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慧琴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教育在不斷地進行改革與升級,核心素養理念也逐漸出現并迅速發展。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勞動教育因可以更好地培養小學生的綜合能力,越來越受到專家和學者的廣泛關注與重視。在核心素養理念下,教師應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對小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本文就核心素養培育下的小學生勞動教育進行探討與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生;勞動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01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32-0024-02
引 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勞動教育作為幫助學生接觸自然、了解社會,培養學生艱苦奮斗品質的重要途徑,越來越受到專家和學者的廣泛關注與重視。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性格特點及理解能力開發科學合理的勞動教育課程,幫助小學生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促進小學生綜合能力的可持續發展,為小學生順利步入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營造熱愛勞動的校園環境氛圍
在傳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學專家及教育者往往只關注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忽視對學生的勞動教育。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教育不斷改革與發展,專家與學者對學生的勞動教育越來越重視,而核心素養教育觀念也深深滲透到教學思想中。為了更好地幫助小學生培養勞動素養,教師應營造良好的勞動氛圍,使小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勞動教育,從而對小學生勞動素養的培養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1]。例如,教師可以對一些表現勞動美德的小故事進行有效的設計,并懸掛在學生常常經過的走廊墻面上,形成教育長廊,使學校的每一面墻壁、每一個角落都發揮其作用與價值,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勞動教育。教師還可以在學校的大門及教學樓的外墻上布置關于勞動的名人名言,加大對勞動教育的宣傳力度,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意識,使每位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勞動活動中,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
除此之外,教師可以發揮其組織者的作用,積極組織學生進行關于勞動教育的板報設計,促進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發展,讓學生明白勞動教育的真正價值與真正意義,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勞動氛圍,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熱情[2]。
二、創設班級勞動情境
除營造良好的校園勞動氛圍外,教師要在班級中為學生創設勞動情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勞動教學的過程中。例如,教師可以在班級中設計關于勞動教育的黑板報及專欄,為學生營造熱愛勞動的班級氛圍,并且發揮其組織者的作用,積極地在班級中開展關于勞動的活動,通過活動競賽選取“班級勞動小能手”,以調動學生的參與主動性和積極性。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在教學勞動知識的過程中,給學生布置關于勞動教育的家庭作業,如“幫父母分擔家務”“整理小房間”“種植小植物”“廚房小助手”等。這些勞動活動的開展可以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的小脾氣,有效避免學生出現“公主病”“王子病”,使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理解父母的辛苦,更好地進行班級課程的學習,并成為教師的小助手。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勞動”主題班會活動,讓學生講講身邊的勞動事例,并科學合理地對其進行評價,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勞動比賽,選出班級的勞動模范,讓學生形成“勞動最光榮”的價值理念,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有效塑造學生的優秀品格[3]。
三、營造家庭勞動環境
由于小學生還沒有形成成熟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其思維邏輯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還不是很完善,父母作為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對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4]。教師如果想更好地幫助學生培養勞動素養,就要獲得家長的幫助與支持,在學校與家庭雙管齊下的作用下,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
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家長往往只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學習水平,認為只要學習好就行,所以一切家務都由家長承擔,致使有的學生較為嬌氣。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在與家長的交流中幫助家長樹立良好的勞動觀念,改變家長傳統的教育理念,讓家長意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5]。在學生參與家庭勞動的過程中,家長要有耐心、愛心、責任心地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并接納學生幫倒忙的行為,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讓學生自己布置房間物品,培養學生收拾房間的良好習慣,使學生在勞動教育中感受快樂。除此之外,家長可以在勞動過程中傳授學生勞動技巧,幫助學生盡快進入勞動角色,并要以身作則,為學生作出勞動的示范,使學生在勞動過程中培養自信心,改變懶惰的不良習慣,培養學生主動幫助父母分擔家務的意識,讓學生由被動進行勞動轉化為主動進行勞動[6]。
四、以身作則,樹立勞動榜樣
小學生具有較強的想象力、創造力及模仿能力。教師應根據小學生這一年齡特點,樹立勞動榜樣,使小學生在對教師行為的模仿中培養勞動能力[7]。教師是小學生的一面鏡子,為了更好地幫助小學生進行勞動學習,教師應以身作則,發揮出為人師表的真正價值。例如,教師可以積極處理班級內務,參加學校組織的校園衛生打掃、校內勞務處理及勞動公益活動,并積極參與學生的勞動,用自己的行動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勞動的積極性與熱情。
首先,教師應及時對學生的勞動行為進行規范與評價,并及時表揚為班級做貢獻的學生。由于所處的生活環境及社會環境有很大的差異性,學生的勞動觀念不盡相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差異性與特點來為學生布置勞動任務,而勞動任務的設置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撿起身邊的垃圾、整理房間等。其次,教師要從小學生的生活習慣入手,規范小學生的勞動習慣,培養小學生的勞動意識,使小學生在勞動過程中優化品行。例如,讓小學生參加為孤寡老人打掃衛生的勞動活動,為小區設立警示牌等勞動活動。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整理好學習物品,培養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勞動意識[8]。
五、豐富勞動內容,營造勞動氛圍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愛好,組織豐富多彩的勞動活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勞動氛圍,提高學生的集體參與度,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感受勞動的價值與快樂[9]。例如,教師可以發揮引導者的作用,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學雷鋒活動、植樹造林活動及學校衛生活動等,創造良好的活動氛圍,使學生明白勞動的價值,讓學生在整理房間、收拾文具、洗襪子等勞動活動中感受勞動的樂趣,養成講究衛生的好習慣,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促進學生學習的良性循環和發展。
六、建立勞動評價機制,調動學生的勞動積極性
為了保證學生積極參與勞動活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興趣與愛好,對學生的勞動成果進行客觀評價,培養學生的勞動自信,使學生的勞動付出得到教師與家長的認可,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勞動欲望與積極性,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的可持續發展。例如,教師可以在班級中進行勞動評比,讓學生互相監督、互相評價,使學生加深友誼,也使教師與學生拉近彼此的距離,為學生的未來學習奠定良好的知識理論基礎,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和學生責任感。教師對學生的專業性評價,可以使學生形成吃苦耐勞的品質,并學會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10]。
結 語
總而言之,隨著教育改革與發展,核心素養理念被廣泛應用到教育領域,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成為教育教學的最終目標。勞動教育作為培養小學生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有效途徑,對小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受到了專家和學者的廣泛重視。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性格特點及個體差異,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及教學策略,從而有效幫助小學生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為小學生的品德塑造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孫福勝,楊曉麗.小學生勞動教育的人學思考[J].教學與管理,2020(11):6-8.
張春英.小學生勞動教育的問題及策略探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3):251-252.
王冰玉.小學勞動教育的培養路徑探究[J].內蒙古教育,2019(35):122-123.
蔡向東.關于開展小學生勞動教育的思考[J].新課程研究,2019(14):131-132.
胡赟赟.新時代小學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探究[J].教育科學論壇,2020(20):22-24.
冷再英.在勞動中尋找生命的美意——淺談小學勞動教育[C].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第十六期“成陶開講”暨首屆“立德樹人 鑄魂育人”中青年教師報告會論文集.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2020:231-233.
應良明.勞動教育在小學階段實施的新挑戰及路徑探索[J].華夏教師,2020(10):92-93.
孫熒熒.新時代小學勞動教育實施途徑探究[J].教育觀察,2020,09(07):88-89+95.
陳靜.小學勞動教育現狀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0.
王冰玉.小學勞動教育的培養路徑探究[J].內蒙古教育,2019(35):122-123.