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對西部某高校的傳統文化教育進行調查后,發現高校中傳統文化的教育普及還十分薄弱,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改革:如對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需要從“體”“用”兩個層面進一步的挖掘;對于傳播方式,在做好傳統傳播方式的基礎上,要充分吸收現代流行的新方式,這樣可以大大的豐富傳統文化的傳播途徑,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學;改革
在通過問卷調查調研了西部某師范大學中國傳統文化進校園現狀后,基于調查現狀,筆者有針對性的地出了相應的改革建議,希望對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工程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一、 調研內容和基本情況
本次調研以西部某師范大學在校學生為調研對象,以調研問卷的形式進行了調研,調研問卷主要調研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情況、接觸傳統文化的方式方法、更希望以什么方式接觸和了解傳統文化等。
本次調研報告共發放300份,其中有效問卷280份。調研男女比例約1∶2.2,其中專業文、理比例約:1∶1.8。
280份調研問卷中,被調研對象對中國傳統文化基本持肯定態度,認為值得學習和繼承,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也比較廣泛,可以涵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且普遍認為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對自己影響巨大,既可以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亦可以使自己掌握一技之長,有利于自己以后的發展。
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而言,約五分之二的被調研對象認為自己對傳統文化不太了解,或基本不了解,約五分之三的人有大致的了解,或者有較基本的了解。
就接觸傳統文化的方式而言,比較多的學生通過學校課程、廣播影視和文化講座來了解,其中百分之八十的學生主要通過學校課程來接觸傳統文化。其中約百分之十三的學生通過社團、經典讀書會等方式方法了解傳統文化。
就學生希望傳統文化的傳播媒介而言,更多的學生希望通過網絡、系統課程和生活言行等方式來了解傳統文化。希望通過傳統的報紙方式,約占百分之二十五。就傳播傳統文化的方式而言,超過百分之六十的學生認為應該通過生活踐行的方式來傳播,較少的學生認可經典誦讀、研討沙龍等方式。
二、 調研問題分析和總結
通過上面對調研報告的分析,可以看到在傳統文化的認識和傳播過程中存在如下幾個問題:
1. 就傳統文化的價值而言,能夠受到普遍的正面評價,被調研對象普遍地認為學習傳統文化對自己有益,無論出于提高自我素質,抑或出于掌握學習技能的目的,都能夠正面地對傳統文化的存在價值進行估量。
2. 被調查對象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廣泛,囊括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既有文學方面的詩詞歌賦,也有藝術方面的民族音樂、繪畫、書法等;既有承載傳統思想的優秀典籍,也有民俗方面的陶瓷器具等。
3. 就傳統文化的認識程度而言,普遍比較低,約五分之二的人很少了解或者基本不了解傳統文化的內容,而僅僅有五分之三的人較少地了解傳統文化或者較淺層次地了解傳統文化。如對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的儒釋道三家思想,很多被調查對象竟然對三者毫不知曉。
4. 就傳統文化的接觸方式而言,更多的人傾向于通過新媒介來了解傳統文化,而不是通過傳統的報刊等方式了解。
5. 就傳統文化傳播的建議而言,更多的人希望通過文化體驗、生活踐行等真實切己的方式來了解和傳播傳統文化,而不是僅僅通過知識灌輸和抽象概念傳播的方式來了解傳統文化。
三、 繼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舉措和意見
針對以上對調研問卷的分析,為了更好地繼承和創新傳統優秀文化蘊含的思想觀點、人文精神、道德規范,能夠讓中華文化在新時代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第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不應該僅僅限制于價值理念等抽象思想的發掘,而應該從更加宏觀的視域來理解和傳播傳統文化,如文學、藝術等方方面面來展開傳統文化的傳播活動。這主要是應對傳統文化接受者希望從更廣的領域來了解傳統文化的期許。
第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創新,不僅僅要在內容上有符合當下價值的創新和繼承,還應該立足于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現代文化的傳播方式,采取一種更加有效的傳播方式。
第三,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不應該僅僅限于傳統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如“修齊治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還應該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有血有肉的有機生命體,它不僅僅有“體”,還有“用”,而“用”則主要體現在它的實用價值,如傳統技能的繼承和傳播,如書法、繪畫等技能、傳統工藝等。優秀傳統文化既包括“道”的層面,也應該包括“術”的層面。
第四,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應該跳出傳統的方式方法框架,采取更加符合時代發展的方式方法。如作為現代文化的重要傳播途徑,影視可以在傳統優秀文化的價值觀傳播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一部好的影視作品,不論是歷史劇,或者動畫片,都更加能夠直觀和快捷的傳播傳統文化,如《孔子》《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優秀電影,就借助電影傳播途徑,將孔子圣人的形象和哪吒的傳統神話人物形象迅速傳播。
第五,繼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還必須強調地域文化特質。如在貴州,就必須將貴州的多民族地域文化納入傳統文化繼承和創新工作中,具體而言:首先,可以將有代表性的插花地、清水江等地域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進行重點研究。其次,可以將貴州的地域文化名人作為傳統文化傳播的基點,如對陽明文化的傳播,就可以將王陽明龍場悟道作為一個地域文化的典型進行傳播,進而將陽明文化中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思想進行傳播。這種傳播方式可以由點到面,既加深了文化的認同感,又擴大了文化的傳播面,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對傳統文化進行的有效的傳播。
綜上所述,繼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任重而道遠,就方式而言,不僅僅要通過研究者的自覺研究,在充分把握時代命脈的基礎上,進行理論上的創新,更重要的是要應時代發展之需要,滿足更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通過新的傳播途徑,采取更加貼近人民群眾的傳播媒介,更有效、更直觀地將優秀傳統文化呈現出來。當然,不僅僅是文化傳播者的責任,更是文化研究者的責任。
作者簡介:
呂相國,貴州省貴陽市,貴州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