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間美術是一座遺存豐富的文化寶庫,具有厚重的文化積淀和歷史底蘊。高校美術館作為弘揚中華文化的主要場所之一,近年來也在不斷開展以民間美術為主題的展覽活動。但是高校美術館的整體觀展規模和展出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為了進一步傳播民間美術的藝術價值與精神內核,應該在展覽前的創新宣傳中以情近人,展覽中以情感人、展覽后以情育人,加深觀眾對民間美術的理解,持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高校;民間美術;展覽
民間美術蘊含了中華美術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匯集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歷經歲月變遷,蘊含了豐富的美學元素、沉淀了廣博的歷史文化、濃縮了社會的發展變遷、滲透著大眾的審美意趣。在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學校美育培根鑄魂的基礎,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要在傳統文化藝術的提煉、轉化、融合上下功夫,讓收藏在館所里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藝術遺產成為學校美育的豐厚資源,讓廣大青年學生在藝術學習的過程中了解中華文化的變遷,觸摸中華文化脈絡,汲取中華文化藝術的精髓。”
為了更好地弘揚民間美術的藝術價值,使學生領略其中的藝術底蘊,部分高校開始舉辦民間美術主題展覽。在校園中舉辦展覽弘揚民間美術不僅可以使學生觸及中華優秀文化的脈搏,還可通過美育提高自身素養,培養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開放、包容的校園環境更有助于傳播和發揚民間美術中蘊含的精神。然而,相當一部分的高校民間美術展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展出效果不盡人意,展廳在大部分時間門可羅雀。
本文針對高校民間美術展中觀眾人數不足、觀展效果不佳、展覽影響不深的問題,將展覽前、展覽中和展覽后作為一個整體的不同階段。立足民間美術特點,發揮高校美術館優勢,以情感為推動力,提出解決措施,擴大高校民間美術展的影響,傳播民間美術的精神。
一、展覽前——以情近人
在高校民間美術展覽中,潛在觀眾數量不足是先天劣勢。近年來,國畫、油畫、書法等名家作品屢次登上新聞和熱搜,在博得大家廣泛關注的同時,也激發了觀眾的濃厚興趣。而民間美術雖植根廣袤的華夏大地,但受關注程度遠不如書畫作品。大學中,除少數對民間美術關切熱愛的同學外,大部分同學對民間美術了解不夠,沒有進入高校美術館參觀的熱情。
與此同時,高校民間美術展的宣傳內容缺乏新意,無法吸引同學們的關注。不論是在校園張貼海報,還是在學校公眾號中發送推文,對民間美術展的宣傳大都選取最具特色的一個或幾個民間美術作品,標明展覽內容與時間等相關信息。這種設計方式雖簡潔明了、突出主題,但沒有凸顯民間美術獨有的魅力與特色。在信息交流速度極快的今天,傳統的宣傳內容無法引起同學們進入展廳一探究竟的興趣。或許他們邁入美術館便能領略其中的魅力,但這種和所有展覽大同小異的宣傳內容,非但不會使他們融入民間美術之中,反而可能使不了解的同學覺得毫無亮點,宣傳的努力付之東流。
發展高校民間美術展的潛在觀眾,必須根據民間美術扎根中華廣袤大地、大學校園中的同學們來自五湖四海的特點,創新宣傳內容,在感情上增加同學們的認同感,以達到吸引同學們進入美術館的目的。
民間美術類別繁多,不同地區風格各異。木版年畫、剪紙、刺繡、布藝、泥塑、皮影等藝術形式在各個地區生根發芽,即使是同一類型的民間美術,在一代代民間藝人的傳承與創新中,發展出各地獨特的藝術風格。例如木版年畫,就有河南朱仙鎮、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山東濰坊等不同表現形式。雖然主題、寓意多有雷同,但色彩搭配各有千秋,細節處理多種多樣,風格特點獨樹一幟。
不同地區的民間美術形式豐富多彩、別具一格,是引起同學們注意的主要原因。大學校園有著多元、包容的環境,不論哪個省份與民族的同學,即使在生活中對自己地區的民間美術沒有過多了解,但一旦發現其內容將出現在展廳之中時,都對自己土生土長的藝術形式有著強烈的親切感和認同感。正是這份強大的吸引力,才促使他們走進美術館,進一步了解自己和其他地區的民間美術。
正因如此,只有在宣傳海報、推文的內容中加入地域要素進行創新,才能更好地拉近民間美術與同學們的距離。例如,使用中國地圖作為主體,將每個省份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藝術作品放入其中,再配以展覽名稱和時間,吸引大家注意;還可選取同一種類型、同一題材的作品并列放置,并提出疑問,以競猜的方式邀請同學們區分不同地區的作品,之后標明展覽名稱及時間,讓同學們到現場分辨。帶著這份認同與期待,展覽前才會有更多同學主動走進美術館參觀,也為展覽中的情感共鳴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二、展覽中——以情感人
當進入高校美術館后,由于缺乏專業講解,同學們難以在觀展中對民間美術有深層次的認識與共鳴。校園美術館不同于專業博物館,館中沒有長期任職的專業講解員,甚至連志愿者都較少。缺乏民間美術相關知識背景的同學進入展廳后,只能從最基本的美學元素、最熟悉的歷史人物入手,找出與自己家鄉相關或自己喜歡的作品。然而對作品內容、形象寓意、發展歷史、表現手法、藝術傳承、文化脈絡等問題無從知曉,亦難辨別不同民間美術作品之間細微的差別,更難觸及其中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單純依靠閱讀展覽中的文字介紹或收聽語音導覽的方式觀展,缺乏感情投入,即使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也無法深入交流探討,缺乏深度思考,難以引起共鳴。
在參觀校外博物館、美術館時,除非對展覽內容了如指掌,不然觀眾在觀展時總希望跟隨專業講解員或志愿者,聆聽他們的講解并提出疑問、表達觀點。高校民間美術展更需要專業和動人的講解,一方面,民間美術自身的文化魅力與民族精神需要通過真情實感的講解予以呈現;另一方面,民間藝人的不懈傳承與民間藝術收藏家的辛苦奔波同樣需要動情的講解為同學們所知。只有聲情并茂的講解才能做到以情感人,讓同學們領略民間美術的獨特風采,感悟文化積淀與藝術傳承,體會其中的艱辛與堅持。高校美術館中獨特的資源優勢,可以幫助民間美術展以真情感動觀眾。
因此,在改善觀展體驗方面,首先可以由美術學院老師帶領同學觀展并進行講解。美術學院老師除了在學院的專業課程外,還有面向全校學生的公共美術課程。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公共課上,老師可以帶領同學們走出教室,共同參觀民間美術展。美術學院的老師可從專業的角度出發,以敏銳的眼光與廣博的知識引導學生發現民間美術蘊含的美學知識與傳統文化。同時,針對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老師也可以從中啟發學生深入思考,激發感知力與創造力。
其次,廣泛招募同學參與志愿講解工作同樣可幫助大家進一步了解民間美術。民間美術如一棵參天大樹,枝繁葉茂。木版年畫、剪紙、刺繡、布藝、泥塑、皮影等各種藝術形式千百年來蓬勃發展,熱愛民間美術的同學或從事相關專業的同學都可以作為志愿者,選取自己了解的部分作品,為觀展的同學們提供講解。不同于校外美術館和博物館,高校美術館志愿者無須經過長時間的培訓與考核,講解時間也無須固定,可根據志愿者同學的時間隨時做出調整。一方面增加了展覽中的互動性,使同學們將自己熱愛的民間美術聲情并茂地傳遞給觀展的同學;另一方面靈活的講解時間保證同學在課業閑暇之時參與其中,提高志愿者同學的積極性。
最后,收藏者感人至深的講解能更好地傳遞情感。民間美術展不同于藝術家作品展,幾乎無法讓民間藝人親臨展館為大家講述創作歷程。但是,可以將民間美術作品的收藏者請到場,請他們講述收購民間美術作品的經歷與故事,講述不同時期民間藝術的發展狀況以及民間藝人的生活環境與創作條件,分享他們對民間美術執著的熱愛并為之奉獻終生的精神。通過收藏者第一視角的講述,更能激發同學們的使命感,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視作自己終身的責任。
三、展覽后——以情育人
和大多數展覽一樣,校園民間美術展也存在影響難以持久的現象。對于大部分同學而言,即使觀展后增加了民間美術知識,了解了不同地域、不同作品的風格與特征,感受到民間美術的魅力,體會到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但由于同學之間缺少長期的交流討論,隨著展覽熱度的慢慢散去,對民間美術的熱情也會逐漸淡化,無法形成深遠持久的影響。
美術學院不同專業的同學,可作為展覽后持續傳播民間美術影響的主體。在展覽結束后,可以打造以美術學院為基礎的民間美術推送平臺,在學院或美術館公眾號中定時推送民間美術的相關內容。該內容以不同專業同學的專業基礎為依托,圍繞民間美術,開展個性化投稿。例如,攝影系的同學可將生活中的民間美術作品,以自己獨到的拍攝方式呈現,從視覺層面激發大家的欣賞力;美術學專業的同學可從理論角度出發,對不同地區、不同主題民間美術的發展與演變進行分析論述,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啟發其他同學;美術教育的同學則可以將民間美術相關內容轉化為課程,在中小學課堂中實踐,進一步擴大民間美術的影響。不同專業的同學,既可以將民間美術作為主題,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與水平,又可以將民間美術的內容與精髓實時傳播,影響更多同學認識、理解、弘揚民間美術。
除此之外,每年民間美術展覽不斷變化,莘莘學子從全國各地紛至沓來,為民間美術推送平臺注入新鮮血液,對民間美術的傳播形成良性循環,影響著更多同學參與其中。因而,不同學院、不同專業的同學將從更廣泛、更全面的角度表達對民間美術的情感,將民間美術蘊含的文化精髓發揚光大。
中華文明綿延千年,優秀的民間美術更是一代代藝人的傳承,滲透著炎黃子孫質樸的情感。民間美術更應乘著新時代的東風,扎根校園,在高校美術館中充分發揮優勢,立足民間美術的優秀文化內核。將展覽前、展覽中、展覽后作為一個整體,使民間美術展超越展覽本身,進一步傳承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參考文獻:
[1]鄭奕.博物館教育活動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朱昭霖,華中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