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雪
長期以來,初中英語閱讀課主要被定義為一種純語言技能學習課。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初中英語教材不斷修訂,新增了有關戲劇和小說的文學作品單元。多位學者已明確指出文學作品是英語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因此,把英語閱讀課從純語言技能學習課轉變為英語語言文學課的呼聲越來越高。英語語言文學課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英語的語音、句式、語法,還要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提升人文素養。而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來說,文學作品閱讀無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學生可以在語言學習、知識結構、思維訓練、性格養成、審美提高等方面獲得全面提升。
文學作品閱讀進入初中英語教材已有很長時間了,文學作品在初中英語閱讀資源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然而,初中英語文學閱讀教學卻存在如下兩個方面的主要問題:一是多數教師只關注文學作品在閱讀教學中的工具性價值,注重應試的閱讀訓練,而忽視其人文性特點;二是家長、教師和學生忽略了閱讀文學作品是進行語言學習的最佳途徑,無論是在課堂還是在課外,引導學生基于文學作品閱讀的次數都比較少。這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初中英語文學閱讀課的材料是以文學讀本的形式出現的,是從英文原著中提煉和修訂整合而成的,真實、鮮活地反映了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和價值,是初中生接觸西方文化的重要資料。英美文學作品不僅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其載體,反映英語國家的生活,直指英語國家的社會現狀,是英語國家奉獻給人類的核心文化內涵。因此,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有語言的學習,還有文化和思維的人文素養體驗。
然而,因詞匯量和閱讀經驗的限制,文學讀本經常被當作英語語言技能學習的范本。基于文學讀本的初中英語閱讀課也與其他閱讀課在教學上無本質區別,仍然是以完成大量的閱讀理解題為根本目的。這種教學目標導向是鞏固語言知識,是一種注重應試的閱讀訓練,使閱讀失去了應有的魅力和趣味。初中英語文學課堂缺乏對文學作品中的獨特藝術形式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導致學生難以獲得審美體驗,人文素養的提高也無從談起。文學閱讀的人文性長期缺位。
多位學者指出,英語有兩個特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強調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人文性以人文內涵為主要內容,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人文造詣,即學生應受到英語國家的文化浸潤,體驗更多的異國文化,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淵源、政治經濟、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習俗禮教等。《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基礎教育初中課程的任務: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還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任務,讓他們體驗中外文化異同,并發展其跨文化意識和能力(教育部 2012)。
在英語閱讀時,學生苦于要完成大量的閱讀理解題,會逐漸喪失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在這樣的閱讀模式中,教師、家長和學生都忽略了文學作品是高價值的閱讀資源。究其原因,首先,由于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英語文學作品受到冷落。家長和教師普遍認為閱讀文學作品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見效慢,不如多做閱讀理解題進行語言知識學習。其次,英語教材中文學作品輸入素材不足。以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為例,文學作品只出現在八年級下冊的第七單元和第八單元,主要呈現的是戲劇和小說。通過查閱成都市近5年的中考英語試題發現,閱讀材料幾乎沒有涉及文學作品。再次,多數教師的英語文學修養不足,在課堂內外對學生的文學意識培養不足。教師不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學作品閱讀習慣,缺乏對學生文學欣賞的引導。學生的期待和興趣與教師的導向同等重要。教師忽視文學作品的閱讀必然導致學生對其漠視。
文學作品是對語言的創造性運用,是語言的精華。在課堂內外引導學生進行文學欣賞是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最佳途徑。首先,文學作品提供了豐富的語境,使得單詞、詞組和句法更容易被理解和掌握,給學生提供了接觸真實語言的機會。其次,學生要想完整地理解文學作品中的故事情景,就需要通過文中出現的語言線索進行推理判斷,猜測詞義。學生在應試訓練中遇到的閱讀理解材料和閱讀理解題幾乎融合在這些閱讀中。再次,文學作品中存在大量風格迥異的體裁和文體,如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等,還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它們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價值,使閱讀更具有吸引力。以文學作品為載體的閱讀能激發學生樂學的情感,發展其語言能力,提升其跨文化意識和思維。好的英語是“讀”出來的,閱讀文學作品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文學對學習者的影響力是深遠的,是一種精神層面潛移默化的影響,它提供了一個認識人與社會的觀察窗口(虞建華 2010)。
初中英語文學讀本閱讀教學應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也就是說,學生以文學讀本為載體,不僅要獲得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還要發展思維能力和提高綜合人文素養。基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理念,在此提出文學讀本的閱讀教學設計,共分為導讀激趣、互動探究、思維發展三個階段。
在本階段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文學讀本,梳理文學讀本的故事大意,理清人物關系、語言特點和寫作風格。學生通過這些任務,了解文章的主題,把注意力集中到文本的語言情景中,為下一階段的深入閱讀和思維培養作準備。在這一模塊,閱讀教學應貫徹整體理解文本的原則,引導學生抓住文本大意,對文本內容進行總體理解。該原則幫助學生時刻把注意力集中在文本的主要意思上,而不是無關緊要的細節和語言知識上。以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Unit8Robinson Crusoe文學讀本為例。
Q 1:What’s the passage based on Robinson Crusoe?(reader)
Q 2:Which person does the writer use?(first person)
Q3:How does the writer organize the passage?(Time order)
Q4:A few weeks ago,what did Robinson Crusoe find?
Q5:Not long after that,who did Robinson Crusoe meet?What happened to them?Why did he name the man Friday?
通過以上問題,學生理解了文章的大意,把握了文章的敘事線索。同時,學生通過對問題5的思考,產生了深入閱讀文本的興趣。
本階段以培養學生閱讀技巧、推理判斷事件為主,如猜詞和從文學讀本中發現問題等。由于文學讀本是提煉后的文學作品,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困惑和問題,因此需根據文學讀本中一些暗示信息推斷出問題的答案。此時,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完成這一階段的閱讀顯得尤為重要。以Robinson Crusoe文學讀本為例。書上第59頁3b的猜詞題“You can use these to shoot things_______.”學生的答案多為gun,而正確答案是guns。學生忽視了這道猜詞題的關鍵是word meaning和word form,兩者缺一不可。從英語原著中提煉的文學讀本因篇幅短,很多事物無法交待得十分清楚,因此需要學生通過僅有的信息進行合理推斷。同樣以Robinson Crusoe文學讀本為例。學生沒有讀過原著,教材上選取的這一段來自原著的部分章節,學生很容易從文學讀本中發現疑難之處。
Para.1:But I’ve found the ship and made a small boat.
Questions:Where has he brought back many things?
What was the ship like?
What was the boat made of?
Why did he make a boat?
Para.2:Who else is on my island?How long have they been there?
Questions:From the 2 questions,can you guess what was his feelings then?Why do you think so?(見下圖)

學生在品味和琢磨文學讀本的語言時,融入文學作品創造的情境氛圍,與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互動,達到情感共鳴。此時,學生的閱讀已經從枯燥的閱讀訓練中抽身而出,徜徉在文學作品帶給自己的內心情感體驗中。學生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基礎,與文學作品進行情感體驗和思想感悟的互動構建意義的過程,就是學生自主、自覺習得語言的過程。
文化引領閱讀,進行文學作品賞析,評價故事和人物,是一種思維操作層面的活動,鼓勵學生發表個人觀點對故事和人物進行創意表達。
以Robinson Crusoe文學讀本為例,對人物性格特點進行分析。學生通過剖析文學作品中鮮明的人物形象,深刻地領悟到作品的內涵,識別善、惡、美、丑,從人物形象的閃光點中收到有益的啟示,在批判丑惡靈魂的過程中展開對人性的深入思考,發展積極、主動的批判性思維。合理推斷故事中主人公的結局體現了思維過程中自我調節與新認知結構的形成,這也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體現。
Questions:What do you think of Robinson Crusoe?(find the supporting sentences)
Questions:Which character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ressive?
What’s the most interesting paragraph/sentences in the story?Why?
Suppose the story occurs at present,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possible ending?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
在英語教學中,文學讀本因其豐富的英語教育文化內涵而體現了英語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學生思維發展方面具有其他閱讀無可比擬的優勢(蘭春壽 2015)。換句話說,文學閱讀即思考,學生在文學閱讀過程中攝入語言知識,獨立思考問題,積極建構意義,改變思維方式,從故事的表層理解、深層理解逐漸過渡到思維發展(黃遠振 2013)。因此,在英語文學讀本閱讀教學設計時,教師應持有為思而教的設計價值取向,實現閱讀促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