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如何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改革創新精神,在立德樹人、科技創新、服務國家需求等方面,謀劃和推動體現優勢與特色的發展道路,卓有成效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是各高校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目前,“雙一流”高校建設中,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務還做得不夠,千校一面的趨同化比較嚴重,深化教育改革創新不力,獎懲機制、目標考核、督察督辦等體制機制還有待完善。新時代需要以改革創新精神奮力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狠抓人才培養質量;堅持不懈走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高校發展之路;加強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完善高等教育評價體系的頂層設計。
【關鍵詞】高等教育改革;“雙一流”大學;改革創新;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20)04-0094-05
【作者】秦遠清,四川大學黨委辦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員,四川成都610065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①當今世界的競爭,是以科技和人才為核心的競爭。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近代以來,世界強國的崛起都伴隨著高等教育的創新發展和人才輩出。習近平指出:“教育強則國家強。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人新時代,我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者離不開教育這個“國之大計、黨之大計”③。尤其是高等教育中的一流大學,直接擔負著培養世界一流人才的重任。一流大學只有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使命,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才能造就一大批堪當時代大任、敢于創新和開拓的高素質人才,為中華民族復興提供堅實的基礎。
一、一流大學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
2016年12月7日,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提出“四個服務”的明確要求,即“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O。“黨中央作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戰略決策,就是要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②建設“雙一流”高校就是要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創新人才,走科技創新之路,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這也是高等教育特別是高水平大學的歷史使命。就人才培養而言,高等學校是人才培養高地,擔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時代使命。科技創新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首要動力。而科技創新,必須堅持“三個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對別的國家對我們“卡脖子”,“雙一流”高校一定要注重人才培養質量和科技創新,為國家分憂,扎根中國大地,瞄準世界前沿,主動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雙一流”高校應有的貢獻。
二、目前中國建設世界流大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建設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當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支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在堅守自身特色的基礎上,對標國內外高校的最高水平進行頂層設計,在人才培養質量、科技創新成果、原創性標志性學術貢獻、核心競爭指標等綜合辦學實力的一流水準上,凸顯具有中國特色的“雙一流”高校的世界水平。目前,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進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以改革創新精神正視問題,逐步改進。
一是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務做得不夠。具體而言,首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等各環節,把思政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等方面做得不夠。其次,習近平指出:“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③在培養教師具有強烈的使命意識、責任擔當和育人情懷,時刻牢記“四有好老師”等方面,做得不夠。最后,培養學生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包括勞動教育、理論學習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引導學生把文章寫在中國大地上還不夠充分,科技創新轉化為生產力有待加強。
二是辦學特色不鮮明,千校一面,趨同化比較嚴重,在充分發揮辦學自主權方面做得不夠。些高校只顧跟著考核評價等指揮棒走,迎評、迎檢較多,立足本校資源優勢和特色路徑有待增強。如何扎根中國大地,立足自我創新,持之以恒地深耕細作還需要進一步努力。
三是推進教育改革創新不力,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缺乏啃硬骨頭精神些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缺乏實效,科技管理和政策協調發展滯后,科技評價體系有待完善。具體而言,些高校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鼓勵科研人員坐冷板凳的政策機制沒有充分建立和完善,科研人員開展原創性科技創新的主動性、積極I性尚未充分激發,基礎科學研究短板突出。通過院系設置、學科和專業優化調整,及時對接國家發展戰略、重大需求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作為還不夠。部分高校內部機構的拆、并、增、減等改革科學性不足,機關部門工作方式單一和程序僵化,部門職責邊界不清,有的疊加重復(多頭管理),還有的則是空檔(無人管)。這些都需要高校堅定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破除障礙,深人推進改革創新,實現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四是獎懲機制、目標考核、督察督辦等體制機制有待完善。通過創新考核辦法,考準考實,薪酬激勵,督察督辦,貫徹落實學校的決策部署,努力推進師資隊伍建設,促進人才培養,才能為“雙一流”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和可靠保障。目前一些高校的考核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優化。從教育管理理論和實踐的關系來看,不斷優化考核評價辦法,嚴格執行獎懲政策舉措,將成為推動“雙一流”建設的有力抓手,有利于激勵廣大師生干事創業的精氣神,促進良好學風的持續好轉,引導“雙一流”建設持續健康發展。
三、改革創新,奮力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
針對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進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要通過深化教育改革創新,為高校事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新動力。習近平指出,“繼續大力推動教育改革發展,使我國教育越辦越好”,“教育改革要堅持文化自信,好的經驗要堅持,不足的要補齊”。②對于每一所“雙一流”高校來說,與時俱進的戰略思維尤為重要,必須結合各自發展戰略做好頂層設計。要堅持立德樹人為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務,加強黨對高校工作的全面領導,破除制約教育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優化學科專業設置,鼓勵多途徑、多思路、多手段搞好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聚焦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建立和完善激勵競爭機制,用改革創新精神不斷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
(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狠抓人才培養質量
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習近平指出:“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①新時代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四個服務”,扎根中國大地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強化理想信念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從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方面不斷強化,引導青年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二要扎根中國大地,大力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擔當精神。第三,特別要抓好思政教育,細化并落實加強思政教師隊伍建設、思政課程建設以及課程思政的創新舉措,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堅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真正做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這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也是黨和國家交給高等學校特別是一流大學的時代課題。科學無國界,創新無國界,大學及大學生、大學教師則有自己的國家。廣大師生必須具有服務、報效國家的意識自覺和情懷,這是建設一流大學的最基本標準。要真抓實干努力培養創新人才,將人才培養質量要求落實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例如,要求院士、長江學者等知名教授給本科生上課,指導、帶領大學生成長,舉辦大講堂和各類創新型項目,讓本科生盡量提前進入教師的科研團隊參加課題,多角度、多方位擴展學生視野,激發學生的學術研究熱情,為學生提升專業認知、培養科研能力提供更多平臺。
(二)堅持不懈走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高校發展之路
“雙一流”高校不僅要樹立大格局和開放思維,從全球視野確立自我的世界坐標,還要堅持中國特色,堅持自我特色,立足本土,就辦學理念、自我風格、發展路徑、體制機制等方面深入研究,做好發展藍圖的頂層設計。同時,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精神培養等方面,要拿出行動計劃、方案、舉措,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代接著一代干,持之以恒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要努力辦出自己的特色,多出人才,多出大師、多出科學家,多出行業領軍人物。屠呦呦多年艱苦奮斗、執著地進行科學研究,圍繞國家需求,克服困難、一絲不茍,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黃旭華隱姓埋名幾十年,為我國核潛艇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攻克難關,三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地努力,最后研制出核潛艇。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也需要具備這樣堅持不懈的毅力。關鍵是要找準優勢,定位準確,堅持特色,做好頂層設計,堅持到底,一定能建設成中國特色的世界超一流水準的大學。
(三)加強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治理體系不順,治理能力不高,嚴重影響高校的發展和運轉效率。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設。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和內部管理對于提高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至關重要。建設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需要與時俱進,制定適應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需要的發展戰略以及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分階段一步一步加油千。同時,在充分深人基層調研的基礎上,要調整和完善政策制定程序,加強決策落地督查督辦,改革高校體制機制,不斷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改革。要根據自己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總體要求,優化程序設計,明確新形勢下的發展任務。時移事異,世異時移。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使命,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重點,沒有永久不變的工作職責、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改革創新就是要傳承和創造,面對新時代新使命,無論是機構設置、學科優化、院系調整等,始終圍繞目標,有政策、有舉措、有辦法,連續但不僵化地持續推進高校各方面改革創新。
(四)完善高等教育評價體系的頂層設計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①切實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需要進一步優化科研評價體系、學術評價體系和政策標準,鼓勵和完善原創性積累和創新,包容創新失敗,客觀評價和支持科研人員潛心開展具有原創價值的自由探索,并鼓勵、引導他們與國家重大需求結合起來,激發大學教師的創新活力,不斷拓展科技前沿研究。要鼓勵大家始終圍繞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注重實績實效,從提升創新精神、豐富創新手段和優化方式方法上,從提升大學生學習能力上,從積淀積累學術成果與促進人才成長上加以探索和考慮,建立有利于培養教師、學生隊伍創新精神的評價和考核體系,防止為考核而考核。科技走原始創新之路,才能真正解決“卡脖子”問題。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力度,從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基礎研究、大平臺建設、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等方面,都有許多改革創新之舉,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加大了財政投入。“雙一流”高校一定要花大力氣勇于自我革命,以改革創新精神破解發展瓶頸,激發自身內部的學術活力、管理效能、創新能力,開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改革,努力建成具有獨特優勢的世界一流大學。
(責任編輯付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