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棠
【摘要】音樂與詩歌本是同源異流,是語言藝術兩種不同的表現方式。追溯我國古詩的源頭,古詩文與音樂曾渾然一體、相得益彰,將古人的語言藝術發揮到極致。樂曲是古詩文的“魂”,而古詩文又以生動的內容來傳“情”。將“古詩新唱”策略運用于小學語文古詩文的教學中,是創新詩歌教學的具體舉措,能夠有效提升古詩教學效率,具有極強的可行性?;诖?,筆者開展了關于小學古詩文吟唱創新教學策略的課題研究,并結合課堂實戰經驗展開論述。希望本文的研究內容能夠給相關教學工作者以一定的積極啟發。
【關鍵詞】古詩新唱;小學語文;古詩文;情感;課堂教學
新課程標準內容中提及“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明確將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放置到學校教育更為關鍵的位置。小學語文學科是基礎教育的重點學科,而古詩文又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古詩文教學對于傳承我國傳統優秀文化、提升學生的語文知識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縱觀我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雖然不少小學語文教師對詩歌教學都進行了創新性的研究,但對于“古詩新唱”教學方式的研究卻不夠深入。因此,筆者對這一教學方式在小學古詩文的教學可行性進行了分析,并結合已開展的一些課堂教學實踐對其如何有效實施進行深入探究。
一、小學語文課堂上實施“古詩新唱”教學策略的可行性分析
(一)“詩”與“歌”原本一體,是進行古詩新唱教學的內在依據
我國詩歌從產生到發展的過程,都與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曾有人作出論斷每一種詩體的興盛與衰亡都與歌法的發展有一定關系。古人多喜用歌聲來吟唱、傳誦古詩詞,是因為音樂與文學之間的特有的關系。而聲音是音樂與文學藝術的聯結點,兩者相互配合、有機融合在一起,使各自的優勢更好地發揮出來,使聽者被文學的力量而感染,又因音樂的魅力而內心震撼。因此,將詩歌教學與現代音樂相結合這種教學方式并不是沒有根據的,而是有著很深的淵源。
(二)“古詩新唱”教學遵從了奧爾夫教育理論,有著很強的理論支撐
從兒童的身心發展以及認知規律來看,將語言、動作、演唱、演奏等藝術形式綜合到一起的教學方式能更加容易被學生接受、理解。兒童天生就能感受到音樂中的情緒,兩三歲的孩童就能跟著音樂有節奏的揮動肢體,感知音樂旋律中的情感。另外,不少學生記不住古詩詞,經常錯字、錯詞,但是對于一些很長的歌詞卻能準確記憶,這就是音樂能帶給兒童更好體驗的表現。如果小學語文教師能夠將古詩詞中與現代生活相距甚遠的文字內容以音樂的形式表現出來,學生對古詩詞飽含的情感不用老師太多話語,就能有很好的感知。這能很好地解決古詩教學中小學生對“古詩意境”的理解問題。
(三)現代教學手段的豐富多樣,為小學“古詩新唱”教學提供強有力的外部條件
“古詩新唱”教學將語文教學與音樂表現形式相融合。語文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進行古詩詞的講解,還要用音樂的形式展現出來?,F代化的高科技教學手段,如,多媒體視頻、音頻等教學設施,無需教師進行樂器彈奏,就能輕松地將音樂播放給學生聽。而且一些與古詩文相合的音樂教學素材,教師通過網絡就可以在數據庫上進行搜集。如果語文教師的音樂素養暫時達不到預期教學目的,音樂與詩歌的聯合教學也可以通過很多方式實現。
二、在小學語文古詩詞課堂上有效開展古詩新唱教學的具體策略
根據筆者對古詩文吟唱教學的實踐與研究,總結出以下較為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對古詩文教學的教材處理
對于小學生易于背記的篇幅較短的或者本身有音樂素材的古詩詞,可以直接進行吟唱教學;對于古詩文長度略長、吟唱占用太多課堂時間的教師可以選擇其中比較有典型性、突出特征的句子、段落進行吟唱教學;古詩吟唱不只是體現在語文課堂上,還將其運用于早自習、各種活動中,通過國學來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道德素養。吟唱方式可以是教師范唱,也可以是學生即興發揮。例如,“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不從容,立端正……”等枯燥的課本內容成了每個學生每日必唱,成了學生的方向引領,無形中提升著學生文化素養、熏陶著學生,使學生更加富有斗志、對未來更有信心。
(二)古詩詞吟唱教學環節的有效把控
這也是教學的重點。為突出古詩詞吟唱教學的效果,教師可以將多種教學方式進行結合,如,同時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游戲教學方式、競賽、情境創設等多種教學方式,來激發小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學習環節多種感官并用,促進學生進行獨立思考,以深化對古詩文的理解。例如,在《憫農》這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以給創設問題來激趣導入,說自己遇到難題無法解決,而這個難題就是“有個學生總是吃飯把米飯弄得哪里都是,希望班級的同學能幫我共同解決問題”,以此來引出“辛苦”這個重點詞匯。然后以“辛苦”為課堂線索,給學生展示農民伯伯辛苦耕作的圖片,同時引入本課的主旨“用歌唱的方式教授學生古詩”。首先,讓全體學生進行范唱試聽,提示學生認真傾聽,邊用手指指字、邊聽范唱,對不認識的生字先進行自主學習。然后是吟唱教學的重要部分,借助詩歌吟唱來讓學生體會詩中作者所表達的目的,重點對學生指導“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這一句,不僅讓學生大聲讀、合著音樂讀,還讓學生嘗試做鋤草的動作,彎腰、俯身,想想揮動鋤頭,來體會農民伯伯除草時的費力、重復動作的艱難,吟唱詞句時為了配合動作,語速變得緩慢、語氣也有所加重。最后是讓全體學生一起跟著伴奏旋律跟著大屏幕進行吟唱,再次體會詩的節奏、韻律、韻味,讓學生把自己的吟唱體驗講出來。有的學生講出吟唱體驗很好,感覺古詩好背了;有的學生說“通過歌唱好像感到自己就是那個農民伯伯”;整堂課下來學生反應較為良好,很大一部分學生表示愿意接受、并且喜歡吟唱教學,希望下節課還能開展。
(三)深刻的教學反思環節
反思是對實踐的經驗總結,通過對教學環節的反思來評估教學效果,找到自身教學的可取與不足之處,有益于教師對下一次課堂教學進行調整,使教師能夠發揮出教學時優勢、彌補短板,使教學設計更加符合學生的口味,更加科學合理,進而提升教學效果。
例如,對于以上列舉《憫農》環節的反思,筆者認為,教學的成功之處在于將“辛苦”這一線索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吟唱環節的讓學生邊做動作邊指導學生的朗讀,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耕種的辛苦,進而引發學生對農民伯伯辛苦耕種的不易,激發學生產生愛惜糧食、愛惜他人勞動成果的情感。但是對于吟唱的指導,筆者認為自身還不夠細致,需要加強對此方面的學習。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古詩新唱”教學策略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有著極強的可行性,不僅能使詩意蕩漾在課堂中,還能讓學生放飛心靈。但是筆者對古詩新唱教學的研究還不夠深入,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豐富和充實。特別是對于古詩新唱的指導方面,身為語文教師在音樂素養上存在的欠缺,尤其需要加強自身對吟唱方式、吟唱技能、吟唱指導的學習。
[本文系河源市龍川縣中小學(幼兒園)教學研究課題“小學語文‘古詩新唱策略研究”(課題編號:LCJY20040)]
參考文獻:
[1]尹遜才.調動感官? 體驗感悟? 激發情感——詩歌的解讀與教學活動設計[J].語文教學通訊,2020(18):66-67.
[2]李鏑.吟唱古詩品意韻? 樂意濃濃詩悠悠——蘇教版小學音樂教材古詩詞歌曲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小學教學研究,2020(8):25-27.
[3]李艷.音樂輔助古詩詞吟誦教學的有效性探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20,36(01):71-75.
[4]黃少娟.融入音樂元素,教活古典詩詞——音樂輔助古詩詞教學例談[J].語文月刊,2018(1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