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明旺
摘要:中學生要提高自己公共參與的素養,有序地參與政治生活,不僅要了解相關的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要主動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民主決策是公共參與的重要途徑之一,中學生應在掌握民主決策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積極地參與民主決策,這樣不僅能提高自己的實際本領,還服務了社會。
關鍵詞:公共參與 ?民主決策 ?知識 ?技能 ?實踐
根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公共參與的解釋,我國公民的公共參與,就是合理、合法地參與公共事務,勇于社會擔當,作為國家的主人,積極、有序地行使自己的政治權利。意氣風發的中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棟梁,要想有序地參與公共事務,必須要有良好的公共參與素養。那么,中學生如何才能擁有良好的公共參與素養呢?本文就以《民主決策:作出最佳選擇》為例,談談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第一步,中學生要了解參與民主決策的知識
中學生要想有序地參與民主決策,就必須要系統地了解有關民主決策方面的內容知識。首先,學生要知道什么樣的決策才是民主決策。所謂民主決策,就是通過一定的程序、方式和規則,面向社會和廣大人民群眾,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最后為制定符合本地方實際、遵循事物發展規律的決策而作出的制度要求和程序設定。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概念,可以組織學生對教材中的漫畫和兩種觀點進行討論,通過討論,讓學生感性地認識到,民主決策就是公民參與的決策。其次,學生要知道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幾種途徑。我國公民主要有間接參與和直接參與兩種途徑。所謂間接參與民主決策,也就是公民不是自己直接進行決策,而是由自己選出的代表進入決策機關進行決策,由于代表是人民選出的,代表人民的意愿,因此這種決策也是民主決策,有利于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公民直接參與民主決策的意義也很重大,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通過專家咨詢制度來提高決策的科學性,通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來增強決策的民主性,通過社會聽證制度來完善民主決策,還可以通過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來彌補決策方面的不足,等等。
這些知識總的來說比較簡單,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在課本里就可以直接找到。但是,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對以下幾種公民政治參與的方式進行比較。第一,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不同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前者一般是在作出決策前,來征求廣大人民的意見,是自下而上的一個過程。后者一般是已經作出決策的草案,決策者自上而下地發布草案,傾聽人民的呼聲和建議。第二,對信訪制度和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的比較。盡管兩者都有采取打電話、電子郵件等方式,但是前者的目的是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屬于民主決策,后者則是針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中的不足提出批評、建議,屬于民主監督。第三,對社會聽證制度與監督聽證會的比較。前者召開聽證會的目的主要是讓公民發現決策者擬定的方案是否存在問題,若存在,給其提出更好的解決辦法。后者的目的是了解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工作做得如何,為聽取人民群眾就工作不足之處提出批評和建議而召開聽證會。
第二步,中學生要掌握參與民主決策的技能
擁有知識不等于就擁有了技能,掌握必要的參與技能是實現有效參與民主決策的關鍵一步。2017年新課標對思想政治活動型學科課程的定位,為中學生在思想政治課堂上模擬公共參與活動提供了鍛煉技能的場所。如在思想政治課堂上可以模擬公民參與民主選舉,模擬人大代表關于議案的撰寫,模擬政協委員參政議政,模擬村民參與民主管理等。通過開展以上這些模擬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進行公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角色的體驗,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公共參與的技能水平。當然,在教室里模擬一些政治參與活動和社會實際情況不一樣,具有理想化色彩。即使如此,在進行民主決策的模擬活動時,至少還是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活動開展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確定好活動的主題后,再根據主題收集相關的材料,然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制定一個活動方案。其次,要把握活動的立場。在活動主題的選擇上,可能會涉及一些社會不公正的問題,但活動的最終結果傳遞的一定要是正能量的。所以盡管是模擬活動,但學生在表達自己的意愿時,也不能只行使自己的權利,還要履行應盡的義務。教師在活動的政治方向上一定要把好舵,可以讓學生發表不同的觀點,但不能出現原則性問題。再次,活動要有針對性,盡量選取學生身邊的事作為活動的主題,如班級事務或學校事務等。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有助于提高活動的最終效果。
例如,可以在班級模擬一次關于學校收費問題的聽證會,這應該是學生比較關心和感興趣的一個主題。不過要想使這次活動取得成功,在這里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要做好聽證會的程序準備工作。一般來講,模擬聽證會的步驟是:確定本次聽證會的主題→將全班按要求分組,分別扮演需要的角色→每小組分別準備自己的材料→各小組代表發言→主持人最后總結。其次,要確定聽證會所要邀請的代表。應邀的代表,其利益應該和學校收費問題相關。如果從這個角度去考慮,那么應該邀請以下幾個方面的代表:教育局工作人員代表,他們應就本地教育資源的現狀,對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作出說明;學生家長代表,這些家長的選擇,應該是來自不同的社會群體,他們可以從家庭經濟狀況、對學校的期望等角度發表自己的觀點;學校方面代表,他們主要是從學校的管理等角度發表意見。除此之外,還應該邀請的代表有:人大代表,因為人大代表是由人民選舉產生的,理應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對關系到人民利益的一些不合理的現狀發表意見,提出批評和建議;專家學者,因為專家學者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以及相關信息等來作出科學的決策;新聞媒體,因為這可以提高決策的透明度。最后,保證聽證會效果應采取的一些舉措。如教育主管部門自身不宜主持聽證會,各方面的代表人數比例要科學、合理,等等。
第三步,中學生要投身于參與民主決策的實踐
認識的最終目的是用來指導實踐。因此,無論對民主決策知識的掌握,還是對民主決策技能的獲取,最終的目的都是投身于參與民主決策的實踐。可是,中學生能夠通過哪些社會實踐活動來參與政治生活呢?根據2017年的新課程,社會實踐活動主要有開展志愿奉獻、進行專題采訪、深入社會調研、組織參觀走訪以及各種活動體驗等。如開展志愿奉獻活動,可以組織學生參與交通秩序的管理、公共衛生的保潔等;在專題采訪方面,可以聯系教育方面的專家學者,就高考改革發表他們的看法等;在社會調研方面,可以組織學生就家長對學校辦學滿意度的調查、人民生活幸福指數的調查等;在參觀走訪方面,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村委會或居委會,也可以參觀基層政府部門等。開展以上活動,就是要讓學生經過社會實踐的洗禮,提升自己公共參與的素養。
例如,在民主決策方面,中學生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首先,公民可以借助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積極參與民主決策。我們知道,人民的意愿是決策者進行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在還未作出決策之前,決策者一般會通過多種渠道來了解人民的意愿,公民就可以通過這種渠道積極地參與民主決策。例如,當所在地為創建文明城市,向廣大市民征求意見和建議,要求大家紛紛建言獻策時,作為中學生,我們就可以通過打電話或發電子郵件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為所在城市的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力。其次,公民可以借助于社會公示制度來參與民主決策。我們知道,公民具有對關系到公共利益相關決策的知情權。作為中學生,我們可以就自己所在地方的公示內容發表意見,提出建議。這樣不僅為社會做出了貢獻,而且提高了自己實踐的能力。最后,公民可以借助于社會聽證制度來參與民主決策。例如,可以組織部分學生參加自己所在地方的聽證會,身臨其境,回來之后寫感悟,升華對這一實踐活動的認識。
總之,中學生了解民主決策的知識,掌握民主決策的技能,并積極地投身于民主決策的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自己有序地參與政治生活,從而提高自己政治參與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