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溪 張春燕


【摘要】 目的 探討臨床護理路徑表在髖關節置換術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80例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隨機表達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護理模式, 研究組患者根據制定的臨床護理路徑表流程進行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相關指標、護理滿意度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研究組患者住院時間(14.54±1.21)d明顯短于對照組的(19.56±1.76)d, 住院費用(18751.34±256.32)元明顯少于對照組的(23971.56±338.56)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健康教育評分及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總滿意度97.6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9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4.7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1.4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根據臨床護理路徑表開展護理工作, 可縮短住院時間, 提高治療效率, 降低醫療費用, 增加患者滿意度, 有效拉近醫患關系, 提升護理工作質量。
【關鍵詞】 髖關節置換術;臨床護理路徑表;應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3.079
髖關節置換術多發于中老年人群, 對于老年股骨骨折、類風濕性關節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創傷性關節炎、髖骨性關節炎等疾病, 只要存在關節面破壞的X線特征, 伴有中度或重度的關節疼痛及功能障礙, 通過非手術治療方案未得到緩解的患者, 常采用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1, 2]。髖關節置換術屬于植入性手術, 所造成的的創傷較大, 患者術后需長期靜臥, 因此, 容易誘發多種不良并發癥的產生, 優質的護理服務可以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促進患者的康復[3]。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不斷發展, 建立規范、科學、連貫及延續性的優質護理服務, 是目前護理工作的發展必然趨勢。臨床護理路徑作為新型護理模式, 能夠明確護理工作的嚴格性、準確性, 減少護理工作中的盲目和隨意性, 起到提高護理質量, 規范醫療行為的作用[4]。目前, 國內關于臨床護理路徑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臨床效果的相關研究較少, 本研究主要對臨床護理路徑表在髖關節置換術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 詳情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4月~2019年5月接收的需進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84例作為研究對象, 按隨機表達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42例。對照組男22例, 女20例;年齡32~67歲, 平均年齡(44.21±7.60)歲;疾病類型:無菌性股骨頭壞死16例, 股骨頸外傷性骨折26例。研究組男23例, 女19例;年齡33~68歲, 平均年齡(46.45±7.19)歲;疾病類型:無菌性股骨頭壞死17例, 股骨頸外傷性骨折2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均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簽署知情同意書。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需進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 并在本院實施手術的患者;②能夠耐受手術的患者;③無嚴重臟器疾病;④無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存在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②存在心臟病等重要臟器疾病的患者;③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④無法配合完成本研究。
1. 3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護理模式, 在入院時對患者做好相應檢查項目, 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責任醫師, 使其熟悉病區環境, 對患者提出的各種問題進行解答, 告知患者及家屬術前的注意事項及禁忌, 術后給予患者基礎護理。研究組患者根據制定的臨床護理路徑表的流程進行護理, 具體如下。①入院及術前護理:入院時為患者介紹院區環境, 介紹責任醫師及護士, 為患者講解手術方法及目的, 消除其不安、緊張的心理情緒, 對患者的疑問進行解答, 增強患者的自信心, 當天完善相關檢查, 告知患者手術前8 h禁食, 2 h禁飲, 為患者普及術后應注意的事項, 以預防并發癥發生。②手術當日護理:術前30 min給予患者靜脈滴注抗生素, 與手術室護士做好交接工作, 術后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 協助其患者更換體位, 術后清醒未出現麻醉反應, 給予患者優質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注意觀察患者切口引流管或患肢情況, 若出現異常, 立即通知醫師處理。③術后及出院護理:術后第1天預防壓瘡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 每隔4 h協助其翻身1次, 側臥時, 在其兩腿間放置小枕頭或棉被, 預防人工髖關節脫位, 皮下注射依諾肝素鈉注射液(商品名:克賽), 觀察出血傾向, 無出血行氣壓治療, 術后根據運動處方指導患者行功能鍛煉的時間、頻率, 囑患者做擴胸運動, 多補充水;同時重點關注患者切口情況, 定時換藥, 術后第2天, 進行踝關節伸屈、逐步活動及患肢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 拔除尿管, 視情況拔除引流管。術后第3~14天, 指導患者借助助步器或床沿站立, 并逐漸加強練習時間及強度, 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出院前, 協助患者辦理出院手續, 告知患者堅持遵醫囑服藥及康復鍛煉, 指導正確日常活動, 并檢查患者掌握程度, 定期復診。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相關指標:對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健康教育評分及Harris評分進行比較, 健康教育評分采用本院自制評分表, 調查患者對包含手術方式、治療、并發癥預防、術后康復等10項內容的了解情況, 分值為1~3分, 總分30分, 得分與健康宣教掌握程度呈正比;Harris評分主要包含功能、疼痛、畸形、活動4個方面, 總分為100分, 得分越高代表功能恢復越好。②滿意度:對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工作的滿意度進行調查, 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 總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③并發癥發生情況: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出現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包括感染、脫位與半脫位、下肢靜脈栓塞。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相關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者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 住院費用明顯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健康教育評分及Harris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患者總滿意度97.6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9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髖關節置換術是臨床運用較廣的一種修復手術, 可以促進患者早期下床活動, 修復關節活動度, 但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 術后恢復較慢[5], 對于此類患者, 提供全面的護理服務, 可以有效增強治療效果, 促進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6]。目前, 臨床護理路徑成為臨床護理的臨床護理工作的關注熱點, 對改善患者預后十分關鍵。本研究旨在探討采用臨床護理路徑表在髖關節置換術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臨床護理路徑作為新型科學護理模式, 制定了醫療活動的程序化和標準化, 為患者的檢測、治療及術后恢復建立了規范系統的護理工作流程, 避免治療過程的重復性, 增強服務質量的完整性, 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護理服務, 加強患者對疾病及治療的認知, 調動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過程, 主動參與自我護理, 有利于縮短住院時間, 降低患者的心理壓力及經濟負擔[7, 8]。
本研究顯示:研究組患者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 住院費用明顯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健康教育評分及Harris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總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臨床護理路徑表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應用效果較好, 可有效減少住院時間, 降低醫療費用, 節約醫護資源, 提高患者滿意度, 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提升護理專業水平, 是一種科學規范的護理模式, 值得在護理工作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黃鋼勇, 夏軍, 魏亦兵, 等. SuperPATH入路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老年股骨頸骨折短期臨床療效. 國際骨科學雜志, 2016, 37(5):331-336.
[2] 羅大輝. 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半髖關節置換術在高齡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2016, 13(6):54-56.
[3] 白璐, 白俊清, 王國立. 中老年外傷性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的早期實驗診斷研究.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 2016, 37(2):223-227.
[4] 解瑞愛.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護理后的效果.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6, 16(27):213-214.
[5] 趙志, 周新社, 官建中, 等. 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感染早期診斷與病原學臨床研究.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6, 26(3):648-650.
[6] 李琳, 何麗英, 田艷茶, 等. 護理干預對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 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2016, 37(1):75-77.
[7] 楊琳, 李琦, 王馨曼, 等. 基于GRADE系統的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髖關節置換病人手術前后功能鍛煉的系統評價. 護理研究, 2016, 30(22):2728-2735.
[8] 管鐵群, 謝貽麗. 臨床護理路徑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訓練中的應用. 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6, 7(15):61-63.
[收稿日期:202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