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靜
摘 要:新時期,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教育”的研究更加需要結合教學內容,科學地制定更加完善的教育模式,如此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文章以藝術設計教學為研究對象,探索了“互聯網+”的內容特征,總結了“互聯網+”在藝術設計專業中的應用作用,并就此提出“互聯網+”藝術設計專業課堂教學模式建構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藝術設計;教學
“互聯網+教育”的模式利于構建高效的教學課堂,能夠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在進行教學研究過程中,要重視結合“互聯網+”背景,科學引入更加完善的技術手段,以為教育教學工作開展提供有效助力。下面結合“互聯網+”的內容特征及其在藝術設計專業中的應用作用,科學地探索“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如何開展藝術設計教學。
一、“互聯網+”的內容特征
(一)跨界融合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當互聯網與企業行業相結合時,跨界就會隨之產生。跨界帶來的就是改變,就是對傳統形式的重新審視,也代表著一種勇氣,能夠突破傳統的禁錮,更好地與新鮮事物進行融合,這就是“互聯網+”的大膽嘗試。“跨界”包含著信息的重新整合,所以行業整體創新以及自身身份也會發生一定的改變,但是其結局一般都是充滿驚喜的。
(二)人性體現
“人是現實世界的創造者,同時也應該是現實世界的享樂者”,是文藝復興時期盛行的理念,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都離不開人的努力,但發展也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互聯網構建了虛擬的人類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人們在不斷地進行探索,旨在更好更快地改變現實世界[1]。
(三)“生態環境”
互聯網世界從根本上看是一個開放式的“生態環境”,在這一“生態環境”中,有著消化、分解、吸收、形成的一套流程。互聯網世界通過分解對自身不利的因素,吸收能夠推動自身發展的因素,整合資源做出相應貢獻,進而構造良性的“生態空間”。
二、“互聯網+”與藝術設計專業發展的
相互作用
(一)“互聯網+”藝術設計專業理論教學
傳統的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通常是采用理論教學為主的教學方式,“互聯網+”帶來了更為全面的信息內容,能夠更好地突破傳統教學過程中互聯網僅僅被用來進行資料查詢的這一禁錮,進而更好地幫助教師和學生通過互聯網展開學習。對于藝術設計專業而言,通過構建更為高效的互聯網信息平臺,如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針對學生制作的學習平臺,能夠更好地將學生的學習目標作為依據,尋找相應的資源,進而做到“教者有方,學者有效”。運用互聯網平臺展開“微課”“實例分析”“設計資料庫”教學,能夠更好地完善教學體系,進而達成“考察—學習—拓展—評測—自我評價”的正確學習流程,幫助互聯網平臺與藝術設計專業更好地融入到一起,幫助藝術專業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二)“互聯網+”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環節對于藝術設計專業學習而言十分重要,學生需要展開市場調研,通過收集資料的方式更好地掌握專業的發展前景,進而更好地幫助學生將理論內容轉化為自身的實際能力。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制作的作品,主要是通過視覺效果表達其中蘊含的內容的,就目前階段來說,其作品形式多為平面素材、效果圖、攝影作品等,這些作品代入感都有一定的不足[2]。因此,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而言,教師應當幫助其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審美水平,幫助學生構建更為發散性和創造性的思維,進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激發自身的創作靈感,創作出更好的作品。通過“互聯網+”構建的信息平臺展開教學,由于平臺中信息資源都是最新的,所以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展開實踐學習,也能給予學生一個更為生動新穎的實踐環境。在實踐學習過程中通過視覺效果較強的虛擬環境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拓展自身思維,深入展開實踐,進而更好地提升實踐教學的效果。
(三)“互聯網+”藝術設計專業行業發展
藝術設計從根本上來看是一門現實意義極強的應用型學科,在學科發展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理論以及實踐素材。應用型學科的發展需要與社會發展、人才培養、行業進步相結合,無論哪一方面缺失,應用型學科都無法獲得相應的發展。當前社會發展迅速,在這一社會背景之下,人們對于物質文化的需求逐漸提升,因此,藝術設計專業有了較大的市場前景,能夠滿足當今社會人們的需求。除此之外,由于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的審美也隨之發生變化,藝術設計行業通過幫助人們構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提供人們所需要的效率更高的相關設備,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人類需要從世界中獲得自身喜歡的東西,進而更好地享受生活,但是人類也是這些物質的創造者,因此,通過培養藝術設計人才的方式能夠更好地達到這兩方面的平衡,達成雙贏[3]。“互聯網+”能夠提供最為新鮮的行業信息以及豐富的就業方式和渠道,幫助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構建正確的學習目標。運用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培養出的藝術設計人才,能夠更好地通過互聯網信息平臺推進本行業獲得相應的發展,進而實現良性循環。
三、“互聯網+”藝術設計專業
課堂教學模式構建
(一)調整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方向
在“互聯網+”這一時代背景之下,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本科院校為了更好地通過這一專業培養相應的高級技術人才、專業工程師會通過轉型為職業技術院校的方式開展教學。藝術設計專業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根據國家的發展狀況以及社會需求進行不斷的調整,根據這部分內容確定自身的教學目標。就目前而言,我國仍舊存在藝術教學辦學不平衡這一情況。東部地區經濟較為發達,其藝術設計專業發展較好,但是西部地區的藝術設計院校存在一定的專業重復的情況,這一情況對于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因此,各地在開設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時應當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進行開設。例如,本地如果家具行業較為發達,可以根據這一情況開設一系列的家具開設的設計課程,而服裝行業較為發達的地區可以通過開設服裝設計專業更好地促進本地區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4]。除此之外,藝術設計專業還應當緊隨互聯網經濟時代的發展需求,及時了解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進而更好地為社會培養相應的人才。
(二)促進教育資源及課程信息化的建設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我國教育資源的共享更加方便,越來越多的網絡教學模式隨之產生,如多媒體教學、微課教學及網絡資源共享課程等,對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積極運用互聯網帶來的優勢,建立全面的信息資源庫。教職工需要時刻關注本行業的最新動態,還需要掌握行業目前對于從業人員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互聯網更好地構建新型的教學方式,不僅需要創新教學資源,還應當改善教學方法,通過這樣的方式更好地促進藝術設計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三)利用大數據技術創新教育平臺
“互聯網+”時代中,大數據是最為典型的信息技術代表,藝術教學中運用大數據能夠更好地創建優秀的教學信息平臺,進而更好地通過對藝術教學專業的資源進行整合的方式促進創新型設計理念與相關技術的協同應用,除此之外,也能夠通過開展創新活動的方式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到技巧設計創意的重要性,進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積極地展開獨立設計。“互聯網+”時代下的藝術設計教育除了需要各個行業的有效整合,也需要建立起與產業接軌的創新教育平臺,使學生們在產品項目的實踐中提高創意設計能力,這樣學生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就能通過超強的動手能力去解決各種項目設計以及市場推廣。
四、結語
總之,在互聯網時代,藝術設計教學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教師要重視結合互聯網技術,科學地通過信息化手段,不斷加強教學實踐研究能力,從而進一步構建更加完善的教學體系,以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為學生藝術設計水平的提高提供有效保證。
參考文獻:
[1]李芳.“互聯網+”時代下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藝術設計教育[J].花炮科技與市場,2019(4):170-171.
[2]陳榮華.“互聯網+集群工作室”制的藝術設計教育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19):132-133.
[3]鄒玉梅.淺析“互聯網+”模式下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J].藝術科技,2017(6):349.
[4]馬青蘭.芻議“互聯網+”時代的藝術設計教育[J].戲劇之家,2019(34):196.
作者單位:
濱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