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彩虹
摘 要:提升政府機關執行力需要以決策科學民主為前提,以加強領導為重點,以提升素質能力為基礎,以順暢執行機制為關鍵,以優化執行環境為根本。
關鍵詞:政府機關;執行力;提升;對策
“執行力”一詞來源于工商管理領域,后被借鑒到政府管理領域。機關執行力作為政府執行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政府機關部門貫徹實施政府政策、決策、法令、戰略、計劃以及完成政府既定目標的能力和力量。它是政策目標轉化為行政效果的關鍵,是保持和增強政府公信力的法寶。可見,行政執行環節對于整個行政管理流程之重要。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提升機關執行力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機關執行力不足的表現
1.敷衍塞責,消極執行。由于作風散漫、紀律松弛,有些機關一旦遇到涉及多個職能部門的問題時,經常會相互推脫、循環往復、推磨轉圈。有些部門一碰到棘手問題,就束之高閣、高高掛起;有些領導解決問題,不是真抓實干、雷厲風行,而是推諉扯皮、遲疑不決。
2.墨守成規,教條執行。有些機關部門及其官員存在嚴重的經驗主義、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總是習慣于按部就班、因循守舊、照本宣科的工作方式,習慣于以會議、文件和講話等形式落實上級指示和要求。碰到新情況、新問題,不是積極思考、主動調研、問計于民,而是坐等上級有無指示命令、靜聽上層如何發布政策指令;不懂怎樣將上級精神要求與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的實際情況有機結合起來,不會提出切合本部門需要的執行方法;看問題、想辦法拘泥于僵化陳舊的條條框框,喜好效仿別人的經驗、外地的做法,缺乏突破陳規陋習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3.事倍功半,低效執行。有些機關部門在執行中難以做到令行禁止、反應遲緩。平時,不注意研究執行工作思路,不認真分析執行中的重點難點問題,不深刻剖析執行中的主次矛盾,導致工作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抓不住中心和重點,造成執行制度措施朝令夕改、抓住芝麻丟掉西瓜、東一榔頭西一棒,結果是整天忙得天昏地暗,卻不見有任何工作成效。
4.政令不暢,隨意執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是政令不暢的主要表現。有些部門對不符合自身利益要求的政策、制度和法規,執行過程中就消極應付甚至抵制。主要表現為拈輕怕重,有利就爭,有難就繞,有責就推,有名就上,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稍有不滿就工作擱淺,等等。還有些部門在執行國家或上級重大政策時,故意增加一些原本沒有但是符合部門自身利益的規定,甚至用“土政策”替換國家政策,造成政策走樣。
5.陽奉陰違,拒不執行。一些政府機關和部門對于上級領導機關和部門的指示和要求,有的熟視無睹、無動于衷、充耳不聞,有的不回應、不檢查、不落實、不在乎,有的陽奉陰違、表里不一,有的當面說好、背后“放炮”,嚴重影響了上級政府部門的威信。
6.漠視民權,違法執行。有些領導出于對部門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需要,漠視民權民利,敲詐勒索、刁難用戶。有的巧立名目,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有的弄虛作假,以劣充好、坑騙群眾;有的不講原則,公事私辦,態度粗暴,蠻不講理,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形象。
二、機關執行力不足的成因
上述政府機關執行中的不合拍、不協調、不和諧現象和“不作為”、“無作為”、“亂作為”問題,不僅使得機關部門的形式主義、本位主義和官僚主義等作風有積重難返之勢,而且嚴重敗壞了黨風、政風和民風。造成機關執行力不足的原因,概而言之,主要源于下列因素:
機關隊伍素質不高。機關執行力不足,與公務人員的低下素質有著直接關系。首先是思想觀念上缺乏全局意識,行動上不能與上級重大決策部署相統一,部門之間推諉扯皮,甚至有少數部門領導認為,執行是下級、下屬的工作,與本部門、本人無關,因而重布置、輕執行。其次是工作人員態度不端正,對崗位職責認知存在偏頗,缺乏服務意識、敬業精神,消極怠工;工作責任心不強、標準不高、要求不嚴。再次是能力欠缺,一些機關人員的業務知識和技能無法適應現代社會和服務型政府發展的需要,對機關工作流程和工作節奏缺乏了解,適應慢,難以在短期內勝任規范化、科學化、精細化的機關管理要求。還有的機關人員在工作中缺乏溝通協調能力,管理水平有限,行動力、創新力亟待提高。
政策理解上發生偏差。機關執行力是否有效,是否保持正確的方向,能否保持強勁的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執行部門和人員對于政策、決策的正確認識與理解。在實際工作中,一旦機關部門對于上級政策決策的認識與理解發生偏差,就會發生執行缺位、錯位、越位等問題。有的部門不是用全面的、發展的、動態的眼光來制定執行策略,而是消極地、機械地、片面地、盲目地執行;有的部門僅從本單位、本部門的需求出發,去認識和理解政策的宗旨和意圖;有的部門在分解執行任務時發生差錯,導致執行方向錯誤、執行效果失控,等等。
機關運行機制不順。機關運行機制不順暢,是導致執行力存在問題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現為機關運行機制中縱向層次過多,橫向結構不合理。在一些機關內部,由于崗位職責不明晰、工作流程不科學、規章制度不健全等問題,常常導致機構重疊、人浮于事、成本高昂而效益低下等問題。一些機關部門之間由于上、下、左、右、內、外關系不順,職責不清,導致單干獨斗、互不配合、相互拆臺等不合拍、不協調、不和諧現象,造成信息傳遞受阻、監管不到位等問題,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政策、法規和制度執行的時效性和有效性。
執行監控機制不健全。由于聽證制度、監督體系、績效考評體系、問責制度等監控機制尚不健全,致使政策執行嚴重缺乏公正性、透明性和監督性,進而影響了執行效力。
三、提升政府機關執行力的對策思考
提升政府機關執行力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從宏觀到微觀,從體制到機制,從決策到執行,從效率到效益的方方面面。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提升政府機關執行力要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科學民主決策是前提。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是確保政策執行合法、公平、公正、順暢和高效的前提條件。科學決策,是指任何一項政策措施的出臺,包括制定正確的執行策略和執行計劃,事先都必須要經過充分咨詢、充分論證,注重決策的嚴肅性和延續性,才能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避免決策失誤、盲目決策;民主決策,是指任何一項政策措施的出臺,都要堅持走群眾路線,才能有合法性基礎。為此,政府重大決策的形成和執行,都要在察民情、聽民意、聚民智的基礎上,做到程序合法、過程公開、結果公正,才能提高決策執行的民主性、預見性、科學性和有效性。今后機關部門應樹立這樣的意識:凡是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凡是涉及重大公共財政支出的決策,都必須經過集體討論,充分評估論證,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法制部門的合法性審查等環節才能決策,確保各項決策符合本地特點、本地發展規律和群眾意愿。在決策和執行過程中,要增加透明度,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同時,進一步健全社會公示與聽證、專家咨詢、合法性審查、反饋糾偏和決策責任追究等制度,不斷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水平。
加強領導是重點。首先,部門領導班子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求真務實,具有敢于負責、與進俱進、勇于創新、善于學習、知難而進的精神和意志。其次,各政府部門及其領導要對職責范圍內的執行力建設負責,要親自過問、親自抓,分管領導也要負起直接領導責任。再次,將機關執行力建設職責進行層層分解,便于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最次,各部門之間要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上下聯動的執行力建設協調機制。
素質能力是基礎。機關工作人員作為執行主體,其素質能力直接關系到機關執行力的成效。提高機關執行力,應以公務員素質能力的提高為基礎。一是更新思想觀念,強化公務人員的公仆意識、責任意識、進取意識、效率意識、大局意識和服務意識,要求其有令則行、有禁則止,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崇高的使命感、以人為本的敬業精神和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和紀律性,誠實可靠,不搞形式主義。二是改進工作方式方法,要經常深入基層實際,進行調查研究,開拓思維、開闊眼界,提高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切實改進會風文風,盡量少開會、開短會,講短話、發短文,少給基層壓擔子,提高基層抓落實的積極性。三是摒棄機關中“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的衙門作風,促使機關人員切實樹立勤政為民的理念,切實以民為本,竭力履職盡責,樂于奉獻。四是全面提高公務人員的崗位業務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戰略思維和宏觀思考問題的能力,使其掌握新的執行技術、手段和藝術,提高執行能力。通過這些改進,推動機關在解決“浮躁、渙散”問題上有所突破,在解決干部“不作為”和“亂作為”問題上有新創舉,從而解決公務人員“素質不高、本領恐慌”等問題,打造一支想干事、善謀事、能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隊伍。
機制順暢是關鍵。暢通機關運行機制,是提高機關執行力的關鍵。要建立順暢、協調、高效的機關運行機制,一要通過行政體制改革,縮減行政執行層次,將政府組織扁平化,精簡機構和人員,合理設置橫向間的政府機構,優化和規范各機關部門職責。二要構建規范有效的政府執行流程,明確各管理層次、各崗位職能要求,各執行人員的職責范圍、薪酬水平和發展通道等。
執行環境是根本。執行環境對于機關執行力和機關效能的提升有著深遠影響。優良的機關執行環境主要涉及自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法制等方面。當前優化機關執行環境的重點,首先在于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這就需要在加強立法、完善法律法制體系的基礎上,形成遵法守法的社會共識,堅持依法行政,規范行政行為,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權責統一、高效便民、誠實守信;深入貫徹行政許可法,減少行政許可和審批事項,消除地區封鎖,打破行業壟斷,調動各種社會資源,促進公平競爭。其次在于培育良好的執行文化。不斷強化有關執行力的觀念、準則和規范,使其內化為執行人員的自覺意識和行為,形成優良高效的機關執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