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翠翠 王本有

摘要:為了適應新時代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要求,培養有責任、有擔當的工程技術人才,分析“電路與電子技術”專業課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提出通過完善教學標準、構建思政教學資源、改進教學模式、完善教學考核等,充分挖掘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探索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措施,激發學生的潛力和學習興趣,提升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實現學生能力培養與價值引導的有機統一。
關鍵詞:電路與電子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20)08-125-03
0 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及計算機網絡的快速發展,高校學生的思想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這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因此,如何充分發揮高校的立德樹人作用至關重要[1]。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是密切相聯,通過充分挖掘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資源,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思路與新方法[3]。本文以電路與電子技術課程為例,分析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深入挖掘課程蘊含的科學方法論、創新創業、職業素養等德育元素,通過完善教學標準、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資源、改進教學模式、完善教學考核等融入措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實現學生能力培養與價值引導的有機統一,滿足新時代課程教學改革要求。
1 課程思想政治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電路與電子技術課程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是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課程主要涉及電路分析、模擬電子技術和數字電子技術的基本知識,其中電路分析內容主要包括:電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電路分析方法、動態電路和正弦電路等;模擬電子技術內容主要包括半導體器件、放大電路分析、負反饋電路、集成運算電路和直流穩壓電源等;數字電子技術內容主要包括數字邏輯基礎、集成邏輯門電路、組合邏輯電路分析與設計、觸發器、時序邏輯電路分析與設計、脈沖信號的產生以及半導體存儲器等。
目前,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是使學生掌握電路分析、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以及學生基礎能力的培養,較少涉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綜合能力、科學的思維方法、職業素養以及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因此,通過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使命感。深度挖掘課程中的德育元素,引入與辯證思維相關的內容,引導學生用哲學思維學習專業知識,為專業知識的掌握和創新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內驅力;將與職業素養有關的內容融入課程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為社會培養有責任、有擔當的專業技術人才。
2“電路與電子技術”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入點
電路與電子技術課程要實現思政教學改革,適應新時代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發展要求,挖掘課程與思政的融入點是關鍵。課程教學改革首要任務就是要挖掘課程自身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有機融入課程教學全過程,具體的思政融入點如表1所示[4-5]。
3 思政教育在教學中的融入措施
為了更好的保證“電路與電子技術”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我們分別從完善課程標準、構建思政教學資源、教學模式改革和完善課程考核評價四個方面,來說明思政教育在課程教學中的融入措施。
3.1 融合思政教學理念,完善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是教師進行課程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衡量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根據課程本身特點以及思政教育的內涵,“電路與電子技術”課程的標準可在原有基礎上增加安全教育、創新能力、職業素養培養,并對增加的部分內容做教學效果考核,保證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到專業課程中,從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社會責任意識、安全意識及職業素養等。
3.2 構建完善的思政教學資源
電路與電子技術課程中蘊含豐富的思政資源,但目前還未形成體系。因此,構建完善的思政教學資源是在“電路與電子技術”課程實施思政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首先進行廣泛收集和整理課程所蘊含的思政資源以及相關的時政新聞;然后對整理的文字、視頻等資源進行歸納總結,并進行分類;最后組織思政教師和專業教師對構建的教學資源進行審查審核。
“電路與電子技術”課程中蘊含的思政資源主要分為人物事跡、故事、時政新聞和人文素養等類型。例如可在“電路與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挖掘教材及相關資料出現的著名人物事跡,講授他們的科學精神,奉獻精神、奮斗精神和創新精神等,通過人物事跡的講解,激發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在課程中講授科學技術發展與國家命運的關系的故事,尤其是我國相關行業的發展成就,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念,引導學生愛國敬業、政治認同、增強信心決心。根據當前時政,通過專業知識的講授,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培養民族自信、自主創新精神。教學中還可以講授與專業相關的社會發展、環境、倫理等,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職業素養。
3.3 豐富教學模式,保證思政教育融入后的教學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融入有可能會占用部分專業知識的課時。為了避免專業課時不足,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課堂教學效果,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在傳統線下教學的基礎上,借助MOOC、“雨課堂”等網絡平臺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3],上傳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課件、操作視頻、仿真軟件、仿真實例等資源到網絡平臺,學生通過網絡進行知識預習、課堂答疑、課后互動等,實現自助式學習。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其自主學習意識,有效保證課程融入思政后的教學效果。
電路與電子技術課程涉及電路分析、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知識,知識面較寬,與實踐緊密結合。增加第二課堂的思政教育內容,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和電路課程的協同作用[6],利用科技創新大賽項目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創新創業大賽”、“互聯網+”等,通過網絡平臺發布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文章,使學生樹立科學觀,培養科學思維方式,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鼓勵學生積極自主創新。
3.4 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評價
考核評價方式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實施效果的重要保障措施,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增加思政考核在總成績占一定比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全面考核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同時開展教師自評、互評、學生評價等多方面對教學過程評價,促進思政教學在“電路與電子技術”課程中有機融合,使教學質量得到明顯提高,實現“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化教學[7]。
4 結束語
本文針對專業課程探討思政教學改革,分析專業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充分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過完善教學標準、改進教學模式、完善課程教學評價等融入路徑措施,探索新時代思政教育的新思路與新方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力求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希望本文可以為其他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吳婷,吳鵬飛,柯熙政.高頻電子線路“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和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9.6(37):45-46
[2]鄢顯俊.論高校“課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實踐誤區及教育評估[J].思想教育研究,2020.38(2):88-92
[3]丁沖,楊文榮.基于課程思政理念下的“電路”課程教學改革[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9.41(6):70-72
[4]蔡新紅,岑紅蕾,王洪坤等.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電路教學改革與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9.6(74):32-33
[5]翁蕓.《模擬電子技術與實踐》課程思政的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9.6(31):198- 200
[6]郭巍巍.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與核心素養提升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2:165-168
[7]孫志偉.理工類專業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9.1:93-97
基金項目:校級質量工程項目(WXXY2019067、WXXY2019107):智能制造專業群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領基地(2019rcsfjd069)
作者簡介:蔡翠翠(1989-),女,安徽宿州人,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智能信息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