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喜鋒
摘 要:博物館以文物為基礎舉辦展覽,最終目的在于得到觀眾對文物價值的認同,從而實現教育的目的。文章從認知學的角度分析觀眾對文物價值認識出現偏差的原因,提出策展人在“人”與“物”之間建立有效、順暢的溝通渠道的前提條件和方法。
關鍵詞:博物館觀眾;文物價值;認知;闡釋
1 觀眾對文物價值認同產生偏差的原因
“文物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是國家寶貴的科學文化財富。”①博物館以文物為基礎舉辦各種陳列和展覽,其最終目的在于取得觀眾對文物價值的認同,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相對于歷史和科學價值,文物的藝術價值更容易得到觀眾的認同。藝術類的展覽往往聚焦于展品本身的美,弱化其功能及社會意義,強調器物的欣賞快感。而對于一個不以單純傳達文物藝術價值為目的的展覽而言,必定包含許多藝術價值不太高的展品。這種情況下,展覽策劃者希望觀眾認同的是文物背后更具隱蔽性和抽象性的歷史或科學價值而非藝術價值。
根據認知學的規律我們知道,觀眾對文物價值的認知是根據自己已經具備的知識和經驗來進行的。比如古代銅鏡,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資料可知,銅鏡在古代并不是一個普通的平民能用得起的物件,其除了可以照物拂面外,還具有禮物信物、娛樂說教、辟邪降魔、祭祀天地等功能,并且還產生了相應的職業—“磨鏡”。但是在缺乏相應知識架構的觀眾眼中,其材質的經濟價值不如金銀,藝術性比不上青銅禮器和玉器,且出土數量也較多,因此會想當然地認為銅鏡在古代只是一種普通的生活用品,這樣就產生了價值認同偏差。
日本著名博物館學家鶴田總一郎曾提出:“在博物館范疇中,‘人與‘物從更深一層次意義上講是分指兩種不同文化歷史背景下的文化載體。‘人是指承載著現、當代文明的精神文化載體。‘物則是指承載傳統文化和作為文化見證的物質文化載體。”②這就意味著,觀眾與文物的對話,實質上就是兩種文化載體的交流—現代文化的載體對傳統文化載體實現理解和傳承的交流。因此,策展人需要對文物進行必要的釋讀,讓觀眾通過展品了解背后的人和古代社會,溝通歷史、當下與未來。
2 闡釋:架起“人”與“物”溝通的橋梁
一個成功的展覽是以契合公眾心理需求為基礎,建立有效、順暢的溝通渠道,在博物館提供的權威知識與社會大眾的認知局限之間搭建理解的橋梁,以實現“熟悉”與“陌生”之間的對話。展覽策劃人員有三個方面的工作要做。
2.1 加強對“物”的研究
“打鐵還需自身硬”,策展人要對展品本身有非常深入的研究,才能根據展覽主題將文物的價值信息深入淺出地傳達給觀眾。
對于博物館藏品應該進行哪些方面的研究,國內許多學者都進行過探討,比如宋向光將藏品信息分為自我、歷史、現實三個主層面;曹兵武將其分為本體信息、功能性信息、歷史或者社會性信息及博物館化信息四個層面;嚴建強將物的內涵抽象出三個層次的信息,即本體、衍生與流轉。但無論如何,我們應當將更多精力集中在與器物的制作、使用、流傳有關的人的活動,以及相關人的生平、技能、審美、信仰、社會環境等情況,將實物置于社會和人的發展的情境中,透物見人。這就需要博物館工作人員對器物進行多學科、多角度的深入研究。
但是目前國內許多展覽對展品的研究領域僅限于考古、歷史學科,缺乏其他學科角度的解讀,很難讓觀眾看到一個多維度、內容充實的展品釋讀,同時也造成了展覽趣味性不足。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對考古工作人員來說,在發掘伊始就應當樹立為展覽儲備信息的意識,運用多種科技手段和學科方法盡量詳細地記錄考古過程,盡可能全面地揭示信息。其次,對博物館而言,應當積極與高校或其他科研單位合作,對館藏品進行聯合研究。甚至可以借助發展智慧博物館的契機,將文物的高清圖片、基本信息及現有研究成果與公眾共享,鼓勵公眾對文物進行研究并上傳,與博物館進行互動,拓寬文物的研究維度。
2.2 加強對“人”的研究
對“人”的研究就是要認識展覽受眾是什么樣的人,有怎樣的期待與訴求,他們的認知心理與學習行為有什么樣的特點?我們對受眾的認識越充分,展品價值的傳播就越具針對性、越有效。
首先,博物館工作人員要更新自己的理念,切實認識到“人與物并重”的重要性,改變自說自話的狀態,樹立主動從觀眾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其次,對觀眾的研究方法要多樣化,研究內容多維化。我們不應當滿足于觀眾滿意度檢查,而要綜合運用文獻法、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等方法,對觀眾進行人口學、心理學、行為學方面的綜合研究,并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大數據,最終建立一套有效的觀眾評估指標體系。最后,改變重調查輕分析的現狀,讓觀眾研究切實為博物館工作提供指導作用。總之,策展人需要在知識生產和大眾需求之間找到平衡點,既不能把觀眾當成傻瓜,也不能居高臨下地灌輸。
2.3 展品釋讀方式多樣化
造成文物價值認同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環境的改變,因此要實現觀眾對文物價值的認同,要么尋找兩種文化的契合點,也就是將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相聯系;要么讓觀眾在古代文化環境中來理解文物的價值。其方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體驗法。體是體味,驗是驗證,都有親身經歷、親自查證的意思,人們由此獲得的經歷會深深地埋藏在腦海中。體驗式展示設計通過一系列交互式的靜態與動態的展示方式,全方位調動觀眾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與展示內容、與其他觀眾之間進行相互溝通,在輕松愉快的狀態下吸收展示信息。這種方法在科技類博物館和兒童博物館中運用較多。
第二,提供語境法。在文章中,語境是指語言的環境,只有在充分了解語境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把握某句話的意思。具體到展覽中,語境法是指為觀眾提供文物所在年代的文化背景,讓觀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去理解文物的價值。比如,要讓觀眾理解石刀的文化價值,展覽設計者就需要向觀眾提供當時的背景信息,比如石刀的用途、用法、使用石刀的人的級別、石刀數量與等級或財富的關系等。
第三,聯想類比法。即將文物所處年代的情況與現代社會進行類比。比如,對于對古代青銅禮器不甚了解的普通觀眾而言,說明牌上孤零零的生僻字是毫無意義的,這時候將其與現代飲食器進行類比就容易理解多了。
第四,情感共鳴法。“博物館的情感內涵是博物館文物特有的精神特征。西方博物館界1981年出版的《博物館、成人和人文科學》論文集中,有的作者提出博物館陳列要更能‘激動人心。1992年胡泊·格林希爾提出‘非理性陳列的概念。”①由此可見,情感共鳴法也是促使觀眾認同文物價值的好方法。因此,展覽設計者就要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
3 結語
總之,在博物館展覽中,觀眾對文物價值的認同程度越深,博物館的教育目的就實現得越徹底。因此,策展人員有必要認真研究造成觀眾對文物價值認同偏差的原因,并采取對應的措施來“糾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觀眾在博物館展廳中流連忘返。
參考文獻
[1]宋向光.博物館藏品的意義:社會行為的物化[J].中國博物館,1997(3):17-23.
[2]曹兵武.作為媒介的博物館—一個后新博物館學的初步框架[J].中國博物館,2016(1):77-82.
[3]周婧景,嚴建強.闡釋系統:一種強化博物館展覽傳播效應的新探索[J].東南文化,2016(2):119-128.
[4]沈辰,何鑒菲.“釋展”和“釋展人”—博物館展覽的文化闡釋和公眾體驗[J].博物院,2017(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