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燁

【摘 要】 目的:研究抗菌藥物在兒科臨床治療中的合理應用。方法:擇取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間收治的84例感染性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將所有患者均分成兩組,參考組和實驗組,參考組在不進行藥物指導的基礎上使用抗菌藥物治療,實驗組基于合理用藥指導的下使用抗菌藥物治療。觀察兩組患兒藥物治療效果。結果:通過治療,實驗組患兒治療有效率顯著優于參考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神經系統損害、胃腸道反應、發熱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參考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兒科臨床治療中合理應用抗菌藥物能夠提升臨床療效,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概率,因此必須保證該類藥物的合理使用,才能保證其效用。
【關鍵詞】 兒科;臨床治療;抗菌藥物;合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 R9 ? 【文獻標志碼】C ?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7-061-02 ?抗菌藥物對于多種細菌、微生物都具備良好的抑制作用和殺滅作用,由此,在臨床治療感染性疾病時,一般會選擇抗菌藥物治療,同時對于手術范圍大、手術時間長的治療也會采取該類藥物預防感染。伴隨該類藥物在外科病癥中的廣泛使用,逐漸出現了一些不良反應時間,特別是在兒童感染性疾病的應用中,由于兒童年齡普遍偏小,身體發育、器官發育尚未完全,機體免疫系統、器官功能相對脆弱,因此在應用抗菌藥物時容易發生不良反應,所以加強藥物應用研究十分必要。對此,本文擇取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間收治的84例感染性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抗菌藥物在兒科臨床治療中的合理應用。具體內容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間收治的84例感染性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將所有患者均分成兩組,參考組和實驗組。參考組42例患兒,男23例,女19例,年齡2-13歲,平均年齡(7.5±1.4)歲,病癥類型:病毒性心肌炎3例、支氣管哮喘12例、毛細支氣管炎10例、上呼吸道感染17例;實驗組42例患兒,男21例,女21例,年齡2-14歲,平均年齡(7.9±1.7)歲,病癥類型:病毒性心肌炎4例、支氣管哮喘11例、毛細支氣管炎12例、上呼吸道感染15例。聯系以上基礎資料對比可知,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癥類型等一般資料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參考組患兒在不進行藥物指導的基礎上使用抗菌藥物治療,不予以合理用藥指導以及護理干預。
實驗組基于合理用藥指導的下使用抗菌藥物治療,具體方法如下:其一,患兒入院予以詳細身體檢查,根據患者額病情采用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病癥治療方案;其二,對患兒身體素質進行評估,明確患兒器官弱點,然后根據患者藥物及其他不良反應、身體素質等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其三,以口服藥物作為最佳用奧途徑;其四,密切監測患兒生命體征變化,一旦出現藥物使用異常情況及時告知醫生處理,采取對癥治療措施[1]。
此外,在兩組患兒用藥前必須明確患兒家屬藥物過敏史以及患兒藥物過敏史,以免錯誤用藥耽誤治療和危機患兒生命安全。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療效評定:觀察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效果顯著:患兒臨床癥狀消失,恢復良好;有效:患兒臨床癥狀有所好轉;無效:患兒臨床癥狀未緩解甚至加重。治療有效率=(效果顯著+有效)/例數×100%。
1.3 統計學分析 本文研究展開數據分析選用統計學軟件,數據分析使用SPSS 13.0版本,計量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使用t檢測;檢驗使用χ2;數據分析P值如果小于0.05,則說明符合統計學意義[2]。
2 結果
通過治療,實驗組患兒治療有效率顯著優于參考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患兒神經系統損害、胃腸道反應、發熱等不良反應分別出現0例、1例、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14%;參考組患兒神經系統損害、胃腸道反應、發熱等不良反應分別出現2例、3例、5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3.81%。兩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兒童感染性疾病選擇抗菌藥物治療能夠獲得顯著的臨床療效,但是在藥物治療期間如果發生不合理用藥時間,則會增加患兒發生不良反應的改了,會使患兒出現肝腎損害、發熱、過敏反應、驚厥等情況,嚴重的甚至會發生過敏性休克。因此,聯系患兒身心狀況科學合理的選用抗菌藥物具有重要意義,基于為患兒選擇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用藥,合理選擇用法用量和給藥途徑,保證藥物使用安全性,才能夠保證療效。
兒童抗菌藥物的使用中不合理用藥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①藥物選擇不當:處于生長發育階段的患兒,存在敏感的藥物反應,所以,具有極高的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改了。如果選擇并使用了不合適的抗菌藥物,必然會嚴重影響患兒身心健康。②頻繁使用抗菌藥物:呼吸道感染是常見的兒童感染性疾病,而病毒感染發生繼發細菌感染的概率偏低,所以,一旦過度使用抗菌藥物,不利于控制病情。③治療前未核對過敏史[3]。
根據本文研究表明:通過治療,實驗組患兒治療有效率顯著優于參考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神經系統損害、胃腸道反應、發熱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參考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兒科臨床治療中抗菌藥物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特別是對于感染性病癥,能夠發揮提升療效和預防的作用,但是不合理使用亦會誘發各種不良反應,影響患兒恢復。所以,嚴格選擇藥物,合理用藥指導非常必要,由此才能保證藥品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才能夠藥到病除,提升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牛愛玲. 抗菌藥物在兒科臨床治療中的合理應用研究[J]. 心理月刊,2018(08):224.
[2] 劉雅男,姜鑫. 抗菌藥物在兒科臨床治療中的合理應用[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05):144.
[3] 劉瑛. 抗菌藥物在兒科臨床治療中的合理應用分析[J]. 基層醫學論壇,2018,22(17):2413-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