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 江可

[摘要]疫情防控期間高職院校線上教學以直播與錄播的靈活交替、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媒介融合、系統集成的顆粒化教學活動為主要特征,存在資源建設遵循“供給思維”忽視“需求思維”、線上教學資源的整合與集成度較低、資源建設重“堆砌”輕“優建”、線上教學質量監控效果大打折扣等問題?;诖?,要以“需求思維”為基礎強化協同規劃,以多媒體數字平臺一站式集成線上資源,資源建設從“多多益善”向“重質重優”轉變,健全教學質量監控的技術支撐與制度體系等。
[關鍵詞]疫情防控;高職院校;線上教學
[作者簡介]楊璐(1990- ),女,山東聊城人,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江可(1992- ),女,河南洛陽人,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碩士。(重慶? 40071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項目“新媒體視域下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資源開發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19-GX-197)和2019年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十三五”規劃一般項目“移動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學前語言教育混合式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項目編號:CQGJ19B16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13-0099-05
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攻堅戰的打響,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給教育改革帶來了全面而深刻的影響。“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大中小學推遲開學,共克時艱。“停課不停學”成為疫情防控期間教育的強音與主流,線上課堂“硬核”走進師生群體。這場突發的智慧教育方式變革將高職教育推向“線上教學革命”“線上學習革命”的風口浪尖。如果說“疫情防控是對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一次全面、系統的體檢”①,那么高職教育在此次“體檢”中展現了其作為“類型”教育而非“層次”教育的改革成果,同時也暴露了高職教育在面對線上教學突發教育訴求時的短板、不足與問題。
一、疫情防控期間高職院校線上教學的現實訴求
以全日制學生為主體的高職院校是疫情防控的重點場域,而線上教學是踐行“停課不停學”的現實訴求。
(一)線上教學是高職學生生命教育的客觀要求
教育是一門“人學”,不扎堆不聚集,是疫情防控的硬性要求。疫情期間遵守與踐行國家對疫情防控的指示精神,不扎堆不聚集,是高職院校踐行以人為本思想、踐行健康中國戰略的必然要求,同時更是對學生開展生命教育的生動案例。面對自帶“互聯網基因”的“00后”高職學生,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移動互聯網媒介開展線上教學,在教學內容中融入、嵌入生命教育的內涵,以便捷方式引導學生認識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引發學生對生命價值、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也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規則意識培養的客觀要求。
(二)線上教學是人力資本助力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
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必然要求和戰略任務。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創新是重點,科技是依靠,人才是關鍵,高職教育在經濟轉型升級中發揮著人力資本供給、技術技能推廣的重要作用。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與百萬擴招的政策疊加,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疫情期間經濟運行增長停滯,但疫情對經濟的波動和影響改變不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宏觀周期與客觀規律。無論是疫情期間迅速崛起的“宅經濟”,還是疫情后亟待崛起的以迭代型新產品、新服務為代表的“后揚經濟”,均需要高職教育人力資本的強勢輸入與支撐,線上教學成為人力資本助力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
(三)線上教學是消解高職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契機
互聯網與教育的有效融合,為緩解教育主要矛盾和破解教育熱點難點問題注入了新的理念和思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诨ヂ摼W的教學為拓展優質教育資源創造了條件,教育資源獲取方式的多元與便捷可以有效促進教育公平。疫情防控的突發性使線上教學成為最佳的現實選擇,在線教育不受場景和場地的限制,打破了傳統職業教育“線下”資源分布不均衡、教學方式相對固化、投入成本較高等方面的局限性。從職業教育資源供給而言,疫情雖為突發,線上教學資源卻并非倉促制作上線。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高職教育資源在我國東部與西部、城市與鄉村間分配的不均衡,利于促進教育公平的達成。
二、疫情防控期間高職院校線上教學的現狀
疫情防控期間線上教學打造了一個綜合維度下師生可自由發揮的個性化教學空間,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轉變為多空間多維度的方便快捷移動互聯學習模式。
(一)教學方式:直播與錄播的靈活交替
從線上教學的主要方式而言,高職院校教師主要采用直播、錄播的方式。如表1所示,兩者在資源準備、播放時間、錄制方式、互動方式等方面,均存在一些差異。目前高職院校教師主要的線上教學方式既可以采用全程直播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錄播+課程輔導的方式,還可以采取直播與錄播靈活交替、多元選擇的方式。
(二)教學媒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媒介融合
移動“互聯網+”5G時代的到來,實現了智能移動通信終端的大量普及,社會大眾逐步擺脫了固定 PC 的束縛和網絡不暢的苦惱,教育信息化成為大勢所趨?!盁o論是通信與 IT、移動與固網等的技術融合,到文字、圖片、圖像、聲音、視頻等不同的介質融合,還是報紙、電視等媒體信息的內容融合”②,線上教學依托的數字媒介形式多種多樣,既有移動客戶終端App產品,也有以網頁公眾號、PC網站為代表的教學平臺,還有各層各類的國家級、市級教學資源庫、在線開放課程平臺。高職院校在線教學平臺主要以中國大學MOOC、雨課堂、騰訊課堂、釘釘、智慧職教、學銀在線、學堂在線為代表。
(三)教學資源:系統集成的顆?;虒W活動
與傳統的線下課程資源不同,基于線上學習者的認知特點和注意力駐留規律,短小精悍的碎片化、顆?;虒W資源成為線上教學知識點的最佳呈現、編排方式,以此為基礎的教學活動也呈現顆?;奶攸c。“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顆粒化是基于一定的教學目標,圍繞若干個知識點或技能點有序重構,具有一定級別的相對完整、穩定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存在形式。”③高職教育聚焦“實踐”“技能”的教學特點,多要求其線上課程資源以工作過程系統化而非學科知識體系進行知識點排布與串聯。
三、疫情防控期間高職院校線上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停課不停學”的呼聲下,疫情防控期間高職院校在線上教學實施中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也仍存在一些問題,面臨一些挑戰。
(一)資源建設遵循“供給思維”忽視“需求思維”
以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庫為主要代表的資源集成平臺,其資源建設分布在不同專業中呈現明顯的不均衡性,資源建設遵循“供給思維”。生源較多、熱度較高、師資力量雄厚的熱門專業、骨干專業、強勁專業資源較多,種類多元且較為優質精細,而社會發展需求度不高但目標崗位職業角色必不可少的一些生源較少、尚在起步階段的小眾專業、冷門專業、新興專業資源較少,遠遠無法滿足線上教學的需要。而在資源內容建設中,教師擅長什么就建設什么成為常態,這在師生間的知識獲取途徑逐漸趨于對稱化的互聯網時代,往往出現“對牛彈琴”的窘境。這種“供給思維”模式導致學生的真實需求被稀釋,以學生為中心的“需求思維”被忽視。
(二)線上教學資源的整合與集成度較低
高職院校線上教學依托多元媒介開展,由于高職教育的資源整合與集成度較低,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的課程教學往往需要通過多個不同的平臺方能完成。有的課程通過移動客戶終端App進行直播,有的通過網頁公眾號進行直播,有的則通過國家級、市級教學資源庫和在線開放課程平臺等進行錄播,資源分布的系統性、整合性、集成性不強。對學生而言,需要熟悉、登錄、下載多個平臺才能完成學習任務,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線上教學的低效,且對互聯網的提質增速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大挑戰。
(三)資源建設重“資源堆砌”輕“資源優建”
高職教育目前的線上教學資源分布較廣,諸多的線上教學資源并未經過精細的加工、嚴格的審核與系統的整合。建設者們往往本著“多多益善”的思路盲目建設上傳,出現了很多“濫竽充數”的低質量、低相關、粗炮制的“糟粕”,不僅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而且嚴重干擾教學進度,影響教學效果。同時,在高職教育線上教學資源建設過程中,并未充分發揮企業、院校的雙元主體作用,而依然是高職院校在“單打獨斗”,常常陷入“紙上談兵”的“尷尬”境地。此外,一些注重精準實操與復雜場景實踐的課程項目難以通過簡單的線上教學平臺開展,需要依托較為復雜的虛擬仿真技術來進行設計。當前線上教學資源的呈現形式雖然比較多元,但多為文本、PPT格式、動畫、視頻等,以3D打印、AR(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技術)與VR(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技術)為代表的虛擬仿真項目等媒體呈現形式偏少,且內容的編排方式多以學科知識體系而非實踐項目任務、工作過程為主線,理實知識往往處于互相割裂的狀態。
(四)線上教學質量監控效果大打折扣
“隨著我國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我國的教育發展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即從以規模擴張和空間拓展為特征的外延式發展,轉變到以提高質量和優化結構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④,高職教育也不例外。人才培養質量已成為衡量高職教育辦學水平的核心杠桿。高職教育線上教學由于媒介眾多、師生“虛擬”互動、教學方式靈活,對傳統教學質量評價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傳統教學質量監控往往通過督導、部門、學生“三元”開展,而線上教學的開展使督導與部門監管難度較大,監管往往處于“缺位”。無論是在直播還是錄播的教學方式中,線上教學每門課程均帶有特定的課程邀請碼、直播間號碼等“門檻”,督導以往線下隨機抽查聽課的方式難以在線上落實,監管成效大打折扣。
四、疫情防控期間高職院校線上教學的應對與反思
新冠肺炎疫情對高職院校線上教學提出了挑戰,認真總結、反思疫情防控期間高職院校的在線教學工作,探究在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建立“互聯網+教育”“智能+教學”的新形態,方能為疫情后的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奠定基礎。
(一)頂層設計:以“需求思維”為基礎強化協同規劃
在高職教育線上資源建設過程中,要做好頂層設計與協同規劃,將“供給思維”轉化為“需求思維”。以“00后”為主體的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發育尚未成熟,人格特性的可塑性較強,心理沖突表現明顯,思想狀態積極、熱情、沖動、前衛,熱衷于接受新生事物,他們的主體意識逐步覺醒,信息渠道多元、內容多元,對喜聞樂見、新奇多元的教學方式與課程內容感興趣,高職教育資源的建設規劃要關注學生的成長需求,面向學生的興趣點開展建設。同時,線上資源建設還要關注專業調整隨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需求,強化協同規劃,即教育資源建設投入不僅要關注基礎雄厚的強勢專業、熱門專業,還要注重民生領域、公益事業學科的小眾專業、冷門專業建設,多看發展前景少看發展現狀,多看社會需求度少看專業熱門度,資源分配時少點“錦上添花”,多點“雪中送炭”。運用大數據調研、模擬、預測高職教育專業調整的增長點、需求點,通過“預見”專業調整方向預先謀劃高職專業的優質資源建設,大力扶持與社會發展方向高度契合的新興專業資源建設,從頂層設計角度尋求高職教育線上資源的專業平衡點。
(二)媒介集成:以多媒體數字平臺一站式集成線上資源
以“智慧教育”為基本發展理念,以多媒體數字平臺有效集成分散的線上職教資源,通過規范資源信息分類標準、編碼準則、元數據、數據格式等,調動、協調各方面職業教育線上教學資源參與整合,進行數據的搜集、整理、搬運、加工、集成,依托職業教育主題門戶一站式實現資源的集成與共享。在平臺服務模塊的設計中,“一方面要考慮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平臺如何添加新功能適應變化的需求;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各種子資源庫、自建庫以及引介的文獻、課程資源庫如何與平臺實現有機地結合起來”⑤。在平臺應用功能的設計中,學習者支撐服務是首要與核心功能,應充分了解學生用戶群體、社會用戶群體和產業市場需求,提供有針對性、個性化的定制服務。同時,平臺的管理支撐服務、院校支撐服務、產業支撐服務也應在功能設計中予以充分考量,以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
(三)資源建設:從“多多益善”向“重質重優”轉變
自2010年啟動以來,以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庫為代表的高職教育線上教學資源建設已經走過了10個年頭。當今的職業教育在高質量發展與百萬擴招的政策疊加下,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產教融合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主題。當前的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建設,應徹底摒棄“多多益善”的資源堆砌,向“重質重優”的建設方向轉變,完善資源的體系設計、結構優化與共享機制設計;應改變高職院校“一頭熱”的資源開發情況,充分發揮企業、行業、政府在參與資源建設中的多元主體作用,充分挖掘“產教融合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資源開發的內生動力;應挖掘與發揮線上實訓項目和人工智能AR、VR、3D打印的嵌入點,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思路設計、篩選線上實訓項目,以人工智能技術開拓線上教學新空間;應完善資源建設的“準入”與“退出”機制,轉變以終結性考核為主的資源建設考核方式,增大資源過程管理、資源更新度、資源應用效果、用戶反饋情況等方面指標的考核比重,完善資源建設的過程監督機制。此外,疫情防控期間大量非全日制、臨時性和彈性工作就業人員的涌現,使“共享員工”成為共享經濟時代的流行產物,對高職學生的人才培養除其就讀專業對接的“首崗”職業能力提升外,還要注重學生的“知識多崗遷移”“能力多崗鍛煉”。
(四)質量監控:健全教學質量監控的技術支撐與制度體系
健全線上教學質量的監控,需要在技術層面將督導角色“無痕”嵌入,使督導在“點對點”“一對一”地進行教學質量過程監控時能夠以靈活、隨機的抽查形式展開。同時,通過大數據技術將學生對線上教學的評價句詞進行實時、有效抽取,運用人工智能領域的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自然語言處理)進行文本情感分析,使得學生在教學質量測評中的一些真實想法、情感表達等通過大數據篩查反映出來,為海量主觀評語的分析提供實現路徑。此外,高職院校應逐步健全線上教學質量監控的制度體系,充分挖掘線上教學的特色,從線上資源建設、線上教學媒介、線上教學設計、線上教學組織、線上班級管理、線上教學效果等方面科學設計教學質量監控制度,并且關注疫情期間線上教學與疫情后線下教學之間的嵌入和銜接。
“疫情防控是給中國高等教育現狀的全面‘畫像和‘會診,更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新動能?!雹薷呗毥逃紦叩冉逃摹鞍氡诮健?,在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軌道上,線上教學依然任重道遠。
[注釋]
①⑥劉向兵.疫情防控供給高等教育變革新動能[N].中國教育報,2020-03-16(5).
②薛鳳云,楊雨露.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媒介融合[J].新聞世界,2013(2):69.
③王成,王麗萍,季榮,等.信息化教學資源顆?;ㄔO與思考——以浙江省在線開放課程“服裝面料認識與鑒別”為例[J].紡織服裝教育,2017(4):294.
④趙應生,鐘秉林,洪煜.轉變教育發展方式: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J].教育研究,2012(1):38.
⑤陳小焱.青海省科技信息資源集成利用與輔助決策平臺建設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