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鴻
關鍵詞:新媒體;三全育人;高職院校;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7 — 0147 — 03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微信公眾號、微博、短視頻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全方位立體化地改變著世界、影響著社會。從文字時代、屏時代、讀圖時代到視頻時代的迅速演變,人們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發生著深刻變化。“無人不網”、“無處不網”、“無時不網”生動地描繪出人們對于“網上生活”的依賴程度。對于網絡原住民的“00”后大學生,數字化生存是其生存方式,移動互聯網是其重要的“棲居地”。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毫無疑問,新媒體平臺應該成為“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戰略陣地。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借助于傳統的平面媒體,大多局限于面對面的現實空間,互聯網則極大地拓展了高職院校的育人空間,為高職院校育人工作提供了無限的機遇。例如,新媒體促進了信息化教育手段、教育模式的變革與創新;新媒體“按需傳播”的方式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也凸顯了高職大學生的主體地位。一方面,新媒體傳播內容的多樣性激發學生產生不同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選擇不同的傳播方式和話語表達方式,去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化信息需要。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學習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多媒體學習資源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的不斷充實與豐富、全球性知識庫的急速膨脹使教育的時空得到了極大地延伸,教育愈來愈走向開放。互聯網學習資源的海量儲存,可以極大地方便學生查閱,可以隨時、隨事、隨地獲取學習資源,不用向以往那樣遭受找不到資源之苦,而且檢索起來更方便快捷。同時,由于新媒體技術的普及,信息化教學手段的使用越來越廣泛。以圖文并茂、聲像結合、動態立體地方式呈現教育內容,打造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使學習變得生動有趣起來。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 〔2〕并且,進一步指出:“誰贏得了互聯網,誰就贏得了青年。”這就要求廣大的教育者要充分運用新媒體時代的優勢,積極回應時代訴求,積極占領新媒體這一陣地,打造育人平臺,使新媒體這個育人工作的最大變量成為最大增量,開創育人工作新局面。
高職大學生好奇心重,喜歡接觸新鮮事物,不愿意接受陳舊的思想,喜歡追求個性,但是人生閱歷有限,思想不成熟,對社會很多問題認識不成熟,意識形態防御意識較差。在新媒體平臺上,一些消極、不健康、虛假的信息經常魚龍混雜于其中,對高職大學生的思想產生侵蝕。他們難免會被一些負面信息引入歧途,被一些錯誤思想誤導,進而影響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在新媒體平臺上,任何人都可以很自由地在網絡空間中暢所欲言。高職大學生網絡自控、自律能力偏弱,時間規劃能力不強。在新媒體虛擬空間,高職大學生容易獲得愉悅感與輕松感,同時容易淡忘了時間、忽視了學習與責任,進而對其產生依賴和上癮。這對大學生思想行為均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高職院校育人工作在新媒體時代所處的環境的復雜性對傳統的育人理念思路、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由于新媒體時代極大地拓展了大學生獲取新知識新信息的途徑,教育者已經不再是知識與信息的壟斷者。教育者的話語霸權面臨極大的沖擊和挑戰,傳統的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逐漸消解,教育者在信息權威上的主導作用與學生對教育者的依賴程度被削弱。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往往呈現碎片化、多元化的特征,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不完整性會進一步沖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系統性,弱化了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增強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新媒體時代,育人工作比較突出的難題是如何緊跟時代步伐,創新育人方式,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的優勢。部分教育者安于現狀,習慣于傳統的思想教育方式,缺乏一定的媒介基礎知識,使用媒介工具能力生疏,不能熟練操作媒介設備,對于網絡信息傳播缺乏敏銳性和洞察力,跟不上新媒體時代的步伐。
高職院校網絡平臺的吸引力不強,其主要原因有:有些網站形式單調,頁面呆板、內容表現形式單一;有些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信息更新滯后,甚至出現無法鏈接和版塊空白的現象;有些網站信息缺乏必要的篩選,常常是隨手拈來、照搬照抄,信息內容陳舊,毫無特色;有些高職院校僅僅或更多地關注網站的宣傳教育功能,以居高臨下的主導者自居,甚至以強制性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去完成點擊率、下載率,往往會引起學生的反感,與育人的初衷反而背道而馳。有些高校網站運維缺乏服務學生多方面需求的意識,不關注學生的需求,不能以大學生喜歡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新媒體平臺關注度是維系育人主體和育人客體之間的紐帶,運用好新媒體,并非只是僅僅滿足于開通幾個新媒體平臺,“自說自話”、“自彈自唱”忙得不亦樂乎。還應該把好脈,了解大學生的痛點,將教育關懷貫穿于建設的全過程。
1.增強全員育人合力。
長期以來,很多人片面地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屬于黨團、學工、思政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的事,與其他專業教師、行政管理人員、后勤服務人員的關系不大,更是忽略了家長、企業和社會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在新媒體時代要形成全員育人體系,必須明確高職院校全體教職員工的育人職責,強化高職院校全體教職員工的育人意識,充分發揮高職院校各個領域、各個崗位、各項工作的育人功能。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在學校與學生、家長、企業、社會之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梁。打破家庭、學校、企業與社會的界限,發揮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企業教育、社會教育系統教育的作用,增強全員育人合力。
2.增強全過程育人的有效銜接。
很多學校對于學生的入學教育、校內學習教育、上學時間教育往往都比較重視,對于學生的自我教育、頂崗實習教育、假期教育、畢業教育、畢業后教育卻存在脫節現象。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存在“兩張皮”現象、思想政治工作與專業課程教育教學缺乏有效的銜接。應該依托新媒體平臺,打造“大思政”格局,實現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融合、思想政治工作與專業課程教育教學的融合,實現思想政治工作與學生成長過程的有效銜接,清除全過程育人工作存在的“真空”地帶。
3.增強育人領域的全方位聯動。
新媒體時代,全方位育人的領域可以延伸至線上與線下、課內與課外以及家庭、社會、學校多個領域。新媒體時代為實現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網上網下、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同頻共振與有效銜接提供了可能。必須增強育人領域的全方位聯動。各領域的教育平臺需要相互協作、加強聯動發揮不同平臺之間的互補和配合作用。〔3〕
在現今的社會,大數據的應用已經滲透到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數據的應用越來越彰顯它的優勢。我們進入了以大數據為特征的經濟社會發展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4〕所以,教育者應該應該抓住這個契機,及早樹立大數據意識,讓大數據為三全育人工作服務,促進育人工作的決策科學化、實施高效化、評估準確化。
借助大數據技術,教育工作者可以精確捕捉到在校每一個學生的思想變化,全面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早發現大數據背后模糊隱匿的問題,并能找出問題的源頭,適時進行預防性的思想教育活動,能夠選擇最優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有的放矢地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更加深入學生的思想深處,往往能夠事半功倍地解決問題。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構建大數據庫,發現學生的真實需求,為實現向學生提供以“需求為導向”的教育產品,有效解決教育供需不匹配的的難題提供快速路徑。通過大數據平臺,可以科學配置育人資源、做到育人資源“一盤棋”、統籌推進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資源協同協作、互融互通,最大限度地拓展育人載體與空間,實現供給的最優化。客觀動態測評教育對象與教育效果,全程實現精準供給,極大地優化了三全育人的效果。
隨著數字化、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微博、微信、微視頻與移動客戶端為載體的“三微一端”時代已經到來。因此,高職院校在“三全育人”工作中,可以通過引入“三微一端”平臺,探索“三微一端+思政工作”新模式。一是創新學習教育模式。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QQ、微博或微信隨時與學生保持聯系,培養大學生關注時事政治,培養大學生樹立世界視野、國情意識和問題意識,增強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其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二是線上線下相融合。建設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創新教育實踐活動。“三微一端”教育多平臺宣傳打破時空局限的優勢,使教育實踐內容愈來愈多元化、實踐形式愈來愈多樣化。三是建立起與受教育者的“關注”。教育者關注受教育者的主觀感受,及時捕捉受教育者的情緒反應,要把育德樹人工作和引領與回應受教育者訴求、解決受教育者實際困難結合起來。拉近彼此的感情距離,消除雙方的距離與隔閡,為“三全育人”工作展開打開新的通道。
1.加強高職大學生的自我教育。
高職大學生正處于自我約束能力養成的關鍵時期,自我教育是提高大學生自我修養的重要抓手。新媒體時代,教育者需要著力培養大學生在復雜的新媒體環境中的辨別能力、認知能力、自我保護能力,幫助學生甄別和篩選網絡中的信息,抵御消極、反動、非法、有害、虛假、不健康信息的侵襲,培育受教育者的自我審視、自我反省的意識。
2.培育高素質校園意見領袖隊伍。
大學生網絡意見領袖在各個方面得到大學生群體成員的肯定和認同,往往是群體成員自覺追隨的對象。〔5〕其言論往往起著風向標的作用,影響力與號召力不容小覷。所以,教育者要善于發現潛在的校園網絡意見領袖候選者,從中挑選出素質過硬、能力突出并有意愿成為思政教育工作者助手的合格校園意見領袖。教育者要密切關注校園網絡意見領袖的思想動態,并形成跟蹤管理制度,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校園網絡意見領袖隊伍。鼓勵其積極、理性、負責任地發聲,能正面和及時解答粉絲提出的問題帶動、引領校園輿論,切實用好話語權。同時,對思想負面的意見領袖進行重點扶助。
3.創新話語表達方式。
隨著網絡信息瞬息萬變、快速更迭,網絡交流中產生的網絡話語逐漸流行起來,對作為網絡土著的高職大學生產生重要影響。他們愈來愈喜歡詼諧幽默、簡潔明快、生動有趣的“后現代”網絡語言,愈來愈習慣于使用網絡語言表達自身的價值訴求。抓牢網絡話語權,這就要求教育者改變傳統的官方強調、說教姿態,以易于被受教育者接受和喜愛的形式進行引導,尊重學生的網絡語言表達方式,學會創新使用網絡話語與大學生進行網絡溝通、交流,建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網絡話語有效連接,實現彼此情感的同頻共振與思想認同。這種交流必須是建立在尊重、理解和平等的基礎之上的。
豐富多彩的網絡語言給人們的話語表達提供了多樣選擇,豐富了語言本身。但是,低級庸俗的網絡詞匯流行、不規范使用傳統語言、隨意曲解傳統詞義、違背道德與法律規范的網絡話語失范現象也應運而生。大學生喜歡使用標新立異的網絡新詞、熱詞,喜歡趕潮流,免不了受其消極影響的侵襲。教育者需要做好大學生網絡話語的引導與規范工作。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Z〕.2016-12-8.
〔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Z〕.2016-12-8.
〔3〕張文強.新時代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機制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12):77.
〔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0.
〔5〕薛程,吳慰.大學生網絡意見領袖影響力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2,(03):73.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