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龍
【摘 要】少數民族播音主持行業目前仍存在民族文化傳播形式單一、民族語言主持傳播人才匱乏、人才培養大眾化等現象,我國少數民族眾多,推動少數民族播音主持發展有助于凝聚民族情感,維護國家統一,更好地傳播國家方針政策,構建和諧社會。本文以航天城西昌的播音主持發展為例,探析少數民族地區播音主持藝術,為少數民族地區播音主持發展提供創新路徑。
【關鍵詞】口語傳播? ?少數民族? ?播音主持? ?人才培養
作為研究有聲語言和副語言發生發展規律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科,新中國成立70年來,學科建設和學術研究不斷發展進步,而少數民族播音主持行業并未得到進一步發展,文化的傳播形式單一、少數民族主持人才匱乏、播音人才培養大眾化依然是少數民族地區播音主持發展的弊端,在如今口語傳播時代,民族文化就是世界文化,傳播文化依靠有聲語言表達不可缺少。本文以口語傳播的視角,從民族文化傳播、雙語播音主持共傳播、差異化播音人才培養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少數民族地區播音主持發展的創新路徑。
一、有聲語言傳播民族文化,彰顯文化自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作為擁有56個民族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文化值得傳承,民族文化的傳播是重要任務,有聲語言的表達形式可以更有效地傳播民族文化,彰顯文化自信。傳播主體中的播音員主持人是口語傳播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人,直接影響著民族文化的傳播效果。如今,雖然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節目類型逐漸豐富,贏得受眾的喜愛,但表達形式僅限于語言傳播等不足影響著民族文化的傳播效果。
提起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西昌市,很多人都知道它有航天城、月城之稱。2017年央視春晚涼山分會場,火舞輝騰讓世界認識了涼山。涼山彝族火把節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彝族年,這里還有摩爾秋、朵樂荷等民族傳統文化。眾多的民族文化,因為長期以來依賴于少數民族語言傳播,只能小范圍地傳播,并且傳播形式較為單一。而以普通話為傳播語言會提供更多的可能,可以以民族傳統文化為基礎,策劃展現不同類型、不同形態的民族文化節目,以朗誦、故事講述、舞臺臺詞等有聲語言表達形式進行民族文化傳播。一方面,增進民族間感情,使各民族關系融洽;另一方面,彰顯文化自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
二、雙語播音主持共傳播
雙語播音主持在少數民族地區不可或缺,它是民族間關系的紐帶,民族語言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需要保留,不可遺棄。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今天,少數民族語言媒體傳播依然存在,但少數民族地區民族語言播音員主持人短缺成為傳播短板,主要存在人才短缺、傳播質量不高等問題。只有培養出一批少數民族語言播音員主持人,才能促進少數民族文化傳播,形成雙語播音主持共傳播的良好局面。
位于涼山彝族自治州的西昌市,有州、市兩級廣電系統,設有彝語頻道,紙媒也有彝文版。但彝語播音員主持人短缺、斷檔造成少數民族語言傳播限制,少數民族有聲語言的表達不夠豐富,傳播質量不高。如今,彝語頻道設置的節目多是由漢語節目翻譯而來,原創節目少之又少,節目主要以新聞為主。目前彝語播音員主持人不是專業科班出身,少數民族學生多數不愿從事該項工作,導致人才缺口。所以,少數民族地區傳統媒體需要培養少數民族播音主持,解決人才短缺問題。少數民族播音主持應積極學習普通話播音主持,提高口語傳播綜合能力。有了少數民族播音主持專業人才,才能豐富少數民族語言節目的表達形式,提高節目的專業化、多元化和原創性,贏得少數民族受眾的喜愛和追捧。
三、播音主持人才培養堅持差異化,助推扶貧攻堅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入四川大涼山腹地,走進貧困戶家庭,留下擲地有聲的承諾:“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總書記樸實無華的語言,飽含黨的初心,凸顯人民情懷。涼山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普及普通話和傳播知識是扶智的重點任務,涼山的一些適齡兒童不上學而跟隨父母勞作,父母認為知識無用,只有勞作才能填飽肚子。國家政策為學校的孩子們提供餐食,但很多孩子只為餐食而上學,沒有真正認識到“知識改變命運”。這就需要媒體充分發揮宣傳作用,落實相關舉措,助力脫貧攻堅。為此,少數民族地區播音主持人才培養速度也應加快。
針對少數民族地區播音主持人才培養應堅持差異化、多元化,使其具備“采、編、播、控”基礎專業能力的同時,也具備“傳、感、引”的素質能力。
首先是“傳”,即傳授和傳播能力。基于少數民族語言與普通話語音的差別,對從小在少數民族語言環境中長大的學生,應注重培養其語言能力,既能說好自己民族的語言,也能講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做到切換自如,在社會實踐中傳播少數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其次是“感”,即感悟能力。通過思維拓展和社會實踐,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活躍其思維。
最后是“引”,即引導能力,豐富學生的社會心理學、專業心理學知識,在擁有播音員主持人主導能力的同時,具備較強的輿論引導能力,正確引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傳、感、引”素質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不僅能夠差異化培養播音主持人才,還能助推扶貧攻堅,培養扶貧政策的傳導者和解釋者、愛心渠道的監督者和重構者、路徑探索的發現者和引導者、攻堅行動的參與者與組織者。
四、結語
口語傳播視域下的少數民族地區播音主持發展需要時間的歷練,只有解決目前民族文化表達形式單一、少數民族播音人才短缺和播音主持人培養大眾化等問題,才能使少數民族地區播音主持的發展有質的飛躍。
(作者單位:西昌學院文化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張政法.播音主持學科新思路:理念、定位、結構 [J].現代傳播,2018(11).
[2]肖瀟.播音主持專業教育模式在口語傳播視域下的改革分析[J].藝術教育,2016(09).
[3]邢曉梅.全媒體時代民族地區雙語播音人才培養探析——以內蒙古地區為例[J].當代職業技術教育,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