個男演員把武旦舉起來拿頂。可惜頂功的表演在今天的京劇舞臺上已經很少看到了,也很少有人再練這種技巧了,人物的性格和劇情的背景又離不開這些技巧,但它不是單純的賣弄技巧,這些技巧像是零散的珠子,它用一條線穿起來后,才能成為一串完美的項鏈。由于京劇的表現手段絢麗多采,技術性強,作為一個京劇演員,必須唱、念、做、打全面發展,其中包括了四功五法,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樣樣不可缺,而這些基本功的技巧又都是為人物而準備的,為人物而設計。既要能夠豐富熟練地掌握京劇的表現程式,加以融會貫通更要能夠結合劇情,角色靈活運用,進行藝術上的再創造,才可能有發展前途,才可能為廣大群眾歡迎喜愛。
京劇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內涵獨特”且經久不衰的文化遺產,自誕生200多年以來,名角輩出,這些演員用他們精湛的表演不知影響了多少觀眾。除了京劇本身所帶有的魅力之外,“角”也是其魅力之一。京劇的藝術是綜合全面的藝術,從內容到表演形式也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創新改革,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我們應該不斷地去保護、傳承這門藝術,并且將其發揚光大,讓更多不了解京劇的觀眾感受到它的魅力,完完全全地去享受藝術所帶來的身心愉悅。
作為一個京劇舞臺上的演員,認識到京劇要發展,要隨著時代前進,就一定要從理論上有所突破,在繼承傳統的表演藝術基礎上,有所研究,探索創建新時尚,將京劇這個古老的國粹藝術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