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艷艷
讀者劇場,又名朗讀劇場,是教育戲劇的一種形式,將教育戲劇與閱讀教學有效結合。教育戲劇來源于英文drama in education,是將戲劇運用到教學中,用戲劇的方式或有劇場性質的活動進行的教育模式,重點是education,而不是drama。戲劇教學中的“小組活動”與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符合語言教學的互動模式,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朗特曼(Rountman)將讀者劇場定義為:“根據敘述性的閱讀材料進行劇本化創作,并最終用朗讀的方式給觀眾表演。”沃西和普拉特(Worthy J&Prater K 2002)認為讀者劇場是指學生排練詩歌、故事、劇本或適當的文本,直到能流利地表達閱讀,然后為觀眾表演。讀者劇場是一種基于口頭的文學表達,通過朗誦而不是直接表演來完成,主要以聲音和表情呈現劇本內容的方式(李倩云 2018)。綜合以上觀點,總結出讀者劇場是由兩位以上朗讀者對閱讀文本進行加工再創作,然后反復閱讀修改后的文本,直至流暢,最終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配合適量的動作,在觀眾面前表演出來。與傳統的朗讀或跟讀模仿不同,讀者劇場兼具朗讀與戲劇表演的特征,更關注意義的表達和表演者(也是朗讀者)的分工合作,重點在于通過聲音將觀眾帶入劇本的世界。同時,它對服飾、燈光等舞臺元素要求極低,也不需要表演者脫稿背誦,不僅不會帶給表演者太大壓力,還能激發學生的閱讀、朗讀興趣,提升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創造性。
在現代英國的正規教育體系中,戲劇教學占據重要地位。以戲劇方式進行教學的課程貫穿小學、中學、大學甚至研究生階段,形成了系統的、逐級遞進的教學體系。戲劇教學已被廣泛應用于國外課堂教學,而國內仍處于探索階段。由于缺乏較為系統的研究及推廣、相應的教材及教師的培訓,加之課時、教學進度等因素的影響,讀者劇場往往很難在高中教學中實施。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語言能力指在社會情境中,以聽、說、讀、看、寫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以及在學習和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形成的語言意識和語感。”(教育部 2018)英語語言能力構成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要素。《課程標準》中所說的社會情境,是具體的語言使用場合,既可以是學校、家庭、校外的各種活動場合,又可以是想象中的社會情境和所學語篇的主題語境。
此外,《課程標準》在以往聽、說、讀、寫的基礎上增加了“看”,一方面是因為現代技術的發展使語言表達的方式更加豐富,包含圖例、表格、視頻、動畫等符號的多模態形式的語篇在當今已屬常態;另一方面是因為理解交流過程中伴隨的動作、手勢等肢體語言屬于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讀者劇場給學生提供的社會情景來源于經典語篇主題或者小說中所反映的社會背景,使學生在充足的語境下習得語言。此外,學生在排練及表演的過程中會通過表情、動作等肢體語言達到溝通的目的,同時使教室變成更貼近真實的語言使用場合。
古德曼(Goodman 1986)的全語言理論認為,語言是一個整體,它真實而自然地存在于人們的認知和社會,是一個完整、有意義且具有重要社會功能的體系,是促進人的發展的重要媒介。因此,語言不應被肢解為語音、詞匯、語法、句型等;語言學習的過程應是學生在語境中理解、探究、建構語言意義的過程。
讀者劇場可以為學生整體習得語言提供豐富的語境及良好的機會。學生在這些語境中不僅感知語音語調、理解語言的意義,還通過反復練習臺詞和內化實踐,形成運用語言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英語》選修教材《小說欣賞入門》是根據高中生的現有水平編寫的,且結合了經典文學作品,除了詞匯表及在背景知識部分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等相關知識外,還在文本中通過腳注、讀前提示和讀后活動設置了很多把作品和讀者的真實生活和感受聯系起來的問題和活動,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邊讀邊思考。這樣的教材非常適合于充當讀者劇場的選材,且學生改寫臺詞也不會太困難。讀者劇場是鑒賞各種文學類文本最靈活的教學方式之一。
關于教材使用,建議每單元用1—2周時間,但是鑒于高中課時較緊,應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教師講解為輔。在學生完成閱讀后,教師可以用一個課時引導他們分析文本內容,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不必深入講解語言知識。
1.深度閱讀
教師提前布置閱讀任務,要求學生查閱作者寫作特點等相關背景知識,在一周內自主閱讀小說文本,并完成教材設置的含預測、體裁結構、細節理解等在內的閱讀理解任務。課堂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含難句理解、未能解決的閱讀任務等),而教師主要負責梳理單元重點即相應的文學元素(見教材目錄)、閱讀任務難點及引導學生總結人物性格。該部分用時一個課時。
2.朗讀訓練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該單元部分文本,每個小組可以表演不同的節選,然后跟讀原版錄音,熟悉該部分的全部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準確性、自動化、韻律等角度關注閱讀流暢度。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在第一課時結束時,學生雖然理解了小說文本大意,但發音不準確,斷句不理想,且離流暢朗讀有很大差距。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可以用早讀時間進行朗讀訓練,或者布置課外跟讀作業,促使學生課后反復練習。
3.形成劇本
初始階段,教師示范如何改編臺詞。幾次訓練之后,學生就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通過在文中畫線(《小說欣賞入門》大部分文本可以在原文直接畫線,標記動作及表情后,就能作為劇本使用)、表格、思維導圖等形式改寫劇本,確定要演繹的關鍵詞,設計恰當的動作及加注人物的心情或內心獨白等,最后交由教師修改,定稿后通過小組協商分配角色。以第一單元為例,表1為修改后的劇本部分。

表1

表1 (續)
原文見《小說欣賞入門》Unit 1 The Open Window最后部分。學生也可以直接在原文畫線,用括號在原文旁邊加上表演時的表情和動作即可。
在第一課時和正式表演之間,建議留大約兩三天的自主訓練時間。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早讀時間,讓學生進行小組排練,同時可以給予其適當的指導。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向基礎較好的同伴請教,通過合作學習不斷優化語言表達能力及表情、動作的切合性。教師應引導組長根據不同學生的英語水平、性格特點等分配角色任務。如:英語較好的學生可以承擔含有較多長難句的臺詞;性格開朗的學生可以表演表情豐富、朗讀語音語調較為夸張的部分。如果小說文本中的人物較少(2—3個)時,可以讓小組內不同的人分配同一個角色,朗讀該角色的不同臺詞。
教師可以利用每周固定一堂課或校本課在教室進行。如果利用常規英語課,建議選擇第一堂或最后一堂,此時學生精神狀態往往不太理想,而讀者劇場相對于常規課而言更能調動學生的參與度與興趣,是在“玩”中學。當然,如果學校有條件,也可以在舞蹈室、音樂室進行,這類場所會給學生一種正式感,也能促使他們更認真對待平時的朗讀練習。正式表演應分組進行,每組4—6人,如果角色不多,可以讓其余組員朗讀敘述部分。初次引入讀者劇場時,教師讓學生觀看了國內外讀者劇場的表演課,讓他們對讀者劇場的流程與表演形式先有感性的認識,這對于后續正式表演有很大幫助。
課前,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給出評分維度和標準,包括語音語調、神情動作、團隊合作三個維度(評價維度越多越不易于操作),按順序每項滿分為4、3、3分。評委團可以由授課教師和各小組的組長組成,最好打印評分表,分發給評委。評分表見表2、表3:

表2

表2 (續)

表3
全班表演結束后,由科代表收回評分表進行統計,評選出得分最高的1—3個小組,還可以評選出幾名“最佳演員”,給予適當的物質或精神獎勵,如在英語學科過程性評價中加分、分享到家長群里表揚等。此外,教師還可以用手機將每次讀者劇場表演以照片、錄像等形式記錄下來,除了跟家長、其他教師分享外,也可以作為小組活動的素材,留為學生美好的回憶。總之,對于剛開始實施讀者劇場的班級,學生或許會持懷疑、不自信、無所謂等消極態度,只有當教師給予充分的指導并認真對待時,讀者劇場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1.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
讀者劇場的劇本來源于教材的語篇,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語言及運用這些語言的合理情境。學生通過理解語篇、模仿錄音跟讀文本、選擇表演的段落、改寫劇本使之適合表演、反復練習,能達到流暢朗讀的程度。這不僅充分訓練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而且不同于平時的課堂教學或測試,學生不必刻意追求完成任務、拿高分,而是在排練、表演的過程中運用和內化語言。
2.提高學生團隊溝通、合作能力
讀者劇場實施的過程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團隊活動過程。從確定表演段落、分配角色到彩排、表演,都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組員之間討論、相互學習,基礎好的學生承擔較難的部分并教基礎較弱的學生語音語調等;基礎較弱的學生承擔較簡單的部分,或者提供表演時的表情、動作設計等。這兩類學生都在團隊活動中收獲了自信與成就感,提高了合作能力。
雖然在高中英語課堂引進讀者劇場有理論依據,也有可行性,但是在探索和實踐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如:學生因學業壓力過大忙于應付各科作業,無法抽出足夠的課余時間進行練習;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為表演的形式對英語成績沒有幫助,馬虎應付。鑒于此,教師應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讀者劇場的作用和重要性,從而提升他們的閱讀流利度,促進他們高效學習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