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耿浩
摘?要:整合教學方式是教育行業進行教育改革的操作方向。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整合教學的出現不僅讓數學課變得更加豐滿,也促進了小學生對于數學的興趣。整合教學將數學課變成了更具生成性的課堂,它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老師在教學中針對不同學生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其中不僅取得了良好的課堂效果,還分析出不同教學方法所具備的教學意義,故而,文章結合課堂實例論述整合教學方法對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思維、實踐等方面的提高具有何種作用。
關鍵詞:整合教學;小學數學;豐滿;促進
一、 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小學數學的教學方式已經打破傳統原則,正式進入了一個體現開放性和多樣化的教學時代,它突破了課堂上傳統的講授法和討論法,讓數學課堂變得更加開放多樣化。現在的數學課堂開始注重于營造更有利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教學環境,比如建立師生互動、學生互動這類多向交流的教學模式。通過整合教學方式,不僅讓數學課堂達到傳授知識和探究性學習的平衡,還能同時培養小學生解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意識。作為教師不僅要精心研讀教材,更要學會對教學方式整合與科學合理的使用,這樣才可以讓教學內容根據小學生的特點與學習規律呈現正確的教學方式,營建出更加豐實的課堂氛圍。
二、 整合式教學對小學數學課堂的意義
所謂的整合教育方式,不僅在于在課堂上和課本中所展現的方式理念,還有在實際教學中結合現實生活采取教育方法,對于在課堂中的整合教學不僅要從書本中出發,融入現實的實際操作,達到從內而外的全面整合。整合式教學不僅是幫助小學數學課程完整性必不可缺的教學手段,更是實現數學課程改革的正確一步。科學來說,小學數學的整合式教育就是要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式進行有效的調整和提高,從而使得小學數學的教學能夠發揮出最大化的作用,讓課堂的效率不斷得到提升。所以在核心素養理念下,采取整合式教學對于優化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三、 整合教學給小學數學課堂帶來的幫助
(一)提取生活素材,提升數學課參與性
通常老師在課堂上授課的時候會借助適當的教學材料工具來幫助提升教學質量,比如學校會發放一些結合書本所用的學習工具來幫助學生得到課堂的實操訓練,希望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可是那些都過于公式化,呆板無趣,根本無法讓學生融入其中,其實如果老師可以善于從生活中提取教學材料并與課堂知識合理運用,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還可以增加課堂活躍度,提高小學生注意力,從而提升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也會得到理想的效果。教師通過將生活實際與課本知識相結合的手法為學生提供適合的學習材料,使學生對于數學課中所思所學將會有更深刻的印象,同時也有效地開發了學生的數學學習的思維。例如,一位教師對“面積計算”一課進行講授時,在學生掌握了長和寬求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后,老師給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現在使用的數學書的表面積是多少?現在拿出你們的格尺進行測量,數字取整數計算后給出我答案。”通過在實際中設置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實踐摸索尋找問題的答案。在聽到老師提出的問題后,學生開始親自動手嘗試,用手中的尺子在書本的各個邊角線條進行測量。最終也探究出了結果,雖然學的是二維面積的公式,但是課本是一個六面積組成的三維立體實物,需要多面積相加求和。發現了這個規律之后,老師又問了一個新問題:“把三本數學書放在一起時,你看到的表面積是多少?”
在這樣的實際問題探索中,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增加了課堂的活躍度和參與度,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思維能力,還激起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二)邊玩邊學,加深課堂記憶性
“游戲活動是生命的自由表現,它是生活樂趣。”教師說再多遍數學知識點,也許都不如玩一個游戲的環節對學生來說更為記憶深刻,所以用玩游戲的教學方式教學可以提高課堂的活躍度和輕松感,使學生變得喜愛學習、樂意學習、善于學習。當然,游戲式的教學模式不能背離教育學生的根本性質,要做到寓教于樂,真正地讓學生得到學與思的結合、知與行的合一。用策略解決問題是整個小學階段的教育重點,如果教師想讓學生知道到策略的重要性就必須讓學生學會用策略解決問題。例如有個老師在課堂上設了這樣一個游戲環節“今天來玩一個搶數字的游戲。”學生們一聽玩游戲熱情瞬間被點燃。“規則是兩人學生輪流報數,每人最多可以連報3個數,從1開始按照數字順序報,誰先搶到30誰就贏了。”雙人比拼瞬間開始,贏的學生紛紛炫耀自己的成果。這時老師又開始向學生發起了挑戰,結果老師每次都贏。學生紛紛感嘆,于是教室里學生開始自發討論,而且目標相同都想打敗老師。有幾個學生嘗試,紛紛說出自己的結論“要想搶到30,就要先搶26、22、18……最后搶到2。”又有同學提出“用30÷4等于7余2,如果一開始就搶到2,再依次加4。”這時教師問:“為什么要依次加4?”然后學生在新的討論中得到的答案更為直達問題的根本:“如果依次加3,就會失去主動權,你就無法確定對方報幾個數。但如果中間隔4個數字,那么對方報1個數,自己就報3個數;如果對方報2個數,那么自己就報2個數;如果對方報3個數,那么自己就報1個數。這樣就能保證自己搶到對應的數字。”接下來其他像搶數字的游戲對于學生來說已經難不倒他們了,因為學生已經從游戲中的過程與答案中感悟轉化成策略。對學生來說,掌握了數學知識的同時,還要學會利用知識來達到目的。
(三)把知識歸類,提高學生記憶方法
在數學教學中,數學的知識點一直都不是獨立存在的,知識點也可以進行有效的分類,從而促進學生的記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分類角度來看數學的知識點可以分為重組式和相關式兩種整合類型,前者是對同一類型的數學知識進行整合,后者是對不同類型的數學知識進行整合。通常來說,相關式的整合方法會借助“大概念統整”“大思想駕馭”,利用概念和結構等特點進行整合數學的教學方法。而相關式的整合方法會從數學知識整體為學生搭建知識結構,讓小學生對數學知識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記憶。但從長度、面積和體積的計量單位來看,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材中放入了認識厘米和米的知識板塊,到了二年級下冊教材中就加入了分米和毫米的兩個知識板塊,等到三年級上冊教材中就出現了面積單位、長方形的面積兩個知識點,在小學六年級上冊的數學教材中就有了體積單位和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等相關知識板塊。其實單從知識屬性的角度來看,長度、面積以及體積屬于不同屬性的測量單位,但是如果你從由線到面,由面到體積的邏輯思維來看,他們又存在一種實際關聯性,在了解長度單位后可以算出物體的長度。因此,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學會各長度單位間的轉換。然后,教師可通過長度之間的轉化進一步推進面積和體積的計算。這樣一來,學生不僅掌握了測量方法,還學會了各單位間的轉換和二維與三維空間的邏輯轉變,更好地幫助學生記憶和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在整合數學這一教學方式中,不僅能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還可以讓學生學會由點到面的更多的知識,進一步為創建數學知識的板塊打好基礎,而且學生也可以在學習前更加全面地去了解知識,對數學知識的記憶也會更深刻。進而也會提升小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