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介紹了課堂互動的理論背景,根據不同分類介紹了課堂互動的基本類型,針對對外漢語教學提出幾條課堂互動策略,以期能促進對外漢語教學中課堂互動的組織,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互動;互動策略
一、引言
課堂互動在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教學就是圍繞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而組織起來的,課堂互動能有效的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系聯起來。對外漢語教學對國外學生而言是作為第二語言學習,學習任務本身具有復雜性,因此依托良好的課堂互動可以減緩這種畏難感,有助于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
二、理論背景
(一)概念界定
互動的概念是由社會心理學領域引入到教育學領域,互動是人與人或人與環境直接產生的相互影響,需要憑借一定媒介來實現,主要包括言語互動和非言語互動。師生互動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的相互影響及作用。課堂師生互動是依托課堂環境,以教學內容為媒介,圍繞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為互動活動而組成的整體。
(二)課堂互動基本類型
1.外互動和內互動
這是從課堂互動的范圍劃分的類型。外互動是指互動中的一方與外界信息傳遞的過程,包括人際互動和人與外部環境的互動,其中人際互動中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堂師生互動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的互動,為課堂教學服務,是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而進行的。生生互動主要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形式,通過群組成員間共同協商分工完成一項任務。內互動是互動主體自身內部的信息交流活動,主要包括感知、記憶、思維、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動,內互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效果。知識的內化、吸收都有賴于內互動的進行。
2.認知互動和情感互動
這是從課堂教學互動的內容來劃分的類型。認知互動的實質是為了知識的傳授與獲得,是為了教學目標的實現。有效的認知互動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主要以教師講解與提問為主要形式。課堂教學中不僅包括知識的互動交流,情感的互動交流同樣重要。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心理學意義上的教學是人與人心靈最微妙的相互接觸。認知互動是求共識,情感互動求共鳴,二者在課堂教學中互為補充不可分割。
3.正互動和反互動
這是從互動的性質上來劃分的類型。正互動是指互動雙方之間良好的信息交流,在良好的氛圍中產生認知和情感的互動,就老師而言是獲得學生的尊重與認同,就學生而言是獲得老師的鼓勵與欣賞。但是互動不當也會產生相應的負作用,即反互動。反互動就是互動雙方由于錯誤的反饋或反饋的延遲、關系的不友好、課堂調控的不當等造成的不利影響,使互動不僅沒起到促進教學的作用反而影響了教學效果,這樣的互動是教學中要盡量避免的。
4.平等互動和不平等互動
這是根據互動雙方的地位來劃分的類型。平等互動是指互動雙方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進行溝通交流。教學中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充分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與能動性。不平等互動是指教師與學生之間主要是控制與服從的關系,教師依靠教師權威控制學生行為,學生對教師的威嚴充滿畏懼,被動的往教師期待的方向發展。教師以灌輸的教學方式迫使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習,常運用訓導、懲罰的教學手段,學生是被動與教師合作互動。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課堂互動策略
(一)創設問題情境、主張發現學習
創設特定的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獲得的知識有利于學生的長期記憶;同時也有助于自主探究意識的培養和探究能力的提高;學生在主動發現的過程中可以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培養了自我效能感;學生可以不依靠外在的獎賞來維持學習的興趣與動力。
對外漢語教學中最大的難點就是漢字的教學,針對數量繁多結構復雜的漢字,要降低漢字教學的難度,提高漢字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必須按照漢字自身規律開展教學,引導學生發現漢字的認知規律,建立對漢字結構的整體認知,漢字的認知規律主要體現在其系統性方面,了解漢字內在的系統性,然后循著漢字的系統性去進行認知,能減輕學生的畏難情緒提高漢字的習得效率。
(二)優化班級氣氛、增進互助合作
一個良好的班級氣氛既是進行課堂互動的支撐也是有效的課堂互動的結果,班集體也是隱形的教學資源,利用班集體的功能,促進班級成員的發展,引導學生在班級中建立集體感,集體感有利于創造一個良好的班風和學風,一個優秀的班集體對班級成員會產生促進作用,能約束學生行為,讓學生自覺反省自我時刻監測自身行為,對于教師而言則更是教學上的幫手,能提高班級管理效率。
教師要引導學生互助合作,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發展合作能力,通過群組成員間共同協商分工完成一項任務,學生能體驗與他人合作的快樂,有利于其社會性的發展。由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習群體大多都是對漢語比較陌生且低年齡段的孩子,他們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漢語基礎,而面對比較難學的漢語,他們有歸屬感的心理需要。通過互助合作,學生可以相互幫忙,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三)倡導平等公正、教學相長
教師以尊重和愛來對待學生,采取民主平等的態度與學生相處,更能得到學生的認同與配合。在教與學的互動中,教師通過課堂的設計,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思維的啟發,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知識才學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同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問題和新要求,促使老師繼續學習,不斷更新知識來滿足學生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以教的力量作用于學生,學生以學的情況反饋給教師,教學相長,相互補充,互利互惠。
四、小結
對外漢語教學發展歷程不長,各種教學模式、策略也都在探索階段,課堂互動作為組織教學的重要環節,對其進行研究是有意義的,課堂互動的有效進行離不開教師的組織安排也離不開學生的積極配合,本文只是根據教學原理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而對于更詳細的互動指導方案還有耐于后續的研究與試驗。
參考文獻
[1]劉堯;戴海燕.課堂師生互動研究述評[J].教育科學研究,2010年:68-71
[2]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程曉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策略[J].《教育評論》,2001年4期
[4]何玉.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的啟發與互動策略[J].《韶關學院學報》,2010年8期
[5]彭銀.英國中學漢語課堂教學的互動策略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汪晶晶(1993.7-),女,漢族,籍貫:湖北黃岡人,湖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專業:漢語國際教育,研究方向: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