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英
摘要:伴隨著我國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學校教育已經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們綜合素質的培養。在新型的教育模式下,學校教學已經越來越多的使用微課教學。生物屬于一門實驗性較強的學科,但是很多實驗都會受到時間和環境的限制,導致實驗無法正常進行,所以初中生物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教學解決生物實驗教學被限制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生物;實驗教學;微課運用
引言:在新課程目標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師應該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充分的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和課堂上的積極主動性。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微課教學優化生物實驗。微課的主要優勢就是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微課作為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代表手段,初中生物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的教學手段打破生物實驗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全力打造探究性的實驗課堂,將抽象難懂的知識變得直觀形象化,使得生物課堂充滿趣味性,幫助學生們樹立學習生物的自信心,為學生們以后的綜合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1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運用微課手段的重要性
微課教學是教師以某個知識點或者教學環節展開微課教學,錄制成5-8分鐘的簡短視頻供學生們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初中生物實驗中存在很多自然科學類的實驗,但是在目前階段的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經常受到環境和時間的限制,導致實驗無法正常進行。除此之外,學生人數眾多,教師無法組織大規模的學生進行實驗,所以利用微課進行初中生物實驗教學勢在必行。微課能夠最大限度的推動生物實驗變得全面系統化,讓實驗中復雜的內容變得簡單明了,從而提高學生們學習生物的效率和教師的教學質量。
2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微課運用的策略
2.1 將微課運用于觀察性實驗中
生物教學離不開實驗教學,由于一些觀察性實驗教師無法帶領學生實施,所以教師可以借助微課教學進行觀察性實驗,教師先將學生需要觀察的實驗制作成視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進行微課實驗觀察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觀察程度來操控微課視頻的快慢,對于反應慢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反復進行觀看,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們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學生學習八年級生物上冊第五單元《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微課視頻展示一些動物行為,比如像取食行為、防御行為、攻擊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等等,讓學生觀察哪些是動物生來就有的本領?哪些是動物出生之后逐漸掌握的本領。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視頻來分析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學生在微課學習過程中鍛煉自己的觀察能力,并且提升了自己的分析能力。
2.2 將微課運用于探究性實驗中
生物中不缺乏探究性實驗,但是有很多實驗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導致不能夠在課堂完成,所以教師可以將微課技術引入實驗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微課視頻進行實驗的思想探究。探究性實驗有時會時間過長,所以教師運用微課可以最大限度的節省課堂時間。微課屬于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教師可以在向學生介紹實驗過程,讓學生猜測實驗結論的多種可能性,之后教師給學生播放微課實驗視頻,并且從真實的實驗中再次得出結論,使得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實驗原理和實驗結論。
例如:在學生學習八年級生物上冊第五單元《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通過微課視頻向學生們展示蘑菇、木耳、牛肝菌、靈芝、發霉事物的圖片,使得學生對細菌和真菌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緊接著教師向學生播放在培養基中迅速繁殖的菌落,讓學生通過視頻觀察培養基,然后小組討論培養基上存在幾種形態的菌落?細菌和真菌是如何分布的?學生們通過探究得出結論,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和合作學習的意識。
2.3 將微課運用于總結性實驗中
生物中的總結類實驗相對來說比較簡單,這類實驗的關鍵在于學生對實驗結果的統計,根據統計結果分析總結結論。例如:在學生學習八年級生物上冊第六單元《根據生物的特征進行分類》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微課視頻展示身邊常見的植物和動物,學生嘗試對這些生物進行分類,對生物類群的相關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使得學生能夠進一步了解到生物的多樣性,激發學生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并且增加學生們保護大自然和珍愛生命的情懷,從而提高觀察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3 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型的教育模式下,微課視頻可以很好的解決學生學習中的疑難問題,所以初中生物教師可以運用微課進行實驗教學,豐富課堂教學手段。除此之外,教師們需要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靈活運用微課教學,防止帶學生走進學習的誤區。教師在實驗課堂中應該充分學生們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將教育改革徹底貫徹。
參考文獻:
[1] 胡加坤,李金亭.基于微課的初中生物探究性實驗教學初探[J].中學生物教學,2016(10x).
[2] 蒲彪.淺析微課在高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創新應用策略[J].教師,2017(15).
[3]胡桂娣,陳樂東.例析基于微課的初中生物探究實驗教學[J].中學生物學,2017(33).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州市長泰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