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彤
關鍵詞: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7 — 0053 — 04
紅色文化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教育內容,將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其獨特的價值意蘊。以大學生為教育主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紅色文化的正確價值引領,在當前各種多元文化碰撞的條件下,需要紅色文化來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更需要其培養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合理的價值引領,以達到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任務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由黨的十八大提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再到增加了文化自信變為四個自信,就足以說明文化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同時,增強文化自信也是堅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論自信的應有之義。文化作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展的不竭動力,具有重要的價值導向作用,而紅色文化則是推動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給文化自信賦予明確的內涵。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大學生接觸到的文化元素越來越多樣,這些文化無不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這時候就需要思政課教師發揮正確的價值引領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對大學生進行紅色革命文化的教育,達到以文化人的效果。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精神力量的重要體現,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時代精神,能夠作為精神動力不斷激勵大學生前行。只有當高校大學生真正理解國家文化、理解國家的紅色文化時,才能真正發自內心地熱愛祖國、在以祖國為驕傲、自豪的時候才能自覺進行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也有助于構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以國家、社會、個人層面為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作為高校的主體,對其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尤其重要,將紅色文化融入其中能夠為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提供生動鮮活的素材。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提出:“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身體力行大力將其推廣到全社會去。”紅色文化作為力量源泉為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不僅如此紅色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表現的具體形式也是不同的。比如以毛澤東等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行武裝斗爭中所形成的井岡山精神,依據當時的歷史特點而形成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內涵,這一紅色革命文化至今都具有學習與傳承的價值,所以對于大學生來說繼續深入學習是毫無疑問的;還有大慶鐵人精神,這是對于石油工人王進喜崇高品質的高度贊揚,王進喜的一句“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拼搏的精神激勵著無數的青少年們,就是這種契而不舍的毅力使得他最后能夠成功。還有許多不計其數的革命精神作為一種紅色文化不斷地豐富著大學生的物質世界、精神世界,為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提供正確的指引。傳統灌輸式的紅色文化教育對于大學生來說是比較枯燥難懂的,但是將紅色文化獨具感染力的特征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為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帶來生機與活力。
馬克思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衡量標準,高校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與接班人,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最終也是要達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學效果,紅色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于推動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是有效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源泉。由于新時期各種思潮的不斷沖擊,大學生的發展出現了不平衡的現象,所以就要運用紅色文化中所蘊含的先進的、積極的內容來對大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地教育以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首先就是要全面發展大學生的教育,教師作為紅色文化教育的主導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在課堂中向大學生講授紅色革命文化,讓大學生深刻地認識到紅色文化中所蘊含的精神力量,從而不斷激勵自己前進。大學生也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作為新時代的青年,與時俱進是十分重要的,而紅色文化也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的文化,要將紅色文化中的精神內涵與新時期的文化相結合。紅色文化的核心內涵是愛國主義精神,是激勵無數革命先輩們艱苦奮斗的力量,也正是這種精神力量才能夠督促高校大學生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進行高度的自我教育。對于大學生來說身心教育是同等重要的,通過學習紅色革命文化能夠充分了解革命先輩們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另外大學生在心理方面也要培養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與面對困難時的抗壓能力,通過身心方面的提升從而達到全面發展。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于紅色文化育人作用的重視,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相應地采取了系列措施以確保大學生能夠充分地理解與感受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所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主要包括在校園中、在課堂上、新媒體以及通過社會實踐來開展育人活動。
紅色文化的開展形式豐富多彩,是高校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環節,以大學生為主體開展一系列的紅色文化活動有助于豐富大學生的校園生活。首先校園可以開展以“紅色故事會”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召集大學生探索和搜集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的先進事跡以及許多不為人知的默默無聞的革命先輩們艱苦奮斗的故事,再運用課件以及視頻、音頻等形式將革命故事講述出來,選出一些大學生組成講師團再到各個學院進行紅色故事的講述,這樣一來講述故事的大學生不僅可以對革命先輩們的集體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領悟更加充分,還可以將這些精神傳承給整個校園的學生。再者在校園內可以舉辦紅色革命歌曲大賽,紅色革命歌曲也是屬于紅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運用紅色革命歌曲來謳歌黨和國家,傳遞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現如今的大學生有一部分經常聽一些流行歌曲,對于一些經典的紅色歌曲不甚了解,甚至有很多學生基本沒有聽過,有很多學校經常會舉辦一些“十佳歌手”大賽之類的歌唱比賽,所以可以將這些比賽的主題變為紅色革命歌曲,對于大學生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創新,還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去體味革命年代的故事。最后還可以在校園舉辦紅色經典話劇,話劇表演在高校是比較普遍的一種校園文化活動,以革命歷史為題材舉辦話劇也是一種傳承紅色革命文化的形式,話劇表演的故事內容可以以每個校園所在的城市特色為主題,抑或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經典革命烈士們的事跡為主題,將先輩們的事跡生動鮮活地重新展現出來,讓大學生們置身其中,回到當時的那個歷史時代去切身感受中國共產黨人為了人民群眾而舍生忘死的奉獻精神。
將紅色文化有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對于大學生來說是一個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途徑,由于新時期多媒體的廣泛運用,可以將思政課的形式分為課堂教學以及線上網絡教學。課堂中的紅色文化主要是通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及《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四本教材中體現出來的,思政課教師可以將紅色革命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第四章“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相結合,因為紅色文化屬于社會的產物,而人民群眾又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正是人民群眾在革命年代艱苦奮斗為我們帶來了如此美好的今天,二者有機統一,相輔相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第二章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時代精神相結合,紅色革命文化的內核就是愛國主義精神,而紅色革命文化的時代精神則是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表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中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特征;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則將第三講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內容以及第十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容與紅色革命文化相結合,因為從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的紅色文化就誕生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并且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將代表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折點的五四運動與紅色革命文化相結合,五四運動也正是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的愛國運動,讓當代大學生深入了解這一段歷史有助于培育和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新時期對于多媒體的運用也是豐富多彩的,許多高校會在各大網絡學習平臺展開線上課堂的教學,進行一些紅色文化的講解,讓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紅色文化的學習,不僅僅有課堂上面對面的授課,還會有網絡上的授課,能夠為大學生提供充足而又豐富的紅色文化。
對于紅色文化的理論知識進行系統學習還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與實際相結合,對于高校大學生來說,社會實踐活動是校園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要將紅色文化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在實踐的過程中深入學習紅色文化。一些高校會定期舉辦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因為大學生的學習途徑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更多可以是在戶外活動中獲取豐富的文化知識,以一種更為直觀的方式去體驗,大學生在暑期可以到一些革命基地進行實踐學習,比如紅色革命文化的發源地是井岡山,那么學校就可以組織大學生集體到井岡山進行探索,對于許多當代大學生來說重走挑糧小道,帶著背包行走于井岡山的青山翠柏之中,這是十幾年的生活中不曾有過的寶貴經歷。高校可以采取和當地的紅色基地進行合作的方式,在特殊紀念日到烈士紀念館、博物館進行參觀,以哈爾濱為例,哈爾濱的紅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如東北烈士紀念館、哈爾濱革命烈士紀念館、楊靖宇烈士紀念館、中共黑龍江歷史紀念館、侵華日軍第731部隊遺址等其他展館,當大學生在這些展館進行參觀的時候,看到革命先輩們留下來的物品以及抗戰時期的環境,看到如此艱苦的環境,便可以感受到如今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大學生也可以到這些展館做講解員,大學生不僅僅可以深層次地理解革命烈士們的先進事跡,走進革命年代,以特定的歷史角度進行探索,并且用語言將這些事跡講述給更多的人聽,這樣更能達到一個育人的作用,如此一來,對于這些先進事跡理解更為深刻并且也發揮了良好的傳承作用。
紅色文化在各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資源,其中所蘊涵的教育內容能夠很大程度地豐富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為大學生的課堂增添了許多色彩。高校教師要從紅色文化中汲取適合課堂的內容,將紅色文化的資源與課堂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從簡單的理論知識講述轉化為生動的教學題材,尤其是打破以往的灌輸式教學,轉變為豐富多彩的互動式教學。紅色文化由于歷史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所以高校教師可以依據地區的特色結合課堂。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經常會講到共產黨人在帶領全體人民走向正確的道路中會遇到很多的困難與危險,但是大學生理解的也只是表層的意識,當在思政課的教學中融入代表共產黨人探索道路中以革命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就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革命先輩們為我們迎來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將紅色文化融入到教學中也是一種創新的方式,對于大學生來說課堂的教學只是其中一種方式,但是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是十分多樣化的,更多的是在實踐中獲得知識,這樣的知識也更加的深入大學生的心里。大學生可以通過到當地的紅色革命地址,通過檔案館講解員的講解,切實地體會革命年代先輩們的英雄事跡,這種融入紅色文化的思想政治課是更加具有感染力的。
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動態的雙向互動過程,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僅能夠豐富思政課的教學內容,也能夠在思政課教學中不斷傳承和發揚好紅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傳播文化,而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尤為重要,尤其是要發揮紅色文化對于高校大學生的育人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青年,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后備軍,而紅色文化的源泉、發展歷程以及其教育功能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十分廣泛,主要是課堂教學,這是屬于面對面的線下的教學;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有很多學校開展線上的紅色文化課堂,這樣一來就能有更多的大學生學習到先進的紅色文化,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本校的學生,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紅色文化教學的途徑;再者社會實踐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創新環節,也發揮著重要的文化傳承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旨在將紅色文化傳承給一代代的大學生,并且當大學生深入理解與學習紅色文化時,能夠在學習、生活以及工作中將紅色文化運用其中,從而不斷地發揚紅色文化。
從歷史發展邏輯來看,紅色文化在每一個歷史時期的特征都有所不同,但是其本質核心都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由革命時期的主要參與者、革命時期的歷史事件以及在這個歷史事件中所展現出來的時代精神組合而成。隨著近年來紅色文化的廣泛傳播,尤其是以影視劇的形式展現出來,比如《建黨偉業》、《建國大業》、《戰狼》等系列影片的播出,無不讓大學生深深感受到革命先輩們的艱苦奮斗精神以及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許多高校也開始進行紅色革命文化追憶之旅,以社會實踐的方式來達到教學目標,這是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并且讓大學生學以致用的教學方式,能使其從心底里產生濃烈的文化認同感。紅色文化不僅僅是由于其文化底蘊的深厚得以不斷地傳承發展,更多是因為紅色文化有著歷久彌新、與時俱進的特質,始終能夠立足于當下,如此才能為大學生提供正確方向性的價值引領。大學生也在理論知識學習以及社會實踐中不斷傳承紅色文化,以此來促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統一。
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為依托,從目標體系來看,以時代性與歷史性相統一、民族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為特征的紅色文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從路徑選擇來看,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可以通過思政課堂、高校校園以及社會實踐活動來實現其價值目標;從影響意義來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為紅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所以將紅色文化發揚好、傳承好不僅僅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程中的一項重要舉措。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陳俊.網絡時代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9):90-92.
〔3〕李霞.論紅色資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D〕.中南大學,2013.
〔4〕陳海燕.高校紅色教育的機理分析與對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02):73-76.
〔5〕汪立夏.紅色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以江西省高校紅色文化教育進校園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07):54-57.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