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美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近年來各高校都在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活動,雖都開展的有聲有色,但不乏存在一些問題。本文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學生訪談等形式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索,并結合志愿服務專業契合度,實踐活動類型等探索增強高職學生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職學生;志愿服務;有效性
立德樹人是現階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而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是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有利于高職學生認清自我,實現自我價值,與將來的就業崗位完美對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志愿服務與“立德樹人”在實踐育人功能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成為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通過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學生可增強了解社會的能力,豐富課余文化生活,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新時代青年中落地生根。
一、高職學生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現狀
高職院校是以就業為導向,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應用型專門人才。學生志愿服務作為實踐活動的重要載體,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年來,各高職院校都在嚴格落實團市委、校團委活動要求,開展系列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務團隊,寒暑假期間在團市委和校黨委、校團委的號召下開展形式多樣的假期社會實踐,讓有志青年奉獻社會,服務他人,鍛煉自我。在這個過程中指導教師和志愿者團隊成員普遍受益成長較快。但由于高職院校的志愿服務起步較晚,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二、高職學生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存在的問題
1.對志愿服務實踐活動認識不到位,對志愿服務精神理解不夠。學生參與度不足且存在部分抱著好奇心試試看的心理隨波逐流參與的學生,還有一些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目的性較強:為加分,為成為學生干部,為評優選先等,動機不存,投入不夠,取得的效果也不令人滿意。
2.缺乏系統的組織管理和激勵機制,培訓不足。各院系沒有專人長期系統組織開展此項工作,缺乏長效機制,致使每次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準備動員不足,下發任務后多由輔導員組織開展,方案設計倉促,很多時候更注重形式,疲于完成任務。對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學生們多是整體評價,而忽略了對于學生志愿者個人的激勵。
3.覆蓋面不足,達不到整體育人效果和群體影響力。通過調查發現目前高職院校大多數同學只參與過班級組織的一些實踐活動,院校及社會大型的志愿服務、暑期社會實踐等只有少部分人有機會參與其中,達不到通過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幫助青年學生了解社情國情,進行全體愛國主義教育的育人功能。
4.高職學生志愿服務專業優勢發揮不足。沒能很好的把志愿服務和專業所學結合起來,做到學以致用,提高志愿服務專業化水平。多數志愿服務活動模式固定化,專業契合度較低,多為思想教育類(報告、講座,參觀博物館等),主要是通過紀念日,團委或院系組織的班團會宣傳學習,實踐類型多是衛生清掃、走訪老教師等,地點大多是校內或是社區公園。社會經濟類和科技創新類等能夠發揮學生專業特長,增強實際操作能力的活動類型微乎其微。而且志愿服務的形式化、表面化問題嚴重,難以傳承志愿服務精神。
三、志愿服務的重要育人功能
高職學生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是由學生自愿主動參與,以“互助、友愛、奉獻、進步、服務”等為口號,培育學生的志愿精神,提高學生綜合素養,達到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和助人自助的目的。通過參加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可以更好地讓青年學生深入社會、了解國情社情,感受國家的發展變化,從而堅定自己的理性信念,認識到青年人的使命擔當;同時在志愿服務實踐活動過程中可以磨練青年一代的意志,培養其團結合作、創新精神,鍛煉吃苦耐勞能力。志愿服務實踐活動與立德樹人可謂同向同行,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
四、增強高職學生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有效性的對策
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作為當前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育人載體。是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要把立德樹人貫穿于各級各類志愿服務實踐活動中,讓其成為幫助高職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為提高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有效性,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改進:
1.加強宣傳。強化學生對志愿服務實踐活動重要性認識。要對學生加強志愿服務社會實踐活動的宣傳力度。高職院校有關部門,如團委、院系學生會等部門通過微信公眾號、QQ群等媒體,開展專門的志愿服務講座報告,對志愿服務政策、志愿精神及服務技巧,優秀志愿者的典型事跡等進行宣傳,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樹立正確的動機。從對學生的社情國情教育,培養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出發營造積極向上并且濃郁的志愿服務文化氛圍。讓學生發自內心的喜歡和認同志愿服務事業,愿意參加各類志愿活動,在志愿服務實踐活動中服務他人,服務社會,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2.完善培訓機制。盡管大學生有參加志愿服務的積極性,但通過前期調查發現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學生的服務能力、水平和技巧明顯不足,以至于活動結束后自己從中收獲也不足。要提高高職學生志愿服務實效性需要對其加強工作技巧、志愿服務素養等方面的培訓指導。
3.優化高職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管理、激勵機制和考核制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有高效率的志愿服務必須進一步完善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長效機制,設立專人負責,對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做好年度計劃安排,對志愿團隊進行注冊、統一管理培訓,制定切合實際的志愿服務管理舉措,將學生的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情況做好記錄并與德育工作有機結合,進行量化考核并將結果納入個人、班集體評優選先的參考系數,同時對奉獻意識強、奮斗意識強、責任意識強的學生給與個人榮譽,并通過宣傳版、公眾號等加以宣傳,樹立榜樣,提高學生志愿服務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4.將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折算成第二課堂實踐學分。2018年7月5日,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聯合印發了《關于在高校實施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意見》,指出“第二課堂”可以設置七大模塊的課程,其中一個重要的模塊就是“志愿公益服務”。要在學校及各二級院成立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專門負責機構,把全體學生的志愿服務實踐活動類型、級別、服務時間、活動次數等建檔成冊,及時做好數據統計并賦予一定的實踐學分,并將其作為綜合素質測評的重要一部分,同時激勵同學們把志愿服務活動同專業所學相結合,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互支撐,使學生志愿服務既有理論支持又能更好在實踐中運用檢驗。
5.注重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專業契合度,結合學生專業所學開展特色志愿服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組織高職學生開展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最終目標就是促進學生成長,把專業所學和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恰到好處地結合,幫助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到實踐活動中,提高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專業契合度,更好地讓學生學以致用,提高本領,增強學生綜合素質。
6.調動多方力量,構建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整體性協同育人合力。立德樹人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本質要求,要全員全方位聚力培根鑄魂,調動高職院校學生形成一股樂于志愿服務的精神力量,從國家、企業、學校、社會各個方位和過程中實現志愿服務的培訓、管理、監督、激勵等有效協調的平臺,來保證高職院校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育人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倡導社會文明新風,帶頭學雷鋒,積極參加志愿服務,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熱誠關愛他人,多做扶貧濟困、扶弱助殘的實事好事,以實際行動促進社會進步。”新時代的大學生不但要有善于思考的頭腦,還要有敢于實踐的雙手和勇于跋涉的雙腿。要有組織有針對性地開展志愿服務實踐活動,通過志愿服務讓新時代青年長知識,強本領,更好服務社會、服務地方經濟,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劉曉璇.高職學生志愿服務育人功能及其實現途徑研究[J].智庫時代,2019.76
[2]崔倩倩.高職院校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創新探索[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04-7
[3]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入推進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J].教育發展研究,2009.28(Z2):127
[4]徐虹霞.高職學生社區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初探——以無錫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烹飪專業為例[J].職教通訊,2016(3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