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典新
摘 要:在“中國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大力培養能夠符合中國社會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工科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核心議題。本文從個人需要、行業要求和社會需求三個方面分析工科大學生素質提升的必要性;通過對當代工科大學生提升素質能力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探索出幾種培養工科大學生素質能力的路徑,為其他工科院校提供參考。
關鍵詞:工科大學生;人才培養;素質提升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1-0211-02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學生成長成才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和新要求,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是當前社會的迫切需要。如何適應新時代要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成為當代大學生素質提升的關鍵議題。本文以蘇州科技大學機械專業為例,提出幾點推進工科大學生素養培養的有效路徑。
一、工科大學生素質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1.個人需要
通常來說,大學生的素質能力主要是指大學生在校期間的適應能力、學習能力、社交能力、組織能力以及其他在非專業領域的特長。對于理工科大學生來說,素質能力可以理解為工科大學生在工作學習過程中,通過自身的學習或者與團隊合作共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或設計開發產品的創新型能力,這種能力的養成對于指導工科大學生今后的工作生活具有積極地指導意義。
2.行業要求
在現代化的工程作業中,對于精確性和穩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一書本知識和學習能力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行業對于大學生專業的需求。吃苦耐勞精神、團隊協作能力以及文化素養等都是適應行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加強工科大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不僅是工科類學科建設的客觀需要,更是提高培養工科人才的現實需要,對于整個工科類的學科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3.社會需求
隨著高校招生制度的不斷改革,高校每年畢業生人數不斷攀升。用人單位在挑選畢業生時,對大學生提出的要求不斷提升,多樣化的市場需求敦促高校加強對大學生專業知識技能培養和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因此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也是當今社會對高校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當前工科大學生素質能力提升面臨的困境
1.大學生的時代特征為素質培養帶來挑戰
隨著“00后”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新時代的高校大學生也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征。“獨生子女”、“自我中心”等是時代賦予新時代大學生的標簽,他們生活在快節奏、多元化的環境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容易出現觀念異化、行為失范等問題,給大學生的素質能力提升帶來考驗。例如,新時代大學生入學前大多生活在多個長輩的照顧之下,他們的活動范圍和生活方式往往受到長輩的約束;步入大學之后,面對較為寬松的環境他們往往會過分強調自由。隨著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的不斷發展,一部分大學生的思想開始出現了偏差,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不喜歡別人過多干涉和打擾,大學生這種觀念的萌生往往會給高校教師和輔導員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挑戰,影響了大學生的素質能力的提升。
2.互聯網環境限制大學生活動區域
互聯網環境指的是依托各種網絡設施為社會大眾提供信息服務、娛樂功能的媒介環境,它具有內容豐富、吸引力大的特點。大學生可以借助網絡帶來的便利擴充交際范圍和學習內容,但是過度的和較長時間的使用網絡,網絡中充斥的各種沒有過濾的信息往往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一定程度上,互聯網技術限制了他們的活動區域?,F實生活中,大學生網絡成癮,過度沉迷游戲,虛擬世界的例子比比皆是,過分地依托外賣、網購等方式也讓大學宿舍成為他們的主要活動陣地,生活方式由原先的“線下”轉化為“線上”,限制了大學生認識現實社會的步伐。
3.教育環境的缺失限制了工科大學生的素質提升
根據社會對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綜合素養提升成為我國工科生培養適應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就目前高校工科專業的知識培養體系來說,過分的注重專業知識教育和實踐能力培養成為普遍現象,長時間的專業技術學習,很容易導致大學生知識面較為狹窄,不利于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在工科生師資隊伍的建設過程中,忽視專業教師對于學生素質培養的能力要求,教學過程中偏重于對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傳道授業,缺乏將大學生素質培養融入科學知識教授的方法和技巧。
三、工科大學生素質能力提升路徑
1.借助互聯網技術助推工科大學生素質能力提升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校大學生對于網絡的依賴程度不斷加強,充分把握網絡活動陣地對于工科大學生的素質培養十分重要。
第一,高校教師要能夠充分了解互聯網技術發展特點,及時掌握學生動態,善于用“網絡思維”來引導學生,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牢牢把握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不發生偏差的底線。
第二,高校教師要善于借助互聯網技術優勢來引導學生。對于工科大學生而言,他們大多對新興的科技產品與技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合理地利用網絡構建科研學習、宣傳和交流平臺,豐富課程內容的表現形式,加強與大學生的溝通,這對于高校的教育質量的提升也非常有益。
2.促進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融合,實現高校全程育人功能
在“新工科”背景下,隨著社會對工科人才新的需求,單一的第一課堂教學模式已經無法完成高校培養大學生的使命,只有不斷的發揮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育人功能,實現兩個課堂的育人互補,才能實現高校育人環境的零死角。因此,工科院校應充分認識培養面向未來的綜合素質發展人才的重要性,要善于突破原有實踐教學模式的束縛,不斷促進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融合,充分發揮第二課堂育人功能優勢,讓課堂教學與素質培養相向而行,構建和創新高校全方位的育人體系,才能夠全面提升工科大學生的素質能力。
以蘇州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為例,該學院積極探索“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創新模式,將大學生專業學習與課外科研、競賽以及團學活動相互融合,形成“專業教師+思政教師”的第二課堂培養體系。專業教師將自己科研項目與大學生科技競賽相結合,把課堂理論知識融入實踐操作當中,積極引導大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在不斷解決問題和科研競賽過程中得到鍛煉;在個人能力發展的同時,學院輔導員也充分發揮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新生入學前,輔導員根據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導新生加入“創新實驗班”,該班級在課余時間對接各個科研老師,以團隊的形式完成老師分配的科研任務。
3.以服務社會為導向,增強工科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高校大學生是社會的棟梁人才,他們擔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社會責任感作為大學生素質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培養成為大學生的素質提升的關鍵要素。作為高校應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需求和服務社會需要,不斷地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第一,從思想上,高校輔導員要加強思想政治引領,要立足以服務社會的素質教育為主線,將社會服務作為學生第二課堂,積極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履行一名高等院校學子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第二,在行動上,專業教師要善于結合工科專業特點,多渠道、全方位挖掘以志愿服務為特點的科研項目,融合大學生社會志愿活動,培育孵化科技志愿團隊,在激發學生專業興趣和發揮大學生專業特長的同時,引導大學生將專業知識轉化為服務社會的科技成果,不斷增強大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
4.構建“新工科”校園文化氛圍,深入推進大學生素質能力提升
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主要場所,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具有較深的影響。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和良好的育人環境對于大學生素質能力提升具有關鍵作用。工科院校在校園文化的構建中應充分結合大學生培養方案與學科特點,應注重營造符合工科大學生育人環境的校園文化氛圍。
第一,高校應依托專業建設,以大學生素質提升作為主線,善于將人文學科與社會學科相互融合,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提升工科生的人文素養。
第二,工科院校應致力于大學生的工程意識培養,在培養中、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挖掘“新工科”建設中所需要的專業精神,通過構建“新工科”校園文化氛圍來增強工科教育導向功能、培養大學生愛校熱情,從而提升了工科大學生的素質能力,增強了高校育人質量。
四、結語
為了適應新工科、新時代的建設需要,工科院校在培養大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應注重大學生的素質能力提升,深入了解工科大學生的發展現狀和社會需求,不斷探索當代新工科大學生素質能力提升路徑,為培養符合行業發展需求的人才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陸興發.新工科視域下大學生綜合創新能力提升的教學設計探討[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4(1).
[2]杜靜,楊根.論“新工科”背景下工科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途徑[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3(2).
[3]王富強,宋珊珊.“00后”大學生的學習觀及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以天津市部分大學為例[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4).
[4]李佳洋,范立南.新工科驅動下轉型高校創新型人才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機制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4).
[5]黃運平,胡琳琳,張文凱.知識、能力、品格與素質的關系及對人才培養的啟示[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2).
[6]曾開富,王孫禺.“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大膽探索——美國歐林工學院的廣義工程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
[7]閻國華.大學創新教育課程教學理念創新——以中國礦業大學《創造學》課程教育實踐為例[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0(10).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