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德
摘要:隨著當今時代的飛速發展和新課改教學政策的不斷落實推進,初中歷史與社會作為初中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學科,也逐漸拋棄了傳統的教育理念和落后的教學手法,積極響應國家的新課改教學號召,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運用微課等新型的信息技術教學方式,來創新教學手法和教學模式,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的目標。本文將闡述,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運用微課技術的教學意義,并提出幾點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微課;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策略
微課是由我國今年來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所延伸出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具有將抽象知識簡單化、理論知識具象化的作用,同時還可以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添課堂教學趣味性也有一定的幫助。當代社會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已經十分普遍,教育的發展也應當順應時代的發展,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 微課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運用意義
在《全日制義務教育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新標準》中明確指出:“初中歷史與社會作為初中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學科,應當打破傳統教育理念下的固化教學模式,積極響應國家的新課改教學號召,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來創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推動初中歷史與社會教育的不斷向前發展”。
信息技術早已經進入千家萬戶,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連,也是當今時代發展的一個標志性因素。而微課作為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一個典型,在當今教育中的應用也是最頻繁、最普及的。微課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運用,除了可以構建生動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外。還可以通過時間短、主題鮮明的教學視頻,來迅速將繁雜的教學內容進行分類整理,突出教學重難點,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縮短教學時間。
而且,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來講,微課教學的形式更新穎有趣,也更接近于當代中學生的實際生活。教學視頻可以將課本中的知識、人物、場景具象化,給學生留下根深的印象,加固學生的記憶,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能夠滿足學生隨時隨地的學習需求,對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有效率也非常有幫助。
因此,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應當順應時代的不斷發展,積極運用包含微課技術在內的信息技術教學方式,來提高教學效率、創新教學模式,給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為學生的未來長久發展而奠定良好基礎。
2 微課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2.1 運用微課技術,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這個道理放到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同樣適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應當運用微課教學技術,增添教學的趣味性,豐富教師的教學手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這一課時,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可以運用微課教學技術,將工農紅軍的長征路線完整的復刻出來,包括其中遇到的草原、沼澤地等等,將動畫與視頻相結合,加深學生的記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2.2 結合微課技術,創設生動的課堂教學情境
微課技術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運用,除了可以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之外,還能為學生創設一個生動的教學情景,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將教學內容與微課教學技術相結合,構建生動的教學情景,減輕學生的學習難度,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內戰爆發”這一課時,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微課教學技術相結合,為學生展示一些關于“重慶談判”的珍貴照片和報紙,來構建一個生動的教學情景,帶領學生走進抗日戰爭勝利后的中國,讓學生明白內戰的爆發以及戰爭中的前因后果,了解其中的利害關系,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減輕學生的學習難度。
2.3 利用微課技術,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效率
微課教學技術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運用,最根本的目的還是提高中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與學習效率。所以,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教學技術中的種種優勢,來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提高課堂教學有效率的同時,促進中學生歷史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的提升,為學生的未來歷史學習與發展而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學習“甲午中日戰爭”這一課時,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可以將制作的微課教學課件,通過QQ、微信等途徑發送給學生,滿足學生隨時隨地的學習需求。同時利用微課教學課件中關于甲午戰爭的視頻和資料,來讓學生完成附帶的題目。比如北洋水師的覆滅主要原因有哪幾點?你認為假設當時北洋水師正面迎戰,勝利的幾率有多大?等等。
3 結語
綜上所述,微課技術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運用,既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推動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不斷向前發展的最佳途徑。
參考文獻:
[1] 袁菲.論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J].成才之路,2017(18).
[2] 陳小燕.新課改下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模式的創新探討[J].新課程(中學),2017(03).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烏牛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