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世鳳 魏淑平
摘?要:有效的對話閱讀教學首先必須以師生民主、平等關系為前提。其次,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通過教師,學生與文本的多重對話來落實。最后關注問題生成,打造有效對話課堂。既重視師生同文本的對話,又注重文本和師生主體之間的教學對話,以生成新的理解。
關鍵詞:師生平等;多重對話;有效課堂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成功有效地開展閱讀教學對話,提高課堂閱讀教學效率?我從多年教學經驗出發,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論述。
一、定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平等、民主始終是一種介入對話的姿態。如教學《水上飛機》時,我會很主觀地在學生想出水上飛機還有哪些本領后面打上勾,并鼓勵學生想法獨特,讓學生說出水上飛機有此本領的用途,燃起學生的對話熱情,隨后再引領學生拓展思索水上飛機其他本領以及用途。這樣,教師就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密友”,逐步建立“一重對話”的階梯。
二、引領——多重對話閱讀學習
(一)找突破口,師本對話
閱讀教學中對話的關鍵是找準切入口。如教學《山谷中的謎底》一課,我緊緊抓住課題中的“謎底是什么?”“這個謎底是怎樣出現的?”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找出能解釋“山谷中謎底”的語句進行體會,從找到的句子中抓住重點詞 “反彈過來” “依舊保持”,四個“反復”,體會到文章所要表達的哲理:東坡雪松“以退為進,以求更好生存發展”的精神。因此,教學時,教師先與文本對話,找準對話切入點,就能引起學生的對話欲望,讓學生主動融入課堂,參與對話,教學效果隨之變好。
(二)潛心會文,生本對話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如教學《盧溝橋烽火》一課,由于“七七事變”已經離學生越來越遠,為了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引導學生體會文本的內涵,我先用多媒體出示“七七事變” “九一八事變”的相關資料,學生在看資料過程中就會產生與文本對話的問題。隨后,解讀文本。正確理解文本中的新詞、難句、重點句的含義,真實再現文本世界,真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品讀語言,“配合”對話
對話是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最直接的雙邊活動,是發展學生思維,及時反饋教學信息的一種教學手段。如聽了省調教鄭萍萍老師的教學《鷸蚌相爭》一課,應該說這是“新課標” “新理念”下的一堂充滿智慧與個性的課。其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誰認為誰是弱的?
生1:鷸認為蚌是弱的,威脅蚌不松開殼兒,沒了水,蚌就會干死在河灘上。
師:鷸這是抓住對方弱點。你是個善于發現的孩子,給你一個贊。
生2:我認為這只蚌沒有那么弱,它把殼兒合上,夾住鷸的嘴不放,正在那兒得意洋洋。
生3:蚌聽了鷸的話不服輸,才夾住鷸的嘴不放。
師追問:你從哪個詞看出蚌不服輸?
生3接著答:毫不示弱,一點兒也不服輸。
師:同學們明白“毫不示弱”的意思了吧。我們給剛才那位同學點個贊,他可以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真棒!
師再問:那么,如何讀好鷸和蚌說的話呢?(指定學生讀)
生4評:讀鷸說的話,不僅要語氣兇些,還要有威脅的樣子。(生4讀,還配上神態。)其他學生紛紛學著讀。
(另一學生讀蚌的話。)
生5評:這只蚌真是一點兒也不服輸,還得意洋洋。我也想配上動作讀。
師小結:你們都能抓住人物說話提示語讀懂課文,還注意朗讀時的神態,配上合理的動作,再次給你們每人一個贊。
(四)交流互動,生生對話
閱讀教學中還要注重學生之間與文本對話。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愉悅地接納別人的見解,豐富自我。鄭萍萍老師上的《鷸蚌相爭》一課,就很好地處理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提高閱讀教學效果。“誰認為誰是弱的?”學生紛紛說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有的學生還提出反對意見,鄭老師相機點撥,讓學生從文中找出理由來說服對方,在學生不斷互相提問和解答的過程中,知道了“鷸蚌相爭”,最后是“漁翁得利”的道理。這樣的對話過程就是文本回歸生活的快樂場景。
三、生成——有效對話提高閱讀效率
真正的課堂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具有很大的生成性。如教學《螳螂捕蟬》時,教師及時有效捕捉到課堂中生成的問題并進行提問,在學生讀懂了“吳王從少年告訴他的故事中明白,蟬、螳螂、黃雀,它們都只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的道理”的時候,順勢引導學生思考:“吳王恍然大悟后會和大臣們怎么說呢?”這個問題具有開放性,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說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師再問:吳王為什么會這么說呢?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就能體會到這個小故事蘊含的深刻道理:少年的小故事避免了一場關乎國家存亡的戰爭的大道理。因此,教師及時捕捉課堂上學生的各種反應,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引導學生基于文本對話,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為學生的自主發展留有適度的空間。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有效開展多重對話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愛好,學生主動參與自我體驗,才能感悟文本,感悟作者的創作目的,感悟作品的真諦,開辟對話教學新天地,達到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2]《小學語文有效教學》,孫素英,李英杰。張娜編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