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春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資源情況
2012年1月,我國教育部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修訂稿)》。在新課標中,著重強調了美術學習要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與社會相聯系;廣泛利用校外的各種課程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活動。地方活動資源恰巧具備了這樣的特點,它具有豐富的個性和人文內涵,是培養學生審美意識、鑄造身心健康,進而培養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理想載體,南社古村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古村以村墻為界,古村環繞長形水塘而建、祠堂、民居、廟宇錯落有序,里巷、古井、圍墻布局有道,現存明清祠堂30座。古村每年還會舉行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因此,了解南社古村活動,挖掘和研究本土的文化活動,開發校本教材成了我們美術老師研究高效智慧課堂的重點。
三、校本教材的開發促進了高效課堂
近年來,我校利用地方資源,對“小學美術地方性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這一課題做了深入的研究。開發了十二課生動有趣的校本教材,填補現行教材無法操作的部分,充實了美術的課堂,啟發了老師的智慧。
(一)校本教材的橫向教學主題內容
在短短的二年課堂實踐中,老師們通過對南社古村參觀、考察、研究,提煉出有教學價值的素材自編了十二課校本教材,有欣賞、水墨、蠟筆、線描、版畫、攝影、平面設計、服裝設計、綜合實踐等課例,老師們經過反復的實踐、研究、整改,最后整理出了第三小學美術校本教材,開發了地方資源,讓學生熟悉的環境和活動走進了校園,走進了課堂,充實了美術課堂教學,激發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二)校本教材的縱向結構框架
教材的縱向內容框架是導入語——圖文并茂欣賞——學習參考——實踐創新——展示交流——拓展探究。導語是進入課堂的開始;圖文并茂欣賞是通過文字和圖片讓學生把熟識的場景再現,加深對繪畫和制作對象的了解;學習參考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提供可參考的步驟和方法;實踐創新是為了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發散思維; 展示交流是對同齡人的作品進行賞析,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有效的提高學的質量;拓展探究 是對課程內容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拓展與其他學科的關聯,讓課堂變得更生動、有魅力、有內涵。
(三)材料的創新激發了師生的智慧
在我們課堂開展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大家也激情澎湃,面對一個個成果,我突然感覺我們有自己的東西,也有自己的特長,但缺乏一個獨特的東西和與眾不同的亮點,老師們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在當地做了一定的實地考察,也翻閱了大量的書籍、報刊,不斷地思考討論我們的研究成果亮點在哪?老師們再經過一翻試驗,將課題分為版畫、水墨畫、線描、先進行嘗試,大家發覺效果不錯,但這些都是平面的作品,能不能將平面的變成立體的東西呢?帶著這樣的問題,接下來我們又發現了新的材料,這些材料非常適合我們研究的課題,也很適合當地特色,我們直接找出了一批中式、日式紙扇、紙面具、紙傘、紙帽子、木掛板、布袋、自制斗笠、鈴鼓等材料,這樣一種材料就一個內容做一個課例,自編校本教材,思路確定下來后,我們就進行分工,每位老師按自己的特長去編教材,一邊編寫一邊在課堂上嘗試去上,再根據實際的上課效果改進,最后從課堂效果課堂作業來看都是非常成功的!
四、為高效課堂建構了小學美術地方性特色課程教學模式
課題工作開展初始,我校課題組成員就明確了研究方向,積極開發和編寫校本教案,制作微課、教學課件,并將課程分年級設置在中高年級和第二課堂學生,以實踐帶動校本課程的完善化。至今,已有較完善的教案和教學課件開設在我校的中高年級,建構了小學特色教學模式。我校小學美術地方性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的研究的教學模式如下:
初步形成了“五步法”的教學模式:
五、開發地方資源打造高效課堂實踐效果
(一)有效挖掘了地方特色資源,拓展了小學美術教學空間,推進了小學美術課程改革
古村的古祠堂、民居、廟宇錯落有序,墻面、窗戶、屋脊、雕梁畫棟,里巷、古井、圍墻布局有道,到處都有美術資源,老師們抓住了古村每一處的美,挖掘了地方特色資源用于教學,開拓了學生視野,拓展了小學美術教學空間,使得美術教學不再局限于現有的美術教材,有力推進了小學美術課程改革。
(二)培養了學生藝術素養,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1.通過了教學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造型能力、觀察能力、自控力和創造力,提高了全體學生的藝術素養,等等。全面挖掘了學生潛在造型能力和藝術能力。2.擴展了教學題材,開發新材料,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3.思維拓展,創新技法,師生共同探索,開發新的表現方法。
(三)提高了教師課程開發能力與實施能力,促進了教師專業化成長
經過對美術課題的教學研究,美術教師的科研能力進一步提高,教育觀念、教學方法進一步更新,教學能力和理論水平都有很大提高,這幾年課題組獲得了豐碩的成果,教師課程開發能力與實施能力進一步提高。
(四)研究成果得以推廣,促進了特色學校建設
通過送教上門推廣研究成果,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老師們不斷嘗試研究提煉南社古村可用于教學的素材,自編校本教材,首先在第二課堂中試驗,試驗成功后再推廣到教學班,通過多次嘗試,總結出一套可行的教學方法。2016年5月,由李老師執教的《走進南社》創作課作為公開課面向全校領導、老師開放,在校內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6月,本課被茶山教育辦美術教研員推薦到本鎮新華學校、第二小學進行交流,由于課的新穎和獨特性,深深吸引了學生和老師關注,也得到了同行們的一致好評!
總之,在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今天,老師們要多動腦子,圍繞高效課堂、智慧課堂大膽嘗試,勇于探索,用智慧成就高效課堂。
責任編輯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