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碧君 湯春玲



摘要:當前,新型城鎮化已然成為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通過建立評價指標體系,進而測度某一地區的新型城鎮化水平,以及對該地區的城鎮化水平進行綜合評價,最終對提高該地區的城鎮化質量有重要作用。近年來,湖南省的長株潭地區對提高湖南省的各方面實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長株潭地區的推動力,進而使得湖南省各方面綜合實力均得以加強。本文在結合新型城鎮化相關概念以及考慮到長株潭地區的實際情況下,從五個方面構建了新型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對長株潭各區縣2018年的樣本數據進行研究,最終給出2018年度綜合評分。
關鍵詞:長株潭;因子分析;新型城鎮化
中圖分類號:F062.9 ?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2096-3157(2020)20-0109-03
城鎮化除了對公共設施比較重視之外,環境的宜居度也是城鎮化需要注重的要點,畢竟在某種程度上環境也可以提供周圍民眾的幸福感。國內學者曾偉等[1]把實現現代化的五個指標放在武漢市的新型城鎮化里進行研究,發現在不同的時期,城鎮化有不同的發展趨勢;張春玲等[2]在對河北省縣份構建體系研究時發現省內的城鄉發展主要受歷史、政治、經濟等影響;熊湘輝等[3]發現城鎮化發展主要是靠政府推行的政策來進行前進;朱鵬華等[4]認為如果一個地區的城鎮化發展勢頭減弱,那么一定是人口和土地在急劇擴張。而國外的學者則有以下的發現:Cobbinah P B等[5]發現一個地區的歷史發展會影響現在城鎮化的發展狀況;Dadi D等[6]在走訪杜克姆城市時發現,工業和基礎設施的發展是土地用途變化的主要動力。作為湖南省經濟最發達的區域,長株潭地區掌握著全省生產總值的2/5,在2018年年底,城鎮化率達到了70%以上。目前湖南城鎮化已經處于一個以發展質量為主相對成熟的時期。
一、 新型城鎮化的概況
1.新型城鎮化的內涵。新型城鎮化作為黨的十八大重大國家戰略,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主要是指城鄉一體化、生態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在新型城鎮化發展下,城市和城鎮及新型農村社區相互促進相互提高協調發展,不僅要對經濟建設的全面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同時也要側重于減少資源的消耗,還可以達到保護環境的效果,這才真正做到了和諧發展[7]。
2.新型城鎮化的特點。作為注重農村發展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它在發展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即關注農民最根本的利益,關注糧食健康發展,對城鄉的基礎設施進行完善。具體來說有以下特點:(1)城鄉統籌發展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改變了以往農村與城鎮分裂的體制,這樣的新體制可以使兩者得到結合;新型城鎮化會根據城鎮和農村的特點,鼓勵發展適合各自的企業,但是又使得兩地的產業產生依賴程度;而且會在發展產業的過程中調整兩地的企業空間,進一步促進城鄉之間的合作和競爭[8]。(2)打破二元制度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制度創新,已然成為了我國現階段面臨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這種創新是指圍繞城鎮規劃方面的管理制度而進行的創新,涉及范圍非常廣,其中不僅關系到社會和文化部門,同時與教育和環境也頗有關聯。解決這些問題都要在已有的相關制度基礎上,突破舊的制度并加以創新。(3)現代高效的城鎮化。在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道路中,環境生態化、經濟效率化、產業升級化一直都被尤其重視。然而工業化與城鎮化有所不同,城鎮化發展隨之而來的是人口的集中,而工業化的發展能夠讓人口集中變得深度化,很多規模較大的工業化的實現,都離不開城鎮化的發展。由于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導致工業和貿易集中于城鎮中心,這樣會大力吸引部分農村人口逐漸向城鎮轉移,從而使得城鎮化發展的得以進一步提升。由于新型城鎮化自身的集約高效的發展方式,使得它與工業化一直可以相互促進,最終加速城鎮化的步伐[9]。
二、新型城鎮化指標體系的建立
本著遵循科學系統以及代表性的原則[3,10],結合湖南省當前的發展,把握城鎮化發展明顯的特征,從經濟發展現狀、生活水平等五個方面,設置了如下12個指標對長株潭城鎮化的發展質量進行評價(見表1)。
1.經濟指標。經濟發展作為城鎮化發展的基礎,起著相當大的作用,因此我們從人均產值、收入、消費等方面進行評價,因而選取了第二產業占GDP比重、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和人均地方財政收入。
2.社會基礎設施指標。新型城鎮化主要是以人為本,并最終要實現和諧社會發展,那么一些社會保障和基礎設施也會相應得到完善,因此社會指標主要選取有醫保覆蓋率、每千人擁有床位數和居民自有現住房面積。
3.人口與土地指標。當前的人口流動趨勢就是向城市集中,這樣導致城市人口規模急劇增加,所以人口的密集程度對城市化也有一定的意義。
4.生活標準。當經濟發展繁榮時,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會相應的改變,所以這一指標也能體現城鎮化進程。
5.統籌指標。為測度城鄉協調水平,打算引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全體居民總收入之比進行評價[11]。
我們首先要將所獲取的數據標準化處理,然后把這些數據變換成為無量綱數據,最后把各組數據綜合處理。具體方法采用標準分數法,用單個指標減去平均數再除以標準差,公式表示為Z=(x-μ)/σ,其中x為單個指標值,μ為平均數,σ為標準差。用SPSS軟件操作結果見表2。
三、長株潭新型城鎮化水平測度
1.數據來源。
選取長株潭21個區縣為樣本,數據來源于各市州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從而進行因子分析。
根據建立的指標體系,具體選取12個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后,結果如表3所示。
分析表中數據可知,KMO值為0.742,檢驗統計量大于 0.5,所以檢驗計量值已經符合要求。Bartlett顯著性小于0.05,說明以上選取的指標能夠進行因子分析方法。
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出來的數據代表變量對公因子的依賴程度,我們可以看出絕大部分數據超過 0.8,說明這些變量提取的合理性。接下來將旋轉以后的矩陣數值指標分為3類,并以此命名,可以得到含義解釋見表4。
由表4可得,第一個主因子在居民自有現住房面積、每千人醫院床位數、城鎮人口占比、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費支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全體居民總收入之比這7個指標主要是反映社會保障水平的因素,可以命名為社會保障水平因子。
第二個主因子第二產業占GDP比重和第三產業占GDP比重上的載荷較大,這2個指標。可以命名為經濟發展水平因子。
第三個主因子在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城鎮人均建成區面積、恩格爾系數比重上的載荷較大,這3個指標主要反映長株潭地區的生活水平。可以命名為生活水平及人口土地因子。
根據各個主因子分數,得到各個主成分表達式,進一步計算長株潭地區各區縣分別在各個主因子的不同分值(表5)。
2.因子分析結果解析。
通過因子分析得出的結果,得到了長株潭城市群的區縣因子排名(表5)。其中株洲市以及湘潭市的新型城鎮化水平較高,我們不難看出,株洲縣、茶陵縣以及炎陵縣得分相對較高,說明它們已經進入城鎮化水平的穩定發展階段。在分析2018年的整個年份中,長株潭三個地區內部的縣區發展就存在著不平衡的狀態,整體來看,湘潭的經濟與一些資源的利用率最高,其次是株洲,最后是長沙市。但是翻閱年鑒查閱資料時發現,長沙是這個城市帶中經濟發展最快也是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尤其是長沙的芙蓉區只有城鎮人口,而且長沙市的整個發展在早些年就已經趨于城市化的水平了,而作為長株潭地區的另外兩個城市則是在成立了經濟帶之后才快速發展起來的,并且可以看出湘潭的發展速度要明顯快于株洲的發展力度,并且湘潭整個的物資利用率就要比湘潭的好一些。縱觀株洲的整個發展分析,它的資源 利用極度不平衡,雖然株洲縣的發展是最好的,但是整體水平依然處于落后的階段,在這個城鎮化處于加速擴張的階段,更要充分各方面的均衡發展。
四、長株潭地區發展提升路徑
在長株潭地區加快發展城鎮化的背景下,此次研究結果符合新型城鎮化的標準。為此,結合上文的分析與結論,提出以下四個觀點。
1.城鄉規劃統計管理。這個措施能夠使當地的產業布局合理,土地利用最大化,進而可以達到城市帶動鄉村發展的局面,提高當地的經濟水平[12]。
2.升級城市基礎設施。湘西和湘南一些地區基礎設施水平相對落后,這里常住的人口較多,必須對基礎設施加大投入,比如改善居民的醫療條件、教育水平,并同時改善生活用水等問題,會逐漸實現城市和鄉村的一體化。
3.大力推進生態城鎮化建設。在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基礎上,加大對企業排污的排查,增強治理大氣污染的力度,對城市垃圾進行分類處理,使各地區居民提高環保意識,保證環保思想與行動一致[13]。
4.重視縣域經濟發展。縣域的經濟在城鎮化的發展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除了使當地的就業情況上升,進而穩定當地局勢,還可以加速當前整體區域的經濟流通,盤活區域經濟。
有了以上優化建議,長株潭地區在發展新型城鎮化時就可以避免發展瓶頸,從而做到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曾偉,嚴思湘,田家華.基于因子分析的武漢市新型城鎮化質量評價[J].統計與決策,2019,(2):114~117.
[2]張春玲,杜麗娟,馬靖森.縣域新型城鎮化質量評價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9,40(1):102~108.
[3]熊湘輝,徐璋勇.中國新型城鎮化水平及動力因素測度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8,35(2):44~63.
[4]朱鵬華,劉學俠.新型城鎮化:基礎、問題與路徑[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7,21(1):114~122.
[5]Cobbinah P B,Aboagye H N.A Ghanaian Twist to Urban Sprawl[J].Land Use Policy,2017,(61):83~95.
[6]Dadi D,Azadi H,Senbeta F,et al.Urban sprawl and its impacts on land use change in Central Ethiopia[J].Urban Forestry Urban Greening,2016,16:132~141.[7]李樹琮.中國城市化與小城鎮發展[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1):3~5.
[8]楊長明.論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管理[J].城市觀察,2011,(5):88~94.
[9]徐林,曹紅華.從測度到引導:新型城鎮化的“星系”模型及其評價體系[J].公共管理學報,2014,11(1):65~74+140~141.
[10]衛言.四川省新型城鎮化水平及指標體系構建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2.
[11]孫雪,楊文香,何佳.新型城鎮化測評指標體系的建立研究[J].地下水,2012,(2).124~126.
[12]彭革.湖南省新型城鎮化與產業集群互動發展關系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6.
[13]趙紅.新型城鎮化的路徑分析——以泰安市為例[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 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1,(03):101~105.
作者簡介:
1.原碧君,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經濟與政策。
2.湯春玲,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農業經濟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