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亞莉
摘?要: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本研究方法的學科。很多生物現象是通過實驗才能得以解釋,也存在著很多生物體結構也必須通過實驗觀察才能得以認識。可見,實驗教學的展開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文筆者以初中生物為切入點,對實驗教學的重要性展開分析。
關鍵詞:初中生物;實驗教學;興趣;習慣;能力
初中是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啟蒙階段,也是學生初步建立生物觀念的起始時期。但目前,實驗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這一學科還未完全引起教師的重視,并在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以“劃概念”的方式展開教學活動,導致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自然地以“機械記憶”為主。另一方面,教師雖然對這一學科有所重視,但對實驗教學活動展開的重要性還未形成清晰的認知,這就使得實驗教學不能積極有效地展開。為了改善這一現狀,教師對實驗教學的重要性進行研究是有必要的。本文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從“興趣、能力、習慣”等不同的方面對實驗教學的重要性進行分析。
一、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興趣是指個人積極認識、探究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為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從事學習活動,使教學活動得到進一步進展,這就需要教師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實驗活動最突出的作用是能夠推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發揮。因此,教師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不要牽著學生一步一步走,而是引導學生確定實驗的目標,并讓他們帶著目標去實驗、探究,以此充分發揮其能動作用,從而調動他們學習生物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種子呼吸時放出熱”的實驗教學中,筆者指導學生參與實驗前的基礎溫度測量,上課時再由學生讀出萌發種子的溫度,這樣的參與過程,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培養學生思考探索的能力
生物實驗活動的開展,能夠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使他們獲得學習生物的方法,以此提升他們的認知水平。尤其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因為他們剛接觸到生物實驗,對生物儀器、用具是第一次接觸,并且對使用方法一無所知。同時,初中生的好奇心強、自控力差,當做實驗時,注意力更加傾向于實驗儀器上,導致實驗操作活動難以進行。根據這一特點,教師主要采用模擬教學實驗方式進行。例如:在“植物的蒸騰作用”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認識到蒸騰現象,筆者指導學生觀察“植物能蒸騰水分”的實驗。其中,筆者運用課件展示“用塑料袋罩住枝葉并將袋口用繩捆住的盆栽植物”的實驗裝置,同時讓學生仔細觀察塑料袋外面有什么?以此啟發學生思考“小水珠是怎樣形成的?如果小水珠是由水蒸氣凝結的,這些水蒸氣從哪里來的?植物體內可能是什么構造”等問題,進而引起學生的探究。此外,上述實驗不僅使學生對蒸騰作用有了初步的認識,還為接下來“觀察葉片的結構”的實驗活動奠定基礎。
三、形成良好實驗操作的習慣
實驗活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中,每一步操作要求都較為規范。只有規范操作后,實驗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因此,在實驗教學中,首先,教師應放開學生的手、腳,給他們自主操作的空間,當實驗現象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則會引發學生的思考,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給予正確的引導,則可使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通過實驗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也能夠逐漸形成良好的實驗操作習慣,并塑造其自身嚴謹的思維意識。在每個探究性實驗活動開展的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每個實驗現象,并將實驗現象記錄下來,這樣能使實驗數據做到不重、不漏,從而探索出準確的實驗結果。
四、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驗操作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問題。可見,通過實驗教學活動的展開能夠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實驗不僅僅是單一的操作過程,還有假設、分析、歸納等過程,其包含著學生眾多思維的參與過程。因此,教師在實驗教學中,需要將這幾部分的思考空間留給學生,使他們經歷“猜想—操作—驗證—得出結論”等一系列的過程,進而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以“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為例,筆者首先提出問題,即: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嗎?以問題為導向,鼓勵學生對問題作出假設。在此之后,為了進一步驗證假設,筆者給學生一定的時間,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教材內容,設計實驗方案。在全班交流方案后,筆者指導學生利用“天竺葵、黑紙片、碘液”等實物開展對照實驗操作活動。最后,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記錄,歸納出“淀粉是光合作用下的產物”等結論。
綜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將趣味化的實驗展示在學生面前,既能夠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情緒,還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意識。此外,實驗作為一項較為嚴謹的操作過程,通過學生動手、動腦的行為,能夠幫助他們的多種感知覺、思維、想象等認知結構得到不斷完善,與此同時,使他們在掌握基本知識的情況下提升自我認知能力。
參考文獻:
[1]趙玉芬.初中生物實驗探究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探索[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6(13).
[2]陳毓華.初中生物實驗的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中旬,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