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融媒體時代的攝影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攝影行業與融媒體緊密結合已成為行業的“風向標”,也使高校攝影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如何依托攝影行業的發展優勢來加強大學生攝影專業水平的提高,重塑個人形象,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對融媒體時代攝影行業的發展現狀以及對高校攝影專業人才培養的促進作用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利用攝影行業的發展優勢來進一步提高高校攝影專業人才培養水平的措施與建議。
關鍵詞:攝影行業;高校;攝影專業;人才培養;促進作用
中圖分類號:G641;J4-29?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23-0061-02
攝影行業的發展使社會生產和消費活動進入“讀圖時代”,圖片成為最受歡迎的傳播語言,“全民攝影”和“大眾攝影”正在成為一種文化態勢。在此背景之下,攝影行業的發展使攝影藝術活動成為高校人才培養水平提高的重要方法之一。攝影行業的發展利于培養大學生的知識、技能和素養。同時攝影行業的發展潛力巨大,對攝影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對高校攝影專業發展和就業創業產生積極推動作用。但目前高校攝影專業的人才培養存在落后于行業發展的問題。因此,如何適應攝影行業的發展培養更優秀的人才是高校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融媒體時代攝影行業的發展與攝影專業人才培養分析
(一)融媒體時代攝影行業的發展特征
融媒體時代攝影行業有著巨大的市場發展空間,并向各個領域延伸,發展動力強勁,前景美好,創新、誠信、精品將成為攝影行業的主要特點。當前攝影行業具體發展現狀如下。
1.攝影器材不斷變革與創新,使攝影藝術更生活化
科技的飛速發展,攝影工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照相機已經退出歷史舞臺,數字信息化代替了物理成像,影像的產出越來越方便快捷,從而更容易在人們生活中得到普及。手機影像功能的出現是對攝影器材的挑戰,人們隨時可以拍攝影影像,家庭聚會、旅游度假、生日宴會等所涉及到的人們生活的各方面都能體現到攝影的優勢。攝影器材不斷變革與創新,使攝影活動已走進平常百姓家,攝影藝術更生活化。
2.攝影行業正在重構、跨界和融合
融媒體時代攝影媒介正在重構本體身份,不斷向其他領域和學科跨越。作為重要的視覺載體的影像不斷與數字合成、互動技術、VR 虛擬現實等跨界融合,創造出更加具有體驗感的空間。攝影創作已經延展到科技藝術領域。攝影與新興媒介的融合,使攝影行業的發展空間更加廣闊。
3.商業攝影隨著智能化拍攝的強大功能飛速發展
移動互聯網的迅速普及,攝影行業互聯網商務發展現狀處于爆發的勢態。打開淘寶、天貓、京東等等網上交易平臺首先看到的就是各式各樣的商品圖片,廣告攝影在這個平臺上更容易施展一技之長,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器材的變革,智能拍攝處于強勢地位,人像攝影技術的開啟以及自動設備優勢的凸顯已經成為了商業攝影發展的巨大能量,“互聯網+”時代必將會為諸多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飛躍。
(二)高校攝影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攝影行業的發展潛力巨大,攝影專業人才就業前景廣闊。例如,媒介與傳播、廣告與宣傳、圖片制作等行業對攝影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但目前高校攝影專業的人才培養存在落后于行業發展等諸多問題。
1.人才培養方向與全媒體時代的需求不符
融媒體時代攝影技術的發展迅速,對攝影人才的需求不斷變化,目前很多高校攝影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與融媒體時代的需求不符,對攝影人才能力需求的調查不夠深入,導致攝影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方向偏離攝影行業的社會的需求,使攝影人才不能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因而也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率。
2.缺乏與攝影行業企業合作
目前很多高校攝影專業的教學過分注重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缺乏與攝影行業企業合作,課程教學缺少跨學科的有效融合,沒有充分開展相關的實踐課程,導致教學效果差。攝影專業的學生需要通過不斷進行實踐,才能更好地掌握融媒體時代的多種攝影新形式,拍攝出優秀的作品。
3.缺乏專業的教學條件
攝影專業對教學條件的要求非常嚴格,很多高校攝影器材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對于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建設不足,導致學生在上課過程中,依然沿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無法直觀地感受理論知識,也無法欣賞優秀的攝影作品;專業教師隊伍在數量上不足,又不能適應融媒體時代的要求,導致在引導學生實踐教學方面不足。
二、攝影行業的發展對高校攝影專業人才培養的積極作用分析
(一)為高校攝影專業人才培養提供更好的實踐教學條件
隨著攝影行業的發展,攝影器材不斷變革與創新,引領著高校攝影專業人才培養水平的不斷提升。攝影行業的發展能給攝影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更好的先進的教學設備以及良好的校企合作基地,讓攝影專業的大學生有更多的實習機會。同時,攝影行業的發展,帶來媒介傳播、廣告宣傳、圖片制作等相關行業對攝影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對高校攝影專業的發展和人才就業創業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
攝影行業的發展能促進攝影藝術活動在大學生中積極開展,對大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影響。在攝影活動中,能用健康的文化陶冶學生,使大學生發現美、創造美成為生活的主題。同時,通過攝影活動的開展能有利于大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的新途徑、新方法;攝影行業的發展還有利于大學生了解歷史、傳承文化、提高審美,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大學生的生活方式更健康。
(三)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
攝影行業的發展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攝影行業的發展使新媒體技術和通信技術快速發展,使圖片成為最重要的信息傳播和文化承載形式。我們熟悉的希望工程系列攝影作品《大眼睛》,表現了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和熾熱的人道主義情懷。當前關于抗疫防控為主題的攝影展,其作品用鏡頭記錄了人民群眾抗疫的難忘瞬間,用攝影的形式展示給人們愛國主義的情懷。《最美睡姿》、《最美背影》等,也是攝影愛好者用鏡頭記錄白衣天使不顧個人安危投身抗疫一線的最美場景。這些攝影藝術活動激發了大學生愛國情懷,將引導大學生把鏡頭對準這些高尚的人、奉獻的人、為國為民勇往直前的人。
(四)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實踐創造能力
攝影行業的發展使照相機這種精密的儀器成了“智能高級玩具”,充滿著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和創造性,隨時隨地都可以“玩”出新花樣。攝影的活動具有靈活多樣的特征,對大學生來說是一種生動的、鮮活的、極具有形象性的教育形式,在培養和拓展學生智力、創造力方面具有特殊的優勢。大學生在創作時,可以體會到實踐的價值和他們自身存在的價值。他們可以在這些創作活動中激發自己的藝術創作靈感,感受到自己創造的潛能,體會到創造的樂趣。
三、利用攝影行業的發展優勢提高高校人才培養的建議
(一)結合攝影行業的發展特點制定高校人才培養的標準
攝影行業的發展使攝影藝術對當代大學生的素質教育起到積極的作用,應當把攝影的相關知識導入課程教學。首先,學校要開設攝影基礎課程,讓同學們有充足的時間完善攝影基礎教育知識,使攝影不再盲從;其次,學校要多組織有意義的攝影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因為攝影實踐性強,活動能增強攝影創作的趣味性;第三,加大攝影課的力度,讓有基礎的學生能夠接受攝影藝術的深層次教育,不僅要會拍還要學會欣賞和評論;第四,老師要走進學生的生活,用攝影藝術的審美作為教材,向學生闡述攝影美學對學生素質發展的重要性,提高同學們對攝影的重視程度。在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實訓、實踐、藝術欣賞的方式構建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
(二)加強攝影實訓教育場地的建設
拍攝技能的訓練不能單純靠室外,必須加強攝影實訓場地的建設。拍攝技能的提高僅靠室外采風不行,會讓學生產生玩的心理,不利于學生樹立健康、積極向上的學習目標。室內布光和自然光的運用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其特點也各有所長。攝影后期的處理已是攝影創作非常重要的環節,攝影后期可以說在攝影藝術的再創作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結合專業圖片處理軟件和信息化平臺,圖片的用處將會走進更多領域;完成一幅作品的拍攝和后期制作的作品,讓學生更有成就感,同時也可以促進就業,讓學生對前途更有信心。
(三)積極開展校企合作,使高校人才培養更具實戰水平
高校是攝影行業人才培養的搖籃,攝影企業和相關機構是攝影人才發揮才能的最終歸宿。高校應主動與攝影行業的企業對接,拓展校企在教學和實踐方面的合作。通過學生“輸出去”和項目“引進來”豐富學生實踐形式,使高校人才培養更貼合實戰,高校可以與攝影公司聯合承接部分拍攝業務,利用高校影棚、器材和設備資源,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拍攝出符合企業和客戶要求的作品。通過校企合作,讓學生在實習單位或者校內進行創作,了解攝影行業的現實狀況,以便將來在就業中能快速實現角色轉換。
(四)進行個性化教育,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
攝影行業發展日新月異,行業的內容包羅萬象。學生的天賦、興趣和特長也都因人而異,因此高校的人才培養應實行個性化培養,高校可以結合攝影行業的市場用人需求,成立各種攝影活動實踐工作室來開展人才培養的第二課堂。如利用高校的優勢成立商業人像、電商攝影、傳媒攝影、建筑攝影工作室等,讓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需求自主選擇工作室,鼓勵學生自主研究、相互交流,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楊昕.融媒體時代“攝影+”發展研究[J].中國報業,2020,(9):88-89.
[2]? 王濤.攝影對企業文化的促進和發展[J].大眾文藝,2020,(2):167-168.
[3]? 王彬.新媒體背景下美國高校攝影專業培養模式啟示[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9,27(12):107-112.
[4]? 王冰.文化創意產業視角的高校攝影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現代交際,2019,(21):8,9-10.
[5]? 王彰慧.時尚創意產業背景下的時尚攝影研究[D].武漢:武漢紡織大學,2019.
[6]? 劉慶.新媒體環境下新聞攝影倫理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8.
收稿日期:2020-07-01
作者簡介:田宏杰(1973-),男,河南許昌人,講師,從事教育學、經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