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軼馨
摘要: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如何做好安全管理,提高生產安全成效,降低相關事故,是實際管理活動中普遍性提升生產質量和效果,保障經濟效益最為關鍵、最為核心的措施。為了有效進行管理,提高管理效果,有效預防和減少相關事故發生率和發生風險,積極開展實際性的生產安全事故統計十分關鍵。現階段數據統計應用和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需要積極進行有效改進。
關鍵詞:生產安全事故;統計數據;應用;實踐;現存不足;應對策略
生產安全事故數據統計,對于有關活動風險規避、降低安全事故發生率來說有著積極價值和實際意義,所起到作用也相對較為明顯,尤其有助于提高整體生產安全效果,能夠起到一個較為積極的作用。在數據收集統計時,其自身具備一定標準性,只有伴隨相應標準規范約束情況下,才可以有效進行數據的收集和使用,讓數據起到一個基礎的規范性作用,優化最終質量效果等多方面情況,由此可見具體應用首先要對其安全事故統計數據標準充分了解。
一、我國生產安全事故統計數據指標分析
(一)特別重大與重大事故
特別重大事故一般指的是三十人及以上死亡,或者存在一百人及以上的人員重傷,例如急性工業中毒等。除此之外,如滿足經濟損失在一億元及以上的標準,也稱之為特別重大事故。這樣的事故是在分級過程中等級最高、產生影響最惡劣、帶來經濟損失最大的一種,涉及到很多安全與經濟、人身方面的問題。
而重大事故相較而言比前者稍輕一點,主要是造成十人及以上三十人以下的死亡,或者五十人及以上,一百人以下的重傷者。除此之外,如果沒有滿足這兩個標準其中之一,則直接經濟損失在五千萬元及以上一億元以下,也屬于此級別事故。這兩項事故所產生的影響十分惡劣,除此之外還有兩個級別,要比這兩個級別事故問題更輕一些,也需要對其判定等級標準充分的認識。
(二)較大與一般事故
較大事故與一般事故相比前兩個等級標準相對較輕,但仍然是不容忽視的標準部分,其自身在等級評定過程中也具備較強的價值和意義,要結合實際情況充分了解。就實際情況來說,較大事故主要指的是三人及以上十人以下死亡,或者超過十人以上五十人以下的重傷,如不滿足這些傷亡條件的話,滿足一千萬元及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經濟損失,也是可以評定為較大事故。
一般事故是在四個等級中最輕的一類事故,主要是指三人以下死亡或者十人以下重傷,直接損失在一千萬元以內,被稱之為直接事故。在整體安全事故管理辦法過程中,具體包含了二十個行業,不同行業門類都有針對性統計分類,然后進行歸口統計、聯網直報,這樣一來就可以規范整體事故統計的效果以及數據準確性,讓未納入統計行業領域的所有事故問題也可以得到有效關注、重視和處理,充分解決相應的分類不科學、相互交叉、層次不完全一致的問題,減少中間環節提高最終操作成效,避免數據出現不準確的問題。但就現階段整體工作而言,統計數據應用和實踐仍然面臨著一定程度問題和不足之處,直接影響著最終工作效果和工作準確性,對于安全事故風險規避來說也會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需要結合標準認識到實際不足之處,加以有效糾正和實際性應用于實踐,以全方位提高最終工作質量和成效。
二、現階段統計數據應用與實踐不足之處分析
(一)工作水準與完整性問題
就目前情況而言,相關數據統計等工作自身面臨著一定程度挑戰和考驗,歸根結底問題產生與地方經濟發展、重視程度、信息化程度等有著密切聯系,一些信息渠道不暢或缺乏正確重視、經濟不夠發達、信息技術不夠強大的地區,此類工作水準就相對較低一些。這樣的差異現象等問題并非是偶發現象,而是普遍現象,不同地區其自身經濟發展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不同之處的,正因存在明顯不同,具體操作過程中也會面臨不同程度困難。一些地區信息技術不佳,或關注程度不夠,進一步導致事故信息報告的內容不夠完整,不夠規范,或者不夠全面、系統反應當地現有安全生產的情況及有關事故情況。在這樣情況下,最終信息數據無法發揮自身的價值和意義,很容易導致工作效果出現問題,甚至產生較大的安全漏洞,導致后續諸多問題出現,影響最終數據的效果。
另外,統計分析仍然沒有信息化和系統性,局限于傳統賬目式統計,這樣統計操作內容并不多,覆蓋范圍相對較小一些,一些關鍵信息并沒有收錄到其中,很多內容沒有關鍵事件發生的因素,只重視死亡事故的統計分析。這樣一來,其自身完整性不足,尤其對于工傷事故、職業衛生統計數據方面缺乏正確關注,導致整體操作效果受到了很大程度不良影響。
(二)信息化與準確性問題
信息化程度是評價整體工作體系最為主要一個指標,其自身價值和意義十分明顯,但目前此類工作實際情況與剛需存在一定差距,特別是對于現階段普遍的事故連網直報工作來說,仍然處于一個起步階段。很多通信技術、網絡技術等相關聯輔助技術、支持技術等,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繼而導致事故信息報送不夠及時。這樣的問題是相對關鍵一類問題,直接影響后續數據統計,對數據精準性也會產生很大程度影響,導致最終數據及時性、精準性都無法得到保障,甚至最終精準性效果也會受到干擾。除了信息化問題之外,精準性問題也不容忽視,在制度硬性規定下相關工作效果不斷在提高,但也導致很多地區面對考核指標和壓力來操作相應數據,導致考核指標最終結果出現問題,最終結果和數據精準性存在問題。
在這一些問題作用之下,其自身數據效果會受到影響,與國際標準對接也會面臨很大程度問題。應對這一系列問題和不足之處,需要客觀認識,進而結合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有效措施,普遍性提升最終操作的效果及統計數據的準確性等方面情況,讓最終結果發揮自身的價值和意義,規避以往操作過程中常見不足之處,令數據精準發揮風險預警等作用。
三、有效實踐與應用生產安全事故統計數據的措施
(一)完善并提高工作水平
對于有關統計數據來說,需要不斷提升其自身工作水平,對最終數據完整性和有效性做出有效的保障。為了有效保障最終效果,操作過程中必須要注重硬件方面的強化,加強信息技術和輔助技術,還需要積極對統計數據進行完善,不能局限于傳統的賬目式統計,覆蓋面要更加廣泛,在原關鍵部分基礎上要增加工傷事故、職業衛生統計數據等資料。在不斷發展過程中,需要加快傳統統計模式向現代職業安全統計理念的轉變,注重由常規事故統計方式向全方位的科學工作方式轉變,并將單一的生產安全死亡事故數據統計運行模式過渡到綜合性安全生產監管模式。
(二)加強聯網直報體系建設
聯網直報體系是十分關鍵一部分內容,其自身價值和意義十分明確,需要按照有關規定,將安全事故統計職能單位工作進行強化,做好歸口直報等工作,加強隊伍建設,尤其要注重隊伍素質的全方位提高。明確各類指標特點,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體系方面的控制,以提高最終數據控制效果。一般而言現階段在安全事故方面的指標,宏觀可以分為兩大類,即絕對指標和相對指標,絕對指標主要指的是事故起數、傷亡人數和直接財產損失等問題,相對指標則主要是明細化,按照相應的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的比例,工礦商貿十萬人就業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千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比例等。這些指標大多數都具備著一定的特異性和特殊須性,具體特點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對指標特點綜合看待,然后明確數據價值和意義。按照相應的事故報告數據調查處理條例,可以將這些相對指標分為四個等級,不同等級的具體包含內容及相應標準也存在著差異。要對差異開展工作,積極控制,有效防控和統計。
四、結語
如上所述,我國生產安全事故統計數據應用與實踐現階段仍然存在一定不足,要結合指標特點充分認識,然后進一步完善和提高工作水平,加強聯網直報體系建設。
參考文獻:
[1]盧文剛,王雅萱.廣東安全生產應急管理:現狀、形勢與治理對策——基于 “十二五”期間統計數據的分析[J].嶺南學刊,2019(03):135.
[2]范正日.我國鐵路重特大事故發生規律與特征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8(S1):135-140.
[3]陳月紅,黃柳軍.淺談“案例+安規(規章)+體系思維”三維學習法的思考與應用[J].廣西電業,2017(04):57-62.
[4]劉輝,張智超,付會龍,等.2011-2015年我國工作場所液氨事故統計分析研究[J].吉林建筑大學學報,2017,34(04):36-40.
(作者單位:遼陽市安全生產事務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