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楠


【摘 ?要】目的:探討對于小兒痰熱壅肺型哮喘患兒應用中藥方劑清氣化痰湯的治療效果。方法:對照組患兒運用西醫治療方法,同期觀察組患兒加用中藥方劑清氣化痰湯進行聯合治療。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97.37%,對照組84.21%,且P<0.05;2組患兒治療前FEV1、PEF、FEV1/FVC比較中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FEV1、PEF、FEV1/FVC均高于對照組,且P<0.05。結論:對于小兒痰熱壅肺型哮喘患兒應用清氣化痰湯治療,可顯著提升療效并改善患兒的肺功能。
【關鍵詞】小兒哮喘;痰熱壅肺型;中醫;清氣化痰湯
【中圖分類號】R25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0233-01
支氣管哮喘即哮喘,該疾病在小兒群體中具有較高發病率,同時隨著近年來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小兒哮喘發病率呈現顯著上升趨勢,該疾病反復發作容易造成患兒氣道不可逆狹窄,甚至氣道重塑,也對患兒的生活、學習和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影響。中醫在小兒哮喘治療中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特別是結合患兒的病理與生理等特點應用中藥方劑可取得良好的輔助治療價值,且安全性良好。以下將分析對于小兒痰熱壅肺型哮喘患兒應用清氣化痰湯進行治療的臨床療效。
1. 資料以及方法
1.1臨床資料
抽取2018年5月~2020年2月本院76例小兒痰熱壅肺型哮喘患兒,依據治療方案分組,即觀察組:38例,男/女:20/18;年齡2~10歲,均值為(5.3±0.2)歲。對照組:38例,男/女:19/19;年齡2~9歲,均值為(5.2±0.4)歲。2組臨床資料對比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兒運用西醫治療方法:包括吸氧、對癥抗感染、止咳、化痰等,同時應用布地奈德混懸液、硫酸沙丁胺醇+0.9%氯化鈉注射液,使其成為3ml的混合液行霧化吸入治療。布地奈德混懸液,年齡<4歲劑量為1ml/次,2次/d;年齡≥4歲劑量為2ml/次,2次/d;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劑量為0.25ml/次,2次/d。同期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方劑清氣化痰湯進行聯合治療,方劑組成如下:黃芩、杏仁和茯苓各為10g,陳皮、膽南星、法半夏和浙貝母各為6g,全瓜蔞9g,枳殼、甘草、檳榔片以及焦山楂各為3g。以上中藥加水煎煮,約濾渣后取汁200毫升,患兒每日口服一劑,分為兩次溫服。2組患兒均治療2周后評估療效。
1.3統計學方法
涉及數據以SPSS19.0分析,數據標準差以(x-±S)描述,組間數據t、X2檢驗,P<0.05即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療效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97.37%,對照組84.21%,且P<0.05。
2.2肺功能指標比較
2組患兒治療前FEV1、PEF、FEV1/FVC比較中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FEV1、PEF、FEV1/FVC均高于對照組,且P<0.05。
3. 討論
中醫學將哮喘納入到“喘病”和“喘癥”等范疇中,認為小兒常常存在肺氣不足、衛外不固,因此非常容易外邪侵襲而導致肺氣上逆、肺失宣肅,使得痰氣交阻,進而誘發喉間痰鳴以及咳嗽喘促,最終誘發哮喘疾病。患兒長時間喘息過程中耗氣傷陰,再加上患兒燥熱之邪,使得耗傷津液,因此臨床中多以痰熱壅肺型哮喘較為常見,在該證型患兒的治療中還需堅持清熱化痰的治療原則。清氣化痰湯當中包含膽南星、黃芩、陳皮、杏仁、全瓜蔞、茯苓以及焦山楂等12味中藥材。該方劑當中膽南星與全瓜蔞的應用可發揮清肺化痰的治療功效;應用黃芩可促進清熱燥濕,且具有瀉火解毒之功效;法半夏的應用則可促進燥濕化痰;應用浙貝母有利于清熱散結,并具有化痰止咳的治療價值;膽南星、法半夏以及浙貝母聯合應用可促進化痰散結以及清熱瀉火;方劑中枳殼以及陳皮等均具備理氣之功效,可促進理氣化痰;茯苓則具有健脾滲濕的治療價值;應用焦山楂可促進助脾運化,因此諸方可共奏清熱化痰之功效[1-2]。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應用清氣化痰湯治療,總體療效較對照組明顯提升,在治療后患兒的各項肺功能指標均得到明顯改善,同時改善效果好于對照組。提示,清氣化痰湯的應用可以有效提高小兒痰熱壅肺型哮喘患兒的治療價值。
綜上所述,對于小兒痰熱壅肺型哮喘患兒應用清氣化痰湯治療,可顯著提升療效并改善患兒的肺功能。
參考文獻
[1] 孫亞磊,袁斌,鄭海濤,等.中醫藥治療小兒哮喘發作期研究進展[J].河北中醫,2018,40(9): 1432-1436.
[2] 李子明,陳慧.中醫藥治療小兒哮喘的臨床進展[J].醫學食療與健康,2019,29(4):2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